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考
2012-05-06 | 阅:  转:  |  分享 
  
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考



(2006-01-03)



[摘要]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二、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三、山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四、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五、山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本网特约评论员张莲莲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会愈来愈艰巨,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共有矿山(点)18624个,开发矿种58种,矿业年产值以平衡15%的速度递增,煤、铝土矿、铁矿、铜矿、金矿、石膏、铝钒土等矿产在全省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资源、土地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森林资源的蓄积量达到4483.32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4.8%左右。随着山西资源工业的迅速发展,山西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平稳快速发展。(一)基本状况“十五”时期,山西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指引下,山西省资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绩,为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国民经济持、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山西省紧跟技术进步前沿,逐步推进“多联产能源系统”,比如实施热电、甲醇联产,根据情况逐步扩大,继而建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清洁工业园。“十五”期间,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800万吨、二氧化碳1.8亿吨。有资料显示,2004年与1999年相比,山西省GDP总值大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两番还多,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指标下降10%以上。煤炭资源回收率达40%,机焦比重占到81%。全省工业固体废渣综合利用量达到当年产生量的45%,规模以上万元产值取水量较2003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但与先进水平相比,山西在能源效率、能源强度、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现阶段山西经济增长过程中,单位能耗与排污的关系是:平均每消耗一吨标准煤,向环境排放17.87公斤SO2、15.39公斤烟尘、7.50公斤工业粉尘、96.06公斤工业固体废弃物。1、节能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五”期间,山西省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由2000年的4.08吨标煤下降到2003年的3.68吨标准煤。与此同时,能源利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环境效益,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山西从50年代起就开展了沼气技术“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猪-沼-果”、“五个一工程”等多个能源生态模式技术的推广工作,走上了沼气综合利用的轨道,经过几次大的反复后目前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开发农村沼气项目累计发展到近9万户。2)山西煤炭经过50多年开采,目前占用的煤炭资源已达保有储量的30%多。特别是地方小煤矿,资源回收率仅20%左右,年产煤总量约2亿吨,却需动用10亿吨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全省几年来陆续取缔了回采率极低的小煤矿6692个。到2004年,全省矿井总数已由1万余座减少为3828座,煤炭产量则由3亿吨增加到5亿吨,资源回收率也由25%提高到40%,近6年间累计节约了10多亿吨煤炭资源。目前,全省已有2256座地方煤矿完成了改革改造,资源回收率从20%提高到了70%左右。同时,山西组建了一批大型煤矿企业,这些大集团对地方中小煤矿进行资源整合,以高科技、新工艺提升煤炭回采率。3)“十五”期间开工建设55个水污染治理和节水项目,推广了一批以渗灌、喷灌、滴灌为主的先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示范项目,改造了一批漏损严重和老城区供水管网,加快了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全省征收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达3000万元,新型墙材专项基金作为经济杠杆和重要的调控手段,有效限制了实心黏土砖的生产和使用,扶持了新型墙材的发展,促进了墙体材料行业结构调整。作为第一批全国列入禁止使用粘土砖城市的太原市,已于2004年底全面禁止使用粘土砖。由山西省兰美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厂区南侧建起一座大型粉煤灰砖厂,对渣灰进行全部处理。电厂废水供选煤厂洗煤使用,实现了闭路循环,对外杜绝水污染。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设计的“采煤—洗煤—煤矸石发电—新型墙体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实例。目前,他们正着手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脱硫除尘技术对厂内环保设施进一步改造,将现有的沸腾锅炉改为环保绿色产品——循环流化床锅炉,将原文丘里水膜除尘器改为先进的布袋除尘器,将原ZTC脱硫装置改为高效的湿式氧化镁脱硫器。2、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水平逐年提高通过对全省煤焦、钢铁行业提升改造,延伸和耦合产业链,2000年至2005年全省煤炭洗选率由33%提高到56%,资源回收率也由25%提高到40%,焦炭产量中大机焦比重由20%上升到80%。“十五”期间共认定综合利用企业221户,减免税收10亿多元,推动了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全省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减少。1)山西煤矸石综合利用再上台阶。目前全国有煤矸石山1500多座,累计堆存量34亿吨,占地1.3万公顷以上;随着煤炭洗选比例加大,每年形成新增占地400多公顷。山西省境内煤炭加工累计留下的煤矸石堆近万座,堆存量达9亿多吨,并且每年还以2000万吨至3000万吨的数量增长,形成300多座矸石山,约占全国同口径总量的26%和20%。占用了大量土地,严重污染了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矸石占地20余万亩,还有的矸石山自燃。相关研究表明,煤矸石堆存已经成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污染的重要因素,按当前洗煤平均脱硫水平和全省煤炭平均含硫率测算,每年随洗煤矸石留给产地50万吨至70万吨无机硫。堆存煤矸石中的有害物质挥发、随雨水下渗和流失,已造成大气环境恶化、河道堵塞,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土地沙化和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山西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一环。2002年初,山西省潞安矿业集团从意大利帕岱斯蒂公司引进一条煤矸石制砖生产线,价值185万美元,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消耗煤矸石30万吨,产砖1.3亿块,同时可节约煤矸石占地2.5万平方米,与黏土制砖相比,还可少浪费土地3.5万平方米。