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语科普】某“老婆”的由来

 远近轻重 2012-05-05
为什么闽南语里老婆叫“某”?今天就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
(转载自海峡之声)
闽南话通常会把夫妻、妻子这边的身份称呼叫做“某”;你某、阮某、因某(你、我、他)。实际“某”这个文字的由来非常特别,她是一个非常古老名份称呼的叫法。
  原来某字是由木本植物“梅”酸梅\梅花的“梅”字借过来用,属“转读、假借”字。也就是中国文字起初形成过程;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读、假借。“文书”的第五、第六义项,是一个会意字。
  某 金文的写法“杲”;从木、从甘,为树上结有甘酸的梅果之意。
  古文字是“呆呆”两树相并,上像果形下是木的本意。篆文“某”承接金文并整齐化“呆”。隶变后楷书承接古文和篆文分别写作“呆呆”和“某”。如今规范用作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某,酸果也,从木、从甘、阙”。用现代话应该说做:某本义为酸梅子。
  某字原来的本意就是从树木假借引中过来,古诗文经常会把百年夫妻恩爱,幸福和美的感情形容描写比喻做“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那么闽南话把妻子说作“某”,是有古文字“呆呆”,两树相并“在地愿为连理枝”意思的说法。闽南话妻子身份“某”字的出处,很明了是一个非常古老名称的叫法,在此便可以了解个大概。
  某,既然是一个转读假借来的文字,非常符合现实意义。旧时代在还没有迎妻子入门之前,都必须要央求媒人进行说合促成婚姻大事,都要经过一段比较烦琐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是当事者才能感受得到,可比是人们在尝试酸梅子,最后才能体会到苦尽甘来。所以说闽南话把终身伴侣妻子的真实身份雅称叫做“某”,确实是有一段悠久文化的历史,并不是闽南语的方言土话,完全可以说明是古代汉语活化石的事实依据,从文字学发展角度的过程,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某是租的,囝是呼的。兄弟如手足,妻子是衫裤。这是一些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男人,他们眼中妻子、儿女的地位,认为妻子、儿女只是私人财产可以随意取舍。
  当然,现代社会还有存在于此种观念或思想的人,是要批评,千万不可提倡的。但有时也常常会被拿出来做为开玩笑的话语随便说说而已,千万不可当真。
  其实,闽南话中对妻子赞美的俗语话还是很多的,下面我就来举例几条;“听某嘴,大富贵”“惊某大丈夫,拍某猪狗牛”“听某话,生理汝做甲汝大”“某是珍珠宝贝,酒肉兄弟遮是狗屎破鞋”“家有三宝:薄茶、省酒、老查某”意思指清苦的家庭,只要认本份就会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才不会违纪乱法。
  田园某囝。田园某囝是每一个男人必须追求的目标和必须拥有的世界。这句闽南话“田园某囝”就可比是现代社会“事业爱情”一样意思说法。
  某,在闽南话生活区域的地区,各地区也有各地区不一样称呼叫法。漳州比较靠山地区的南靖、平和两个县,他们却会把“某”向外说做“阮查某啊—”乍听起来相当亲切。龙海、厦门地区却会说做:妇人人(音:妇仁兰)、厝里人(你厝里、阮厝里)煮饭的或查某人。时行一点还会叫做“牵手的”或夫人等等。但在漳州、石码一带农村,一些较上年纪的查埔人(男人),却会把自家的“某”,笑称呼叫做“却风柜”。因为上了年纪的家庭妇女,个性较罗索,个别人便会讽刺这种妇女像坏掉的风柜,第一鼓不出风来,第二又带着沙哑的噪声“咕噜咕噜”叫个不停。所以早一段时期社会里面,才有对妻子笑骂是“却风柜”这种说法。
  某,因为是从酸梅树“梅”字的本字意思转读、假借过来用,做为读音书写体现的方便。在爱情的追求过程往往也包含很多酸、甜、苦、辣、甘的滋味。
  有一首《爱情的滋味》闽南语歌曲,里面歌词就有这样唱到:“初试不知爱情的滋味,心肝惊惊又欢喜。再次试着爱情的滋味,苦苦甘甘又酸酸。爱情试了过再试,原来也不是遮尔顺利。爱情不通随便试,确未后悔目滓漕漕滴……”。这是描写少男少女对爱情的追求,既向往又惧怕,那种欲前进又止步十分矛盾的心情,可比是偿试酸梅果子一样,吐也不是留着也不是?藏在心里又放心不下,可谓之情窦初开少男少女内心矛盾斗争,最真实的描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