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我画钢笔画过程中的体会

 正月初二 2012-05-05

画钢笔画过程中的体会

谈谈我画钢笔画过程中的体会

中国钢笔画联盟强力推动中国钢笔画的进程,如今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关心钢笔画在中国的发展的人们,会感觉到强有力和轰轰烈烈的发展势头。在不断壮大队伍的同时,每一个作者都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收获和进步。相信只要大家不懈地为钢笔画添砖加瓦,美好的前景我们都会看得到。

如今钢笔画网络期刊的诞生,我们又有了新的讨论平台。

我进入钢笔画创作行列,得益于北京的几位画友兼老师的引导。同时我们又共同受益杨雨堂老师的《钢笔画论坛》,以及几年来和广大画友的交流与切磋。

几年来,大家在一起讨论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从钢笔画的发展方向、前途,到形式与内容,具体对象的表现方法,具体工具的使用。一直到对美术史上众多风格和流派的认识等等。通过交流,相信我们大家对于钢笔画创作的认识和创作水平,都有大幅度地提升,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头脑中对钢笔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技法也逐步丰富和成熟起来。各人的绘画风格也在慢慢形成之中。

在这儿,我仅就自己在几年来在钢笔画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朋友们交流一下,有些看法基本是老生常谈,有些想法可能有失偏颇,为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在这里看到大家更加精彩的论述。

首先,对事业的专注是必要的前提。除了在钢笔在纸上成千上万笔的磨擦,用时间、眼睛、体力去通过“苦”的磨砺的时候。能想到作家爬格子要爬到"著作等身"歌唱家每日必须进行枯燥的发声练习,唱好一首歌还要精雕细刻地练上百遍;芭蕾舞演员在台上风光无限,脱下舞鞋要面对的是自己血淋淋的脚趾;运动员在夺取冠军时,常常带着伤痛去拼搏时;我们对得与失的关系就已经很明白了。因此,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是一定要下定决心,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然而,钢笔画创作还真不光是“体力劳动”。轻描淡写地画几笔,或者埋头不加思索地苦干,都不足取。要想创作出有水平,有力度,能够引人注目的作品,还要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规律,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技法和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有表现价值的内容。

凡是站得住的作品,都要符合艺术创作总的规律。从大的方面讲,要求艺术创作歌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符合人类进步的精神世界需求。曾几何时,片面地强调文艺的阶级性,搞主题先行,凭空捏造一些大题材,大场面,一个政治运动过去后,又重新推翻改头换面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这些作品的生命力可想而知,已经让人反感厌恶。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是那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抵抗外侮,公正廉洁,勤政爱民英雄,歌颂祖国壮美山河的作品。哪怕是生活中的场景,风景,甚至静物,只要能做到内容和形式和谐的统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一定是好作品。

在寻找我的钢笔画创作之路时,除了下大功夫在技法方面深入挖掘,使技法尽量熟练到位之外,还用很多时间,浏览中外传世优秀作品和大师们的理论,把他们的成功经验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哪怕一次只学到一小部分,就有新的效果。人生是一个过程,画钢笔画也是一个过程,只要不停顿,能在艺术的长河中漂流,也不失一种幸福。至于能否留下印记,终究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事情。

没有一种工具和形式是“无边大法”,可以超越或者取代其它形式。任何一个画种必然有其特殊性,有它的长处或者局限性。因此在发扬长处的同时,要规避它的短处。同是一种工具和形式,也存在具体手法和风格流派的不同。

在初学钢笔画时,有人认真为钢笔画必先经过排线的正规训练,象盖瑞.斯梅恩斯那样才能算钢笔画,而非用钢笔画素描;又有人说,钢笔画是线的艺术,只有简洁,速写般流畅的钢笔画才是正宗;更有人说,为什么不改画铜版画呢,那样更有学术价值。

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选择的内容和形式,是跟他自己的生活,环境,学养和阅历分不开的,结果必然是简约,飘逸,秀美,或者繁复,深沉,味道厚重,风格迥然不同,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信和一往无前的理由。当然也用不着敝帚自珍,就连历届评委的审美情趣有明显的倾向都在所难免,百花齐放更能彰显钢笔画的生命力,何乐不为呢?先前所担心的:“千人一面论”,“撞车论”,“重新洗牌论”等种种担忧,可以解除了么?

钢笔画的一个特殊性,是细细的笔尖和画幅大小的比,必然有一个制约,近年来的趋势,就像我国的国画、油画一样,越画越大,不大就不足以显示分量,不大就不能鹤立鸡群,不大就要影响销售价格,(美协为了纠偏,还专门举办小画幅的油画展。)弄得运输,装框的不便且不必说,展示场地都成了问题。独不怕“大而无当”,这种趋势是否也应该纠纠偏?

谈谈我画钢笔画过程中的体会

我所选择的写实方式,和表现黄土高原农村为主的题材,确实与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山西生活二十年的时间,对于那里的生活环境太熟悉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看到那里的景色,亲切之感便油然而生,听到山西人说话,也顺耳,当地人的动作与笑貌,闭眼也想得起来,更重要的是农村的景色,构成比较复杂,适合用写实的方法描绘。

谈谈我画钢笔画过程中的体会

为什么只往山里扎,因为那里最接近几千年人们生活的原生态,城乡接合部已经“进化”得面目全非,人也“进化”得更靠近商品,笑得难以灿烂,失去“纯”和“朴”的心态,已经使人的精神面貌和周边环境失去代表性。“和世界接轨”,让世界变成“地球村”,天下倒是大同了,人文地理的特色也就没有了,是否明智,有待商榷。倒是山沟里的景色,确实能让世人“耳目一新”。我的目标是力图原汁原味地将长久以来农村生活的场景呈现给大家。就像“原生态”和“绿色食品”为群众所需求一样,精神世界有时也需要返朴归真。现在看来能够做到这一点,还真不那么容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黄土高原又只是人们生活的一小部分,即使是一小部分,又哪里画得完呢?何况画得出味道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思想高度对于作品的烛照作用。在北京345画廊进行个人作品展览时,因为题材涉及山西和陕北的农村,我原来自拟为《黄土高原风情》,策展人将标题升华为《中国 西北印象》,这样一来,就太精彩了,题材更宽,立意更高,为什么自己没想到呢?现在看来,还是胸怀不够大,眼界不够高的缘故。由此想到文艺理论中常讲到,作者思维的局限性,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水平和价值。这就是创作者的境界和世界观对作品的“烛照”作用。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界的问题自然一定不能忽视了。中国画常说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中心源在作品中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在网上,在书刊里,凡是有关西北的地理,历史,人文的知识,都是我所关注的对象,努力品味其中的真谛,争取让自己的眼界更高些,知识的底蕴更充足一些。采风时就更有针对性,更贴近生活。既有“走马观花”的客观性,又力图揭示生活的真实。

令人高兴的局面。回想起我们钢笔画队伍,历尽艰辛,风风雨雨地一路走来,每一个参与者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对钢笔画的认识,到技法的成熟,画友间在往来之中建立的深厚友情,大家互相关心,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形成有力的团队,因此,作者队伍日益壮大,作品的日益精进,真是可喜可贺。钢笔画联盟功不可没,领导和同志的艰苦劳动功不可没。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更壮美的局面还在前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