这项利用煤矸石来烧结空心砖的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项目于2003年9月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这项技术可以在使煤炭企业的煤矸石得以消化利用的基础上,让建材企业踏上“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项目通过验收形成产业化后,每年能“吃”掉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1600万吨,节约土地500多公顷。年可增加工业产值2400万元,利税600余万元。2)发展煤矸石电厂。山西通过建设“采煤—洗煤—发电—制作墙体材料”等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综合治理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十五”期间,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总装机容量为240万于瓦的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总投资约需150亿元。预计年可利用煤矸石1560万吨,年发电143亿度,年均减少新增排矸占地560亩,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7-0.98万吨,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625个,间接拉动4-6万个就业岗位。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根据规划,山西到2007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西山煤电矸石电厂正是适应国家要求应运而生的环保型产业链综合利用电厂,该厂1995年1月建成投产,总投资8700万元,其中环保设施投资633.65万元,处理太原选煤厂洗选后的废弃煤矸石,通过8条封闭式运输皮带将太原选煤厂淘汰洗选后的煤矸石运至锅炉给煤仓,每年消化煤矸石12万吨。煤矸石发电具有废弃物综合利用、成本低等特征,是当前缓解小区域用电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拉动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根据灵石天石煤矸石环保型综合利用电厂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煤矸石发电所取得的成功运营经验和孝义梧桐工业区“整合能源供应系统、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生态型工业体系建设”的煤矸石电厂建设模式,若按循环流化床锅炉平均脱硫率95%计算,每燃烧1000万吨煤矸石,可少排放二氧化硫24万吨至38万吨、少占地300亩、排矸企业少交二氧化硫排污费1600万元至2800万元。由此可见,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煤矸石发电可获得很好的环境效益,尤其对我省的环境保护有特殊的对症效应。2002年以来,永济1台13.5万千瓦、阳高2台5万千瓦、左云2台5万千瓦、赵城1台10万千瓦四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第八批国债重点支持项目,并已于2003年开工。霍州2台5万千瓦、介休2台5万千瓦、左权2台5万千瓦、巴公2台5万千瓦项目已申报国家经贸“双高一优”项目,2003年上报运城2台13.5万千瓦、潞安2台13.5万千瓦、大一2台13.5万千瓦、阳煤2台13.5万千瓦、寿阳2台5万千瓦等。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到2005年底前建成投产煤矸石综合利用机组总容量200万千瓦。年可消化煤矸石等劣质燃料1000余万吨,在改善环境、降低污染的同时,年可创造产值约18亿元,利税2亿元,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西省地方电力公司与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就建设总装机40万千瓦,首期建设2×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举行合资意向签字仪式。据了解,该项目首期项目总投资4亿元,资本金1亿元,双方初步商定投资方案为地方电力公司占70%股份,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及平鲁区占30%股份,其余部分由商业银行融资解决。机组投产后,按年运行5500小时计算,年利润为3000万元左右,年可消耗煤矸石80多万吨。首期工程力争于年内动工。2005年建成投产的古交发电厂,一期2×30万千瓦直接空冷、脱硫、燃中煤发电机组,为全国最大的燃中煤坑口发电厂,年燃用180万吨洗中煤、煤泥和部分煤矸石。多品种、多用途的型煤、型焦产业进一步扩大。截止2005年底,山西年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型煤厂60余座,年产型煤约300万吨以上。(二)存在的问题山西是能源大省,也是消费大省,但能源利用率仅有25%,比国内平均水平至少低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15个百分点。我省经济运行虽平稳快速发展,但从科学发展观及长期客观来看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山西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目前,山西能源年消费总量达2.01亿吨标准煤,其中,加工转化耗煤1.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比重的15.7%;终端能源消费山西为6613.84万吨标准煤/年,占全国终端能耗的5.08%。由于能源丰富,价格低廉,致使全省能源消耗居高难下,节能工作难以开展,目前,山西人均产能为全国的7.33倍,人均耗能为全国的5.3倍,人均生活能耗为全国的1.49倍。单位GDP用水量超出国内先进水平一倍以上。全省每开采一吨煤的排水量为2.5立方米,按此估算,2004年5亿吨煤,因采煤损失的水资源量达12.5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平均回采率仅为44%,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40%,乡镇小煤矿回采率仅为25%左右,土地利用效率差、建设用地容积率低。“三废”回收处理水平低,2004年全省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均11.5个百分点。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全省城市生产拉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于全国先进水平53个百分点。2、资源加工转化技术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醇基液体燃料产品基本上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量煤矸石、焦化副产品得不到合理利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山西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但深度加工产品所占比重极低。型煤、洗煤等及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绝大多没有达到经济规模,规模小、档次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燃料电池、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气除尘脱硫净化、煤基合成汽油等煤炭开发利用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则处于空白状态。焦化工业煤焦油、粗苯等化工产品回收率低,每年排空焦炉煤气120余亿立方米,煤焦油100万吨,其它化工原料50万吨。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山西省环境污染负荷在全国位于首位,全省每万元工业产值的SO2、烟尘、COD、工业固废的污染物负荷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4.5、1.3及十几倍;人均烟尘、SO2、粉尘的污染物负荷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8、2.43和2.04倍。2004年仅电力、冶金、焦化业排放的SO2就占到全省工业排放量的78.2%,比2000年上升了12.57%。煤矸石自燃产生的SO2、烟尘等废气排放量约300亿m3/年。资源带来的贡献与财富相比,山西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非常窘迫,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评估报告中,生存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等多项都排在倒数第一或第二。