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黛玉和妙玉的转换代码是芳官

 上古真人 2012-05-06

林黛玉和妙玉的转换代码是芳官

解读《红楼梦》的密码(之六十七)

/胡荣荣

林黛玉和妙玉,其实是一个同一个人的不同形象,也许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但却不是胡荣荣凭空想象的。因为,天才的作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暗示,我们只要把这些暗示归纳总结一下,就可以知道了。迄今为止我们之所以不知道这样简单地道理,是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人在做这些简单地工作。红学家都以能够背诵曹雪芹的家谱为荣,对于最基本的文本,却没有人愿意整理。只有像我这样学经济(economy)的人,才会去做这样的工作。

在林黛玉和妙玉之间转换,需要使用作者留给我们的转换代码。这个转换代码,就是贾宝玉身边的丫头芳官。

林黛玉的相貌长得像个戏子像个丫头。

 在小说中,作者多次提到有一个戏子长得像林黛玉。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写宝玉看到一个女孩子,“只见一个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这个女孩子虽然是龄官不是芳官,但薛宝钗的金锁上的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芳”和“龄”,就是并列的。十二个戏子中领衔的芳官和龄官的名字,就是由此“芳龄永继”一语而来。

第二十二回写宝钗做生日,大家看到一个小旦长得像某一个人。第一看出来的人是凤姐,第二个看出来的人是宝钗,第三个是宝玉,而最后把这句话说出来的人,却是史湘云。之所以由史湘云的口中说出来,因为是史湘云就是脂砚斋。《脂砚斋点评石头记》,凡小说中有重大的信息,大多数都是由史湘云来披露的。这一次史湘云(脂砚斋)披露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小旦长得像林黛玉。作者告诉我们这么一句话,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史湘云和林黛玉因此而闹脾气了?当然不是。其实作者想说的话,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这意思就是想告诉我们,林黛玉的原型之来历。

宝玉身边有一个丫头叫晴雯,其相貌长得也像林妹妹。“那个眉眼像林妹妹的。”这句话是王夫人说的,见于第七十七回。

林黛玉的长相像戏子、像丫头,正是说明了林黛玉的来历,是从宝玉身边的戏子和丫头提炼出来的。而芳官的人身经历,正是从戏子到丫头,然后,出家为尼。

林黛玉和芳官的异样行为相一致。她们都曾经女扮男装。

小说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写到林黛玉的出身时,有一句这样的话:“不过充养假子”。“假子”一说,就是把女孩子当作男孩子看待。读者很容易被林黛玉娇滴滴的身形所迷惑,绝不会想到,林黛玉也曾经是个假小子。但“充养假子”这句话是书中写着的,不是我随口编造出来的。

第六十三回,写宝玉曾经将芳官打扮成男子:“近见宝玉将芳官打扮成男子”,还起了一个男名——耶律雄奴。

林黛玉出现的时候,十一岁。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作者虽然没有告诉我们她的真实年龄,但同一年进贾府的薛宝钗,是年十三岁(她哥哥薛蟠十五岁,薛宝钗小她哥哥二岁)。薛宝钗大宝玉一岁,宝玉又大黛玉一岁,由此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是年十一岁。

第二十二回写宝钗做生日,大家看到的那个像林黛玉的小旦,是年十一岁。这小旦在这里作者连她的名字也没有写,却特意告诉了我们,“那小旦才十一岁”,别有用心。十一岁,是《红楼梦》的作者秦玉遇见贾宝玉的原型人物(太子胤礽)时自己的年龄。

林黛玉和芳官的籍贯也一样,都是苏州人。

小说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写到:“这林如海姓林名如海……本贯姑苏人氏”。林如海是林黛玉的父亲,林黛玉当然也应该是姑苏人氏——苏州人。

芳官是贾蔷等人从苏州买回来的,据芳官自己说,她在家的时候,常喝惠泉酒。无锡惠泉天下有名,惠泉也就是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二泉”——天下第二泉。无锡地属姑苏,喝惠泉酒虽然不等于能够精确到说芳官就是惠泉(无锡)人,但芳官来自苏州,从小喝着苏州一带的当地名酒,所以,芳官当然也应该是姑苏人氏——苏州人。

