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癌体检别盲目要有针对性

 刘燕燕 2012-05-07

防癌体检别盲目要有针对性

核心提示:很多人开始“谈癌色变”,希望能有一种方法早期发现肿瘤。而目前临床有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内腔镜检查、肿瘤标志物、PET/CT等各种检查。不少市民看花了眼,到底该如何检查?

  刚过的小长假,对24岁的江琴(化名)来说是黑色的。江琴就职于一家外企,和男友在大学相恋,准备今年十一结婚。今年初开始,江琴多次腹痛难忍,几近晕厥,五一小长假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被确诊为宫颈恶性肿瘤晚期。其实,江琴高三时,就常肚子痛,下身不定期出血,当时学习紧张,一直没看。上大学后,她听很多同学说这就是痛经,很正常,就没在意了。省妇幼妇科肿瘤专家吴绪峰惋惜地说,宫颈癌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越早发现治愈率越高。

  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恶性肿瘤一直稳居我省死因疾病谱首位。2011年,根据全省6个肿瘤疾病网络直报点的报告数据,我省2011年期间肿瘤疾病发病率为130/10万(0.13%),发病前五位的癌症种类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魏少忠也曾介绍,近年我国肿瘤发病率呈现出高发和年轻化的趋势。他回忆自己刚走上肿瘤临床岗位时,接触的患者大多是60岁以上的人群,如今30~40岁的患者明显增多,20多岁的患者也不再少见,去年在他治疗的病人中,就有两三个20岁上下的大学生胃癌患者。

  很多人开始“谈癌色变”,希望能有一种方法早期发现肿瘤。而目前临床有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内腔镜检查、肿瘤标志物、PET/CT等各种检查。不少市民看花了眼,到底该如何检查?有哪些全身的检查方法?有哪些针对性的检查方法?是不是越贵越好?是不是越频繁越好?

  如何尽早发现肿瘤?

  年年查肿瘤标志物

  指数异常虚惊一场

  47岁的谢女士家境殷实,但三年前,她母亲死于卵巢癌,癌症阴影一直笼罩着她。她担心肿瘤会遗传,此后每年,她都很重视体检,还额外加一项肿瘤标志物检查,“也就多几百元,却能早期发现癌症。”谢女士一直这样认为。

  今年3月底,她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过高,腿都软了,回到家一病不起,直到家人拉她去做进一步检查,她才知道其实是虚惊一场。原来,去年开始,为养颜,谢女士隔三岔五就吃燕窝,结果刺激细胞过度分化,把指数“补”高了。

  [ 专家解读 ]

  肿瘤标志物检测

  并非100%特异性的肿瘤标志

  湖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雷旦生介绍,肿瘤标志物是根据其指数的高低来证实肿瘤的存在、发病过程、评估患者的预后、监测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状况的改善情况等。

  肿瘤标志物检查多项目,一项约80元,通常医院有全身套餐价,多在500至600元之间。因检查较方便,抽血就行,整体费用不高,该检测一直很受欢迎。

  雷旦生介绍,目前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确实具有高灵敏度的特点,当肿瘤生长到1微克(针头大小)时就能侦测到。而影像学检查(B超、CT、X线)通常要到1厘米以上才能检查到。肿瘤标志物检测一般能早于影像学检查3~13个月发现肿瘤,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但肿瘤标志物检查并不像一些宣传所说的,肿瘤一出现就能查出,它发现不了1期的肿瘤,能发现2期的(肿瘤1、2期都算早期),一般来说,拍片检查发现的都到3、4期了,若出现症状检查,就更晚了。

  此外,至今还未发现理想的、具有100%灵敏度和100%特异性的肿瘤标志,因此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时,可以通过多种标志物科学组合,来增加结果的可靠性,一旦连续两次一项或多项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呈阳性,才表明有患相关肿瘤的可能。
          喝酒、炎症、过频进补

  也会引起指数升高

  中南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胡卫东介绍,很多人对肿瘤标志物指数升高产生恐惧,其实,这个指数高低与肿瘤相关,却不等于被诊断为肿瘤。有不少因素会影响肿瘤标志物的指标,如喝酒、睡眠不足、过频进补,有些炎症也会引起指标偏高。单次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意义并不大,只有动态的持续升高才有意义。肿瘤标志物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同样可以产生,且存在个体差异,健康人发现肿瘤标志物数值高了,一定要综合分析、动态随访,若指标持续成倍增加,要特别小心。同样的,肿瘤标志物数值位于正常值内也不代表就万事大吉。每年检查最好把肿瘤标志物的数值记录下来,进行对比,若发生了明显变化,就要引起注意了。