2004年,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15个城市(镇),所有城镇均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Ⅱ级标准,其中临汾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居倒数第一,比排名首位的海口市综合污染指数高出近10倍。全省地表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仍处于高污染水平。2004年监测的106个断面中,92。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度污染的断面占63.2%,城市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10个城市53眼地下水井监测结果显示,有49.1%的水源井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近年来,山西省分行业污染物排放呈现出向煤炭、焦炭、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六大传统产业集中的态势,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向盆地、城镇交通沿线集中趋势更加明显,省内六大盆地普遍处于重污染状态。二、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近200年来,工业文明的普及与科技进步的发展,使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了自然,其积极意义是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的高度繁荣,其负面影响是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口的过快增长、消费需求的与日俱增,无疑又给各种潜在的危机以更高的频率和更大的深度。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的分析预测,目前我国年均能耗为14亿吨标煤,如果按照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2020年支撑GDP翻两番需要56亿吨标煤。即使今后风电、核电和水电超常规发展,并且能源效率提高一倍,届时仍需要30亿吨左右的标煤,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物资运输都将承受极大的压力。(一)从世界主要资源的存量、消耗等问题对人类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土地被无序垦植,矿产资源遭野蛮开采,森林被盲目砍伐,海洋生物受到过度捕捞等等。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面临枯竭。另据有关资料,世界上的森林到1998年为止,已经消失了一半,而且还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有关调查表明:地球上有3.4万种野生植物即将灭绝,这个数字占世界各地已知的蕨类植物、松柏木植物和开花类植物总数的12.5%。根据有关报告,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受到用水短缺的影响,也就是说,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掂量着用水。(二)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我国节能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万元GDP能耗由1980年的7.98吨标准煤降至2004年的1.58吨标准煤,下降了四分之三,累计节约能源12.6亿吨标准煤,以年均增长4.2%的能源消费支持了年均9.5%的经济增长速度。1、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装机中尚未达到1%,远远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日本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已达到约3万亿元人民币,而2002年我国再生资源利用总产值估计只有100多亿元。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而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既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五年发展的各方面条件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而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突出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中国主要资源的存量及现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保障。我国人口众多,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资源总量上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从资源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穷"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目前,我国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主要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的分析预测,目前我国年均能耗为14亿吨标煤,如果按照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2020年支撑GDP翻两番需要56亿吨标煤。即使今后风电、核电和水电超常规发展,并且能源效率提高一倍,届时仍需要30亿吨左右的标煤,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物资运输都将承受极大的压力。2020年预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大庆、辽河、胜利等东部主要油田均已进入中晚期,而理想中的西部新区接替东部油田的战略目标尚未实现,新增可采储量不足。(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煤炭资源可采储量虽居世界第三位,但探明程度很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高。由于我国目前还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高。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3、山西主要资源的存量及现状山西省矿产资源相对丰富,除煤炭外,山西的钢铁、氧化铝、芒硝、耐火粘土、铜、镁、硫铁矿、电石、石膏等矿产品及其冶炼加工制品也长期供应华北、西北、东北、华东等省市,有些还出口到欧亚等国家、地区。但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远低于开采耗竭速度,而且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逐步增加,有些矿产储量已近枯竭;根据1982年国家水资源评价成果,山西省1956—1979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2亿立方米,居全国倒数第二位;人均水资源量456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山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水资源奇缺地区之一。全省包括地下水和地上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66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世界人均水平的4%。其中,太原、大同、朔州3个中心城市的缺水最为严重。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生存的起码要求线。而山西省人均拥有水资源不及于这一生存线的一半。全省耕地面积亩均水量21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三、山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山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通过价值规律、价格杠杆和市场竞争机制等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即配置到最需要的方面,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门和企业,配置到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地方,使资源发挥最佳效益。