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校长热议:让课堂容忍学生发呆做梦

 我是你的朋友呵 2012-05-06

中学校长热议:让课堂容忍学生发呆做梦

2010-12-23 11:06:01 来源: 文汇报(上海) 跟贴 5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我们的高中教学是不是可以提高一些容忍度,让学生会‘发呆’、会‘做梦’,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增加课程内容,提高课程难度。

文汇报报道 “备课是老师的,作业是学生的;课堂是老师的,考试是学生的。这样的传统思维已无法适应当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第二期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学员成果展示虹口区专场的校长论坛上,继光高级中学副校长李琰的这一观点,赢得了与会者的共鸣。

参与交流的5位名校长培养对象和3位“影子校长”培养对象,在过去两年大多有出国培训的经历,这些“校长学员”不约而同选择“国际视野下的学校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试图解决当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忽视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变笨了

“学校,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这是美国当代教育改革之父约翰·霍特在《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的表述。“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说法,我大吃一惊。”澄衷高级中学校长唐群一时不能接受如此直截了当的“批评”,“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无道理。”她手头的一份资料显示,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中国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这些数据应引起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唐群把当前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多五少”,即课堂控制学生太多,引导学生太少;要求整齐划一太多,因材施教太少;学生被动学习太多,主动学习太少;教学关注分数太多,激发兴趣太少;教师辛勤付出太多,思考方法太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尚未落实到行为层面。学校教育中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平台太少,学生的成功体验太少。他们整天在题海中挣扎,少有活动的自由,少有思考的时间,少有参与管理的主动权。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逐步下降,有的甚至产生焦虑甚至厌学。”

课内做“减法”,课外做“加法”

李琰去年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教育管理,并有机会考察当地一些学校。“新加坡教育和上海教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的教育具有‘速成’特征,‘应试’目的性很强,‘拼体力’的教育让师生身心疲惫,缺少幸福感。而我们也同样面临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高期待和高要求,难以消解的应试压力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学生的学习厌倦感。”

李琰发现当地政府已认识到速成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正发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倡导“少教多学”。“少教”是强调“精心、精致、精彩”的有意义学习。“少教”的减法策略是学校在不影响学生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削减有关课程内容,倡导教师在选择学法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准备度、学习风格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而“多学”则是强调视线、视角、视野的深度学习。“多学”的加法策略是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意思考能力、掌握资讯科技知识及接受国民教育,适时增加诸多生活技能、知识技能等课程。

“这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强调师生互动、互补、互促。”李琰这样理解“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少课内学科知识学习,多课外多元知识探索,这对我们当前高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启示意义的。”

容忍学生“发呆”、“做梦”

北虹高级中学校长张峻去年曾到美国加州参加培训,考察当地学校时特别留意到,美国高中的课程非常丰富。“丰富,一是指课程内容丰富,以数学为例,就有代数、几何、函数、微积分、统计学、概率等课程;二是指学习层次的丰富,同一内容可分为普通班、学术班、荣誉班、高级班和国际学士学位文凭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张峻认为,这种课程的选择性和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材施教”,能够很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美国高中课堂上自由、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室墙上五花八门的图表、报告,以及学生课外课题研究的主动性,更是让张峻感触很深:“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切切实实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给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中外教育比较,没有孰强孰弱之分,但国外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我们的高中教学是不是可以提高一些容忍度,让学生会‘发呆’、会‘做梦’,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增加课程内容,提高课程难度。”李琰说,“如何做好‘加减法’,为学生腾出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促使各学科学习时间和内容的科学均衡,是当前中学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