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光中 海峡隔两岸 不阻云彩飞

 Z教授的e 2012-05-05

余光中 海峡隔两岸 不阻云彩飞

或许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言志,诗歌后面是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担当,是对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信心

  或许这是一个没有被注意的细节。420下午,一场名为诗与海峡:余光中、朱炳仁诗会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英杰活动中心举行,当主持人希望余光中朗诵他广为华语世界所熟知的《乡愁》时,他委婉地拒绝了,他朗诵了另外一首诗歌《民歌》,并和全场的观众一起互动起来。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

  这是一首关于民族气魄与精神的诗歌,有着自己恢宏的气势。相比《乡愁》中传达的一个民族所承受的骨肉离别之痛,余光中更希望传递民族文化复兴的豪气。

  乡愁是过去的事情了。正如余光中所说,我1992年第一次回到大陆,以后多次回来,哪里还有乡愁,再说乡愁就无病呻吟了。

  乡愁似乎已经是余光中的标签了,无论走到哪里,这是必须要说的事情。在活动中,余光中又一次地回顾起当年写乡愁的情景。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离开大陆近40年的余光中用一首《乡愁》,直抵海峡两岸人民的内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他说:没想到引起很多共鸣,进入南洋多国的教科书,王洛宾也为它谱过曲,还有人把它谱成了苏州评弹。《乡愁四韵》还被罗大佑写成了流行歌曲。著名评论家、北大教授谢冕对余光中的诗有着切身的体会,我的父母始终没有见到我二哥,余先生把骨肉离伤、盼望团圆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其打动所有华人的原因。《乡愁》写出了“20世纪一个民族一个流血的伤口

  但今天,乡愁更多的是回忆。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化与情感,交流和融合才是当前两岸间的主题。作为活动的另一个主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熔铜艺术的创始人朱炳仁回忆了自己几十年前初读《乡愁》时的感触。诗歌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情感交流密码,时隔几十年,朱炳仁写出了一首叫《云彩》的诗,又打动了余光中: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月/日月潭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

  朱炳仁是雷峰塔、峨眉山金顶、灵隐铜殿等中国当代铜建筑艺术的奠基人,他也曾与罗哲文和郑孝燮一起,对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提出倡议,被称为运河三老。朱炳仁在2007年向台湾赠送了用10吨铜铸成的同源桥,桥长近10,桥洞跨度达2同源桥首度在台湾亮相时,当天就有7万名台湾同胞兴致勃勃地登上铜桥2011年,朱炳仁带着因同源桥而创作的诗歌《云彩》拜访余光中,余光中说:我和夫人今年4月去了大陆老家福建永春,走过一座石头造的洛阳桥,一边走我们一边数,总共走了1060步!桥是沟通的最好工具。余光中拿起笔在朱炳仁用毛笔书写的《乡愁》、《云彩》两首诗的条幅上题了字,分别是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隔两岸,不阻云彩飞

  朱炳仁先生说:诗言志。我的诗其实算不得什么诗,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片云彩。

  或许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言志,诗歌后面是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担当,是对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信心。张树伟《中国教育报》20125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