1、建立山西循环经济新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保护和合理利用山西各类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循环经济的提出,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密切相关。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更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因此,催生我国的再生资源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需要企业自身努力,做大做强,也需要全民树立起循环经济的意识。2、建立新型的山西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从新世纪开始,山西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到十年,是山西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山西的国民经济将保持7%—8%的发展速度,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形势下,是继续沿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地成为山西的重要抉择。如何在保持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山西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快建设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谋划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山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业体系演变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种前瞻性的、与环境友好的、体现生态效率的工业发展模式,按照工业生态的原理建立新的生态工业体系,或者对传统工业体系进行改造,从工业源头和全过程来控制工业污染,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建立新型的山西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作为山西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进行研究、规划和实施。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产过程清洁化、排放无害化且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产业,有助于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是山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3、以产业关联为纽带,通过体制创新,加快国有资源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全省国有资源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快其公司化、股份制的改造,实现对国有资源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促使上下游之间、各产品链之间的企业改组联合,从而形成若干个资源与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群,促进内部结构的多元化,使山西资源工业逐步走上高效集约发展之路,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二)山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发展目标逐步建立适合山西省省情的、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形成有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2005年起用三年时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6%,万元GDP取水量下降10%;到2007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达6000万吨,利用率达到50%;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由111立方米降到90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5%,污水回用率达5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节水灌溉面积比重达到60%;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80亿块,占全省墙体材料总量的比重达到40%。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推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新体系,指标评价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扶持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工业园区。根据上述原则,从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紧迫感出发,山西资源节约综合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是: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基础,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培育和大力推进以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开发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产业发展;2、改变资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建立多品种、多层次的洁净资源产品结构和高效、洁净的能源消费系统,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充分、高效利用和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风险;3、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山西能源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状况,形成煤、电、铝、焦、气、化工、建材、燃煤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综合开发的新格局,提高煤炭输出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将目前单纯的原煤生产输出,转换为多样化清洁高效能源产品输出的新格局,进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4、逐步建立起一个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具有较强发展后劲和市场应变能力的资源经济运行体系,使资源工业真正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四、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程。(一)节能到2010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综合能耗下降25%,城市新建采暖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0%;加强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做好80余户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居民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实施绿色照明。(二)节水开展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电力、钢铁、化工、石油、化纤、印染和造纸企业,水的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再利用。“十一五”的目标是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积极引导和鼓励使用再生水,推进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工作,逐步推行阶梯水价。