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2011-05-16 21:46(抄录)经方——半夏泻心汤治慢性胃炎讲解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2-05-05
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
2011-05-16 21:46

(抄录)经方——半夏泻心汤治慢性胃炎讲解

 

录自《名中医治脾胃科绝技良方》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

许多人特别是老年人有慢性胃炎,这个病的治疗常可采用助经方中的“半夏泻心汤”基本方加减治疗,这里录下我藏书中《名中医脾胃科绝技良方》部份内容贡献大家 。

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

康相彬主任医师,内蒙古中蒙医医院付院长 ,内蒙古中蒙研究所付所长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第二批全国500名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功能失调性疾病等疑难杂病。在治疗慢性胃炎上有独到的见解,从慢性胃炎的生理、病理出发,化裁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绝妙技法]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若想有效地治疗慢性胃炎,一定要抓住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 。康老认为 :由于

脾与胃在在生理上相反相成和病理上互相影响,因此脾胃病最常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升降失调的病理变化 。而半夏泻心汤即是以寒热并治、补虚泻实、调节升降为主要治则的经典方剂

。康老一方面从经方出发,结合临床实践对经方加减化裁,使经方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应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制定明确的疗效标准,更能让新组方的疗效被业界同行所认可 。
[常用方药]
半夏泻心汤:原方组方: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灸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康老组方: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吴萸3——10克,党参10克,甘草6——15克
方义:加减半夏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原方去干姜、大枣,加吴萸。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为治疗大法,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误下成痞者:又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

 

利病篇 》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中焦脾胃。经过以上调整,加减泻心汤的方义即:以黄芩,黄连之苦寒泄除其热,其中黄连配吴萸又具疏肝泄热之效;吴萸半

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并有降逆下气之功;党参、甘草甘温益气补其虚。六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在原方基础上增其不足,减去有余。
组方思路:康老应用半夏泻心汤,常于原方去干姜、大枣、加吴株萸,形成其独特的“加减半夏泻心汤”。其组方思路为甘姜、吴株萸同为辛温里药,皆归脾、胃经。因此以吴株萸易干姜、配半夏,完全可以起到干姜配半夏的辛温开结散寒之功效;而吴萸又有疏肝下气的作用,最适宜脾胃寒热错杂证兼有肝气怫郁、郁火犯胃之证。亦即吴株萸,黄连的“左金”之意;再者,吴萸的温中下气作用,使其具备治疗呕吐吞酸这些常见的脾胃病症状的功效。吴萸的后两个作用,都是干姜所不具备的。如此易一药而起三效,实为配伍之妙对。大枣甘温,虽能补气,但有助湿生热,令人中满“之弊。而”痞“是半夏泻心汤主治三大症状之一。因此康老在加减半夏泻心汤中不用大枣 ,是顾虑其腻碍脾胃,易引起中焦气机雍滞、痞满症状加重。在半夏泻心汤中,大枣是与参、草相配而益气补虚的,,但康老多年的临床经验是:仅以参草完全可以起到很好的益气补虚作用。若脾气虚甚,还可以加苓、术、芪。而大枣补气力弱,又有中满之弊,故弃之不用。
康老治疗脾胃证,多在”加减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舌、脉,辨证加减:
(1)寒多热少:病热缠绵,得热则舒、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加重吴萸用量。
(2)热多寒少:病势急迫,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加重黄连、黄芩用量。
(3)脾气虚甚:进食较前明显减少,或食入不化,大便溏薄者,加获苓、白术、黄芪。
(4)挟湿者,加陈皮、佩兰;兼气滞者加柴胡、香附、白芍;兼血瘀者加莪术、川芎、三七粉。
(5)从症状上说,呕吐重,加生姜;痞满甚,加枳壳、炒槟榔;脘痛明显,加元胡、川楝子;嗳气,加菖蒲、郁金(抄录者认为加七叶一支花或刀豆子更佳);胃灼或泛酸加大贝母,瓦楞子、甘草用量;胃脘有振水音、肠鸣,加获苓 、白术、桂枝;纳差厌食加焦三仙、炒内金;腹痛泄泻,加白芍,炒白术、陈皮;便溏 ,加炒白术、炒山药、炒扁豆;腹痛,加白芍、木香、元胡;大便不爽加薤白、木香;便秘,加川军,若年老体弱者,加肉苁蓉。
[验案赏析]
 案1:杨某,男性,42岁;初诊日期:1997 年5月23日。1982 年秋季因饮食不节致胃病初次发作。于当地卫生院治疗,服胃舒平1 周后症状缓解,即不再继续服药。此后胃病反复发作,每遇饮食不节、受寒及劳累后加重。自服胃舒平、甲氰咪胍有效。就诊前一周,再因饮食不节,胃痛加重 。做胃镜检查诊断:(1)疣状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I);(3)幽门螺杆菌快速试验强阳性。就诊时胃脘胀满疼痛,食生冷后加重。伴嗳气、纳差、口苦,满而不喜饮,多饮则胃脘饱胀。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舌下络脉青紫,脉弦滑。康老辨治:湿热中阻,脾胃失调 ,兼有血瘀。加减半夏泻心汤加味,处方:半夏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吴萸10克,党参10克,获苓 10克,川芎10克,莪术10克,三七粉3克(冲服)麦冬12 克,半枝莲15克,炒内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陈皮10克,菖蒲10克,甘草10克。
每日一剂 共服三剂 。胃脘胀满疼痛即明显好转。
继以此方加减,主方是加减半夏泻心汤: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吴萸3——10克,党参10克,甘草6——15克。加减:寒甚者重用吴萸、加干姜;热甚者减吴萸量,重用芩、连;湿重者加苍术、获苓、陈皮;气滞明显 ,痞满甚者加厚朴、枳壳、炒槟榔;嗳气明显加菖蒲、郁金;胃灼泛酸者加贝母、瓦楞子或加大甘草用量;血瘀甚者加川芎、莪术;纳差者加焦三仙、鸡内金。前后共服21剂 ,诸症消失,精神转佳,纳食增加。胃镜复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S2),原胃炎症状明显减轻,幽门螺杆菌快速试验转阴。
案2:刘某,男58岁。因胃脘痞满,疼痛五年,加重一个月就诊。胃镜示:慢性浅表、萎缩、疼痛,伴泛酸、嘈杂、纳差,口干不欲饮,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康老综合脉症辨为脾胃失和,湿热中阻,气滞血瘀。治以辛开苦降,调和脾胃,方用加减半夏泻心汤。处方:半夏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吴萸10克,川芎10克,莪术10克,三七粉5克(冲),苍术12克,获苓15克,陈皮15克,党参10克,川 朴10克,焦三仙各15克。随证加减一月余,症状悉除,3个月后复查胃镜及病理活检结果均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为巩固疗效又进数剂,随访一年未见反复。

[按语]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本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而成之痞证。后世医家广泛用于脾胃功能紊乱阴阳失调,上下不通,阻碍气机升降而成的痞证。原方立意在寒热同施,辛开苦降,调和脾胃。康老遵古方之构思,而不拘泥于原方组成 ,集多年临床用药经验,在基本方中以吴萸代干姜,既可助半夏辛开散结,辛温祛寒,又可使吴萸配黄连达到金丸之功,同时弃大枣不用,以防中满,调补脾胃全在党参、甘草,并提出重用甘草兼可制酸。在随证加减中一方面以辨证为主,另一方面注重现代药理作用。所以运用本方辨治胃病不但改善了临床症状,也有效地抑杀了幽门杆菌感染,促进了胃粘膜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取得了症候和胃镜下双重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