《孙子》有关兵阴阳的内容除上述与兵阴阳家有明显关系的内容以外,根据李零先生的考证,在《孙子》中下列语句亦当属于兵阴阳的思想: 《军形》篇有“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句,对“九地”与“九天”的解释,《十一家注》杜牧曰:“九者,高深数之极。”梅尧臣曰:“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测。”后人也多理解此句为隐藏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和攻击于高不可及的天空之意。其实,这句还有李筌的注一直不被人们所注意,其曰:“《天一遁甲经》云:‘九天之上,可以陈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常以直符时干,后一所临宫为九天,后二所临宫为九地。地者静而利藏,天者运而利动。……夫以天一太一之遁幽微,知而用之,故全也。《经》云:知三避五,魁然独处,能知三五,横行天下。以此法出,不拘者咎,则其义也。”还有陈皡注曰:“春三月寅功曹为九天之上,申传送为九地之下;夏三月午胜先为九天之上,子神后为九地之下;秋三月申传送为九天之上,寅功曹为九地之下;冬三月子神后为九天之上,午胜先为九地之下也。”很显然,李筌和陈皡是以遁甲术中的“九地”、“九天”来解释此“九地”、“九天”的。 李零先生考证“九天”是一种九宫格式的平面布局,其对应物是“九野”。指出《楚辞》的《离骚》和《天问》、《鶡冠子?世兵》、《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天文》、《尚书考灵曜》、《广雅?释天》等书均有按九宫划分天宇之记,如《有始览》即分为曰“钧天(中)、仓天(东)、变天(东北)、玄天(北)、幽天(西北)、颢天(西)、朱天(西南)、炎天(南)、阳天(东南)”;《尚书考灵曜》和《广雅?释天》则分东方作“暤天”,西方作“成天”,南方作“赤天”。“九地”是对应于“九天”的星野划分,称“九野”,《淮南子?原道》即有“上通九天,下贯九野”。李零先生还指出,古书直接提到“九地”、“九天”,并把它们与用兵联系在一起,皆与式法有关,只是在讲式法或以式法占用兵的书中才出现。除了上面所列《天一遁甲经》外,尚有《玄女三宫占法》,其曰:“行兵之道,天地之宝。九天九地,各有表里。九宫之上,六甲子也。九地之下,六癸酉也。子能顺之,万全可保。” 式法是古代数术之学的一种,是以“式”这种工具占验时日的方法。古代的式有多种,如太一式、遁甲式、六壬式等。它们都是模仿古代的宇宙模式(盖天),都按“天圆地方”做成天、地二盘及按中央和四方八位划分的图式,这种图即九宫图或从九宫图派生的十二宫图。 李零先生还认为,古代式法占验是行师用兵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讲式法的书有占用兵的内容,而且讲用兵的书也往往兼及式法。这一类例子,他举了后代如唐李筌的《太白阴经》和王希明的《太一金镜式法》、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后集》以及明茅元仪的《武备志》等,其中均有很多以式法占验用兵的内容。而在古代的多种式法中,遁甲“以天文为优”,故而对兵家影响最大。象《太白阴经》中的兵家用式,就以遁甲为主,以六壬附之。宋以后讲遁甲源流,常讲黄帝始创奇门4320局,风后(黄帝臣)约为1080局,太公又约为72局,张良又约为18局,这18局即阴阳各9局,而“九地”和“九天”恰好就是遁甲术中阴遁九局和阳遁九局的两个重要术语。由此可见,以上《形篇》中的那段话或许并不是讲式法本身,但“九地”、“九天”一定源于古代式法,并一定与遁甲术有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