2000年我省国民经济总取水量为665816万m3,其中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林牧渔业分别占取水总量的20.25%、64.42%、6.72%、6.51%、2.1%。经测算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取水量下降38%;水的利用率提高10%,到2030年,全省相对于2000年的累计节水潜力总计可达165336万m3,其中工业占23.9%,农业灌溉占67.2%,城镇生活占8.9%,累计节水量占2000年总取水量的24.8%,节水潜力较大。在农业上发展喷、滴灌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6,有效灌溉面积的75%以上达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在工业上通过调产及节水改造使全省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由187m3降至100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节水型企业达标率达到60%,工业废水回用率达到40%,煤矿矿井排水综合利用率提高50%。(三)节地严格建设用地标准,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推进土地复垦。到2010年,基本完成原国家统配矿历史遗留的采空塌陷土地治理工作,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新型墙材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亿快标砖,占全省墙材总量的50%,减少建材产业对土地的依赖和破坏,使耕地减少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耕地总量保持基本稳定。(四)节材对矿产资源特别是主焦煤等稀缺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建立资源补偿和生态恢复机制.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核制度,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引导企业降低原材料消耗。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比重,积极推广其他代用材料。严格控制机关办公用房和医院、学校、车站等公共建筑的建设和装修9标准。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并实施商品简易包装的行业自律规范,以保建品、化妆品、食品行业为重点,控制商品过度包装,引导和推行简易包装。制约难解和难以回收利用材料的使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五)资源综合利用2010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35%。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达7000万吨,利用率达到60%以上;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光焕发量达500万千瓦;回收利用高炉、焦炉煤气建设的煤气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厚煤层采区回采率不低于75%,中厚煤层不低能于80%,薄煤层不低于85%;煤炭洗选比重达到80%以上,洗中煤、煤泥利用率在到90%,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达到70%,煤矿井下瓦斯抽放平均回收率达65%左右;焦油、粗苯回收率达100%;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全省“三废”综合利用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利润6亿元。五、山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提高全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一)进一步推进企业的改组联合与重组加大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不同所有制之间企业的改组联合与重组,鼓励上下游之间、各产品环链之间的企业改组联合,使全省资源型企业的产权结构在空间分布和行业分布上都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形成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的企业联合发展的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二)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和相关法规加强法律监督体系和监管评价体系的建设,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框架。要加快资源工业地方立法,制订、修订、完善有关资源管理、开发、加工转换和消费利用的各项地方法规和实施细则。应对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项目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和制度,并借助政策和市场机制加以引导约束。(三)建立必要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府专项基金从能源基金中切出一定比例,建立全省源综节约合利用专项资金,作为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从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建议制定《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节能专项基金的管理机构及职责、细化节能专项资金的用途和申报条件,确保节能专项资金能真正的专款专用。(四)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创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机制制订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技术进口优惠政策、国际合作优惠政策、国家政策性贷款倾斜政策以及财政补贴、低息贷款、折旧优惠、奖励制度等政策,从而刺激、诱导和鼓励国内外社会各方面扩大对节能产业项目的资金、技术投入。(五)重点攻克符合省情的洁净煤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健全研究开发机构,以尽快形成若干个具有技术开发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产学研之间、科工贸之间的组合,建立科技开发联合体。重点攻克符合省情的洁净煤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应考虑组建专门的资源工业科技进步管理机构,建立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组织体系,集中力量加强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工艺的研究。(六)开发延伸产品,增加产品品种,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改进洗煤工艺、提高洗精煤质量,以便生产高质量、多品级、多用途的各种煤焦产品;在煤气的综合利用上应以甲醇等清洁、高性能燃料业为方向;建立煤焦油和苯类产品集中加工基地,进行深度加工,以生产市场短缺、品种繁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七)加强节能监测工作完善现有的节能监测中心通过更新(增补)设备,加强人员等措施强化中心能力建设,使其达到能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节能监测的节能监察中心。建立一批专业性的节能监测服务机构,使其能为有关行业进行必要的节能测试。建议制定“山西省节能监测管理办法”规范节能监测行为。(八)建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建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一种建立在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基础上的综合发展清洁煤技术的能源化工系统,是科技和产业化创新大型示范基地的新模式,可以实现煤气化、液化、碳化、烃类化工、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及发电、发动机燃料等二次清洁能源为一体。
献花(0)
+1
(本文系焦化产业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