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年我国插秧机市场发展状况浅析

 LM0318 2012-05-06
    2011年,我国插秧机市场在政府农机补贴的强势拉动下,在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强力推动下,市场需求高歌猛进,插秧机作业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插秧机市场急剧升温,创下历史新高。可谓“涨”声响起,亮点频频。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的第二年,也是我国落实“十二五”农机化目标,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关键一年,我们预计政策“红利”势必惠及生产、经销和消费者,进而拉升插秧机市场。

    需求强劲,政策护航,插秧机市场高位运行

  随着我国农机补贴政策力度逐年加大,我国插秧机市场出现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插秧机市场销售约9万台,同比增长29.9%,再度创先历史新高。回顾我国插秧机市场发展历程,自1999年至今,插秧机市场始终沿着上升通道快速增长。尤其是2004年我国农机补贴元年,成为我国插秧机市场的一个拐点。创下了插秧机有史以来的427.3%最高增幅。之后虽然增幅有所回落,但年度需求量节节攀升。

  分析2011年插秧机市场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机补贴拉动市场需求。以手扶式插秧机为例,单台售价约17100元,每台手扶式插秧机国家补贴10000元,地方补贴2100元,今年厂家让利1500元,农民只需出资3500元就可购到一台插秧机。购机者购买育秧软盘的同样享受政策补贴。

  其次,市场培育在多数区域已经完成,插秧机的优越性日渐显现。突出表现为:

  一是使用插秧机作业可以提高单产,穴株数可以根据品种要求进行调节,基本苗能得到保证。机插秧分蘖多成穗率高,增产潜力大。实践证明,每亩比人工栽插可增产30公斤以上,如果我国机插秧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增产1.35亿公斤。稻农从中尝到甜头,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提高。

  二是节约耕地,机插秧采用毯状秧苗,可大量节省秧田并提高育秧工效,与常规大田育秧相比,秧池田利用率可提高8~10倍;

  三是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手工插秧1亩需要1.5个工日,而采用步进式插秧机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作业只需要0.15和0.05个工日,分别提高工作效率10倍和30倍;同时机插秧每亩可节省30元左右,由此看出,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节省成本。省田:一亩大田只需秧盘18-20张,占地4平方米;省成本:经试验测算,机械插秧育秧与人工插秧育秧相比,每亩节省直接生产成本37元。同时,采用宽行窄株,通风透光性好,温、光、肥利用率高,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便于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农药支出。

  五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省心省事。以乘坐式插秧机为例,这种插秧机每小时可插秧苗4亩至6亩,是人工插秧作业效率的20倍以上,而且机型结构较为简单,使用方便,适合山区水稻生产,目前国家对这种机器补贴已达到50%。

    六是回收成本快。按现行每亩收费50元,每小时创收100元,如每季抢插10天,每天插秧10小时,一季可创收10000元。与之对应的雇佣一名插秧手,每亩需要150元甚至更高,并且很难雇佣到,因为插秧属于农村劳动强度很大的活儿,多数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也不学插秧。

    手扶式占据主流,需求趋势剑指乘坐式

  回顾2011年我国插秧机市场,主要呈现出特点。手扶式插秧机是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占比65%,乘坐式插秧机占比下滑17.2个百分点,独轮式插秧机出现大幅攀升,占比提高10.8个百分点。

  从需求机型分析,手扶插秧机依然占主导,市场占比依然在上升。其主要原因:其一,市场调查发现,手扶插秧机适应性强,体积小转弯灵活,地头田角均可栽插,一人即可操作,适应小田块作业,由此决定了在我国插秧机市场初级阶段,手扶式插秧机的主导地位。

  其二,尝试性购买、跨区作业没有完全展开、市场仍处于导入阶段,三大原因决定了我国目前插秧机市场的需求主流依然以手扶式为主。此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许多需求区域仍然处于使用插秧机的尝试阶段,虽然有政府补贴支撑,许多新用户还是抱着尝试的心理消费,基于此心理,手扶式插秧机的价格优势占据了购买动机的主导,是促成手扶式插秧机成为主流消费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自用依然成为购买的主要驱动力。许多用户购买插秧机仅仅为了解决自己插秧难的问题,最多在周围进行小范围的跨区作业,还没有像小麦收割机那样走向全国性的跨区作业的经营道路,决定了他们在工作效率上尚不是主要追求,这样购买行为成为手扶式插秧机成为他们现阶段的首选的重要理由。但与高速插秧机相比,其工作效率、适应性等方面依然具有不可克服的劣势,这就决定了这种机型具有明显由手扶到高速乘坐式的过度性特点。

  从我国插秧机需求的趋势分析,因为手扶式插秧机最大的缺点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与乘坐式快速插秧机也存在较大差距,决定了我国插秧机市场需求将加速向乘坐式方向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正通过政策引导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机的发展,譬如在机植水平较高的江苏、黑龙江等区域,对插秧机的补贴明显向高速乘坐式倾斜。同时,由于外资高速乘坐式插秧机逐渐本土化,国产插秧机快速发展,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价格走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市场调查显示,一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约8万元,政府补贴约5-6万元,许多地方的农民只需自掏2万多元就可以把高速插秧机开回家。

  从购买用户分析,我国插秧机需求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种田大户购买,以自购自用为主,并为周围农民服务。第二种是农机大户购买,进行社会化服务。第三种是农机服务组织购买,个人承包经营,实行有偿服务。从我们对购买动机的调查显示,社会化服务近年虽然发展迅猛,但第一种购买占据56.83%,由此也决定了手扶式和独轮式插秧机占据主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市场集中度分散,品牌效应凸显

  不完全统计,我国插秧机生产企业有100多家,但真正形成规模的不足20家,集中度分散。这是一种新的农业机械发展初期的共同特点,因为利益驱动和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吸引,引来众多分食者;又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最终形成少数几个大型企业垄断市场的竞争格局。

  从去年插秧机品牌占有率分析,我国插秧机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久保田、延吉和福尔沃位居前三,三家占比50%以上。其中,久保田占据市场份额的35.4%,一枝独秀,手扶式、乘坐式插秧机分别占45%和40%。延吉、福尔沃垄断了独轮式插秧机市场,占比高达90%以上。

  从竞争态势看,一方面同质化产品间的低水平价格竞争仍然存在,个别企业通过模仿主流机型开展低价竞争,虽然农民可以获得短期利益,但不利于农机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农机企业已经从“红海”跃入“蓝海”,通过为农民、农机合作组织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为不同区域的稻农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以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拓展竞争空间。譬如一些企业在拓展产品功能上下功夫,研制出复合式插秧机,即配置施肥装置、喷雾装置及耙地装置等以实现复式作业。又如一些企业研发出高速插秧机与激光平地、悬臂式喷雾、播种器及旋耕机等集成,实现一机多用,极大提高了插秧机的竞争力。



分享本文地址:http://www./news/20120308/767633.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