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盗墓史上的四大文化传奇

 昵称974066 2012-05-07

盗墓史上的四大文化传奇


    盗墓者不凖发现最早编年体史书
    中国史学中一部重要著作“汲冢书”,是公元三世纪魏晋时期盗墓贼的贡献,此事一直为学术界津津乐道。
    当时有个名叫不凖的盗墓贼盗开一座古墓后,发现墓里有大量的竹简,这让他很失望,盗墓是冲着财宝来的啊。因为墓内漆黑一团,不凖就地取材,抽出竹简点着当火把,在墓内寻找财宝。后来当地人看到盗洞和古墓四周散落有竹简,知道有人盗墓了,便报告官府,这才事发。

     地方官赶到后,将墓内及散落地上的竹片收集起来,装了几大车。不凖盗墓发生的时间,大概在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时的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月。
    闻悉此事后,当时的学术权威中书监荀勖、校书郎傅瓒等人对这批竹简进行了系统整理、研究,惊讶地发现竹简竟然是绝世之品,是包括《穆天子传》在内的魏国史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除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全部烧毁了。魏国史书因为陪葬于魏王墓中,而躲过了“焚书”之劫难,其价值之珍贵不言而喻。后又经卫恒、束晳等学者的进一步整理,中国最古老的编年体著作《竹书纪年》出世了。
    后世史学家十分感动地称,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的一桩奇事,也是幸事,并依出土地,命名这批竹书为“汲冢书”。“汲冢书”的出土,在古代就被评为中国“四大文化发现”之一,可见其文物价值之高和重要程度。不凖,也因此成为中国盗墓史上的名贼。


   
 大书法家盗墓留下“书法心经”
    一直被习书者视为经典的《笔势》,是东汉大学者、大书法家蔡邕的书法心经。其能流传下来,据说是另一大书法家钟繇的功劳,系他盗墓盗来的,此乃又一文化传奇。
    西晋虞喜撰著的《志林》中记录了“钟繇盗墓”一事。大概意思是,有一天,钟繇到同为书法家的韦诞家做客,见到蔡邕这本笔法秘诀《笔势》,当时即两眼发光。钟繇表示想借回家拜读一下,韦诞舍不得,不愿出借;提出重金收购,亦遭谢绝。总之是钟繇说了一大堆好话,韦诞死活不松口。据说把钟繇气得当场吐血,昏死了过去,是曹操闻讯后派人用“五灵丹”救活了他。
    因为此事,钟繇对韦诞一直耿耿于怀,图谋得到《笔势》。
    终于机会来了,韦诞死后,把《笔势》等墨宝当作陪葬品带入了自己的墓中。钟繇听说,心中窃喜,遂策划盗墓,他花大价钱请来了当时有名的盗墓贼,终于将《笔势》搞到手。后世习书者每提起这桩事,觉得一代书法大家“偷鸡摸狗”,行为实在不雅,有失体面,多有贬损。
    钟繇盗韦诞墓真相如何?世间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孝经》的发现,堪称又一文化传奇,其发现和传承,亦具有戏剧性。
    比较早的说法是从孔子后裔家的墙壁里发现。
    在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鲁恭王扩建宫室,把孔子的老宅拆了。结果从墙的夹层中发现了许多古文经传,除了《孝经》外还有《尚书》、《礼记》、《春秋》、《论语》等大量简牍,史称“孔壁中经”、或“孔壁遗文”。这次发现,与“汲冢书”的发现一样重要,被列入中国早期的“四大文化发现”。
    另有一种说法,也是本文要重点讲述的,《孝经》系从西楚霸王项羽爱妾墓中发现的。
    真正明确《孝经》出自项羽爱妾墓的,是北宋古文字学家夏竦在《<古文四声韵>序》(重编)中的文字,“又有自项羽妾墓中得《古文孝经》”。
    但夏竦亦语焉不详。墓到底在哪,怎么发现的,什么时间盗掘的,都没有交代。
    比较清楚的是隋人傅奕著《老子解序》一书,书中记述了项羽妾墓的出土情况,是在北齐后主高纬当政的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发生的事,被盗的项羽爱妾墓在彭城(今徐州),但只提到了《道德经》的出土。
    项羽有名的爱妾叫虞姬。虞姬和项羽当年情真意切,爱得比现代崇尚爱情至上的男女应该更热烈。
    《孝经》到底是“孔壁遗文”,还是项羽妾墓中之物?现在已无从考古了,似乎成了难以解释的历史悬疑。但分析一下,还是有可信之处的,项羽的爱妾也不一定就是虞姬,在那个时代跟着项羽的女人不应该只有一位。


   
 王羲之《兰亭序》因盗墓得而复失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没而复得,得而再没,在中国盗墓史上同样极富传奇色彩。
    《兰亭序》真迹第一次消失,在公元4世纪,被郗昙带入墓中。
    郗昙出自书法世家,是晋代和王羲之一样有名的书法家。其父郗鉴亦工书法,其兄郗愔的书法造诣更深,善章草,代表作有《至庆帖》。后世有评论,称王羲之的早期作品不如郗愔的好。《兰亭序》怎么能到郗昙的手里?看看郗、王两家的关系就明白了。
    原来,郗鉴是王羲之的老岳父,也就是说,郗昙是王羲之的小舅子,王羲之是郗昙的姐夫。因为这层关系,《兰亭序》落到郗昙的手里应该不意外吧。据说,除了《兰亭序》,像王羲之的正书《乐毅论》,也为郗昙收藏。郗昙死后,将《兰亭序》等一批墨宝带入了自己的墓中。
    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了陈朝,《兰亭序》等王氏真迹在此间再度现世。
    当时北征军人盗掘了位于今天镇江丹徒境内的郗昙墓,盗得了大量陪葬品,其中就有王羲之及诸名家墨宝。“始兴王”是陈伯茂,为陈世祖陈蒨的第二个儿子,他聪明好学,尤喜习书。盗墓事发后,这些盗品全让官府给没收了,秘藏不示人。陈蒨看到儿子这么酷爱笔墨字画,就将这些墨宝赐给了陈伯茂。陈伯茂如获至宝,悉心描摹,竟然学得很像,深得精要。
    陈伯茂大概在公元565年前后得到了王羲之这批墨宝的。但在三年后的公元568年年底,陈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陈伯茂让其叔叔陈顼在路上给杀掉了,时年才18岁。《兰亭序》再次从世人面前消失,没有了消息,直至为李世民收藏。
    李世民生前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有遗诏,要求死后头枕《兰亭序》,即所谓“生则同榻死则同穴”。诗人陆游因此感慨,“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新唐书·太宗本纪》(卷二)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皇帝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三”同年八月十八(公元649年9月29日),归葬于生前即营造好了的陵寝——昭陵。
    昭陵地宫石门封死之日,便是《兰亭序》永别世间之时。谁想,在约三百年后,因节度使温韬盗掘关中十八帝王陵,《兰亭序》再一次进入了世人的视线,并将《兰亭序》真迹之谜彰显得更加玄乎。
                                                      (据《盗墓史记》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