  [ 病例解析 ]

  偏信“生命雷达”

  半年“吃”三次射线

  52岁的雷先生是一家公司高管,这几年,周围几个朋友都被确诊为癌症,想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不靠谱,也担心出问题,两年内,他三次做高端防癌体检PET/CT,花费近三万元,看到每次检查结果都正常,他才放心。

  “花钱买安心,有的医院还不愿意连续做,我是换了两家医院、没说实情才做成了。”雷先生说。雷先生不仅自己做,还拉家人、朋友一起做。据了解,像这样频繁做PET防癌检查的人并不少,大多数都是听说PET/CT犹如生命雷达,可以精准定位肿瘤位置,甚至癌细胞方位。

  [ 专家解读 ]

  8000元一次的PET/CT

  能直接揪出“元凶”

  湖北省肿瘤医院院长魏少忠介绍,PET/CT确实可以发现疑似病变,还能对疑似病变做出性质分析。而且PET/CT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可检查全身情况,还可以发现很多检查方法都不能发现的肿瘤。例如有些肿瘤不能通过正常的CT、MRI(磁共振成像)、穿刺活检等发现,仅仅有淋巴结肿大或是肿瘤标志物比较高的现象,但却找不到原发病灶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PET/CT可以通过一次检查就把“元凶”给揪出来,为这类肿瘤的有效治疗提供了可能。但PET/CT也非万能,有其局限性,一是价格昂贵,做一次全身检查约8000多元,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二是有辐射,对人体有伤害。
      辐射大 不能当常规防癌体检

  采访中,有专家提醒,不能将PET/CT当常规防癌体检,要有针对性。有资料显示,PET/CT最大的风险就是辐射。我国辐射防护的规范中明确指出,一名在医院放射科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年放射的接受剂量不能超过20毫西弗,对于普通公众,一年的接受量不应超过1毫西弗,特殊情况下,单一年份内最大有效剂量为5毫西弗。但所有接受PET/CT检查的人都要注射一种放射性药物,以全身扫描为例,做一次PET/CT的剂量是20~30毫西弗。由此可见,做一次PET/CT检查所带来的辐射超过了医院放射科工作人员一年的规定接受限量。

  [ 病例解析 ]

  除了以上两种相对于全身的防癌体检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尽早发现肿瘤?

  省肿瘤医院院长魏少忠说,防癌体检是一种专业体检,但防癌检查并不是项目越多越好,需有针对性,比如针对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史等,看自己属于哪类癌症的高危人群,然后进行重点筛查。所以,对于常见肿瘤,他建议进行常规体检+重点肿瘤筛查项目。

  结直肠癌

  建议筛查年龄从50岁开始,选择大便隐血试验、CEA监测、直肠指检等办法。

  胃癌、食管癌

  高危人群为40岁以上,长期有消化道疾病、疼痛不适者;常吃被霉菌污染粮食,常吃腌制、熏、烤、腐烂变质食品;吸烟嗜酒,有食管癌、胃癌家族史者。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普通人群建议每两年进行一次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肺癌

  高危人群为烟龄长、烟量大的人,慢性肺部疾病病人,体内外接受过量放射线照射者,长时间接触煤烟或油烟者等。建议每年进行一次CEA(癌胚抗原)检测、螺旋CT的检查,普通人群早期筛查最好使用DDR拍片而不推荐使用胸透。

  常规体检 重点肿瘤筛查

  鼻咽癌

  高发地区及高发年龄段的高危人群(如广东、广西人、50岁以上者)要定期进行EB病毒检查、鼻咽镜检查。

  肝癌

  高危人群为乙肝患者及有慢性肝病史5年以上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长期酗酒者等。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AFP(血清甲胎蛋白)监测、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肝增强CT的检查。

  乳腺癌

  20岁至39岁的妇女可做物理检查(如触诊),40岁以上的妇女除物理检查外,还应做乳腺彩超检查、乳腺钼靶检查。

  宫颈癌

  初次性爱后的3年应开始筛查,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宫颈涂片检查和盆腔检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