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发轫时期(5)

 行为准德为先 2012-05-05

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发轫时期

作者:于汝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8日

在别国最高领导层中培植自己的代理人。在这方面,秦开展得最有成效。其做法:一是立足长远,拥立太子。如秦支持韩太子几瑟争国,造成韩乱。齐孟尝君田文入魏后,因恶齐把魏公子负刍之母齐女逐出魏国,韩秦劝秦昭王乘机娶齐女为妻,以使秦、齐和好而共立负刍为魏王。负刍立,因其母在秦必以魏忠心事秦;如齐女再返回魏国,亦会使齐、魏亲秦。无论怎样,都会对秦有利。这无疑是在“放长线钓大鱼”。二是着眼现实,积极争取。在各国当时的统治集团内或其亲属中物色、争取和扶植亲秦分子,如齐王建就一直是秦争取的对象之一;楚怀王幸姬郑袖也曾为张仪所用而干预朝政。韩、魏、赵、燕等国中也都有亲秦势力存在,每在关键时刻,他们就出来为秦说话。秦通过他们左右其国内政策,坐收攻战所不能得到的利益。三是派出心腹,担任要职。如先后使张仪相魏,使张唐相燕,“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等。利用合法手段,在其他国家最高决策层中积极培植、争取、安插自己的代理人,无疑是不战而胜最紧要的策略。

用重金收买内间。如,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天下之士合纵攻秦,范睢派唐睢载音乐,携重金,至武安(在邯郸西,属魏),“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斗矣”。赵将李牧连败秦军,秦就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使为反间”,郭开于是诬陷李牧等要造反,赵王迁遂杀李牧,秦乃得以轻取邯郸。齐王建的相国后胜也因“多受秦间金玉”而为秦效力,“使宾客入秦,皆为变辞,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从而加速了齐国的灭亡。秦把金钱作为向敌国进攻的武器,其杀伤效力不在刀枪之下。可以说,战国时把《孙子兵法》的用间思想就已运用得相当纯熟。

威慑以屈人。《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提到了“威加于敌”的思想,战国时纵横家将之广泛运用于军事和外交斗争之中。张仪实行连横,苏秦倡导合纵,都带有威慑屈人的战略目的。《赵国策·赵二·苏秦从燕之赵》章中说:“六国从(纵)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张仪也说,由于赵实行合纵,“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说明合纵的威慑战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仪游说诸侯连横事秦时,使用的多是威慑手段,均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张仪说赵王:“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赵王完全被这种心理战术所慑服,只好割地以求和。

雄辩以折人。纵横家认为,若要使人不战而屈,还必须有善辩之人说服对方。这种善辩能力由广博的知识、对天下形势的深刻认识、对人们心理特点的准确掌握以及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因素构成。有了这种能力,就可雄辩胜强兵。如鲁连反对帝秦而退秦兵,顿弱游说诸侯使“四国毕从”等,都说明了这一点。《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盛赞苏秦说:“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其中虽不免有些夸张,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作者强调不战而胜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

总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强调采取不战而胜的战略,主张通过伐谋伐交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这一谋略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借鉴价值。但这些谋臣策士过份夸大游说的作用,对“诡道”的施用对象缺乏严格的界定,为达成个人目的,不惜在自己内部使用诡谋等,则是不足取的。

三、《孙子兵法》在战国时期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是其理论适应了当时社会斗争的需要,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的研究和传播何以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刻?这种研究和传播对当时社会的进步起了什么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孙子兵法》在战国时期广为传播的原因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在战国时期广为流布,有其必然的思想渊源和深刻的社会原因。撮其要者,有如下几点:一是社会思潮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专制社会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发展史有一个基本规律,这就是:不断地进行否定── 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以至无穷,从而推动社会思想的发展。春秋中期之前,人们在外交、军事、政治等领域中的交往中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重礼轻诈。宋襄公不鼓不成列,楚闻陈成公卒而退兵等,并非只是个别现象,而是当时重礼守信的社会思潮支配的结果。到了春秋末期,这种道德观念受到功利思想的强烈冲击,人们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由追求道义上的完美逐渐向诈谋取利方面转化。到了战国,各国以保存自己、兼并他人为主要目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由以道义为分合原则几乎完全转变为以利害为取舍标准。崇谋尚奇代替重礼轻诈而成为社会主流性思潮。以宣传“兵者诡道”为主要内容的《孙子兵法》顺应并指导了这一时代性的演变。这是其得以大力传播的思想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