林黛玉和芳官的名字也一样,都是石头。这是最最最主要的,因为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就是石头。

小说的第三回中,贾宝玉告诉我们,“西方有石名黛”——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西方有一种石头的名字就叫“黛”,所以林黛玉就是石头——也就是《石头记》的作者。

第六十三回写道:“宝玉又见人人取笑,恐作践了她,忙又道:'海西福朗思牙,闻有玻璃宝石金星,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为“温都里纳”,如今将你比作了它,就改名唤作“温都里纳”可好?’芳官听了更喜,说:'就是这样罢。’”

“海西福朗思牙”,就是现在的法国。法语的“温都里纳”,据红学家蔡义江考证,就是宝石的意思。宝石,当然应该是石头的一种,所以也就是石头。换句话说,作者把芳官叫做“温都里纳”,其实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芳官此人就是“石头”。所以,平心而论,芳官也是百分之百符合《红楼梦》作者的一切条件的唯一一个人。她不但符合《红楼梦》作者的三大条件(第一,是个出家人;第二,是个女性,第三,是个苏州人),而且,更主要的是,她的名字居然是“石头”!在作者的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芳官其人的称呼相当地混乱,一会儿被作者称为“玻璃”;一会儿被作者成为“玻璃金星”;又一会儿,作者又称芳官为“温都里纳”,甚至雄奴,目的不外乎一个,让人记住芳官的异名。而“温都里纳”和“玻璃金星宝石”之类的名字,就是“石头”的意思。

“西方有石名黛”,告诉了我们,林黛玉就是石头。而芳官名叫“温都里纳”或者“玻璃金星宝石”,则又告诉了我们,芳官就是石头。这二句话都是贾宝玉告诉我们的。换句话说,作者通过贾宝玉二句前后不同的话,其实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历史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林黛玉和芳官本就是同一个人,也就是《红楼梦》的作者“石头”。作者用她博学多才的才情,通过二句不同的“西方话”,告诉了我们《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谁。

唯一区别的是,小说中的林黛玉和芳官的结局不同。书中的林黛玉死了,芳官出家了。芳官出家之后,她就变成了妙玉。林黛玉是作者的幻形人物,是作者的“灵”,或者也可以说,是由“芳官”扮演的舞台人物。芳官才是作者真实地身份证。而林黛玉和妙玉这二个人物,只不过是作者对芳官本人的前后二个不同形象的超级美化后的结果。

芳官出家的寺庙,叫做水月寺,寺中的主持,名叫智通。水月寺因为馒头做得好,又被人称做“馒头庵”

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给他唱的《红楼梦》曲子中,有一首叫“枉凝眉”的曲子,是关于林黛玉和妙玉的合唱:“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其中的“水中月”一句,就是妙玉后来的归宿。所以,“枉凝眉”的曲子,与其说是林黛玉和妙玉的合唱,不如说是“芳官”(作者秦玉)一个人的独唱。

芳官出家在水月寺,水月寺又叫“馒头庵”。而妙玉常常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在小说的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写贾雨村在扬州城外的智通寺看到这样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小说的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告诉了我们,林黛玉虽然“本贯姑苏人氏”,但她进贾府,却是从扬州出发的。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作者写贾雨村在扬州城外的智通寺看到这样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并认为,“其中必有一个翻过筋头来的”,这就是在暗示我们,这个“翻过筋头来的”人,就是林黛玉本人。作者说来说去的好象是在饶口令,只不过是想告诉我们,林黛玉就是芳官,芳官就是妙玉。所以,林黛玉也就是妙玉。这是数学上的A等于BB等于C,那么,A当然就等于C了。在林黛玉等于芳官,妙玉也等于芳官的同时,芳官就是林黛玉和妙玉的合二为一,因此,芳官就是真实版的作者秦玉的简历。

《红楼梦》这本书,最初之所以叫《石头记》,是作者“林黛玉(芳官)”的笔名叫“石头”。我们知道,在《石头记》和《红楼梦》之间,还曾经有过一个叫《情僧录》的书名。而《石头记》之所以又被叫做《情僧录》,是因为作者其实是个出家人。曹雪芹之所以在小说的开头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石头记》还可以被叫做《情僧录》,就是希望我们明白这一点,《红楼梦》的第一作者,其实是个出家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