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陵季子

 苏迷 2012-05-07
    [转载]延陵季子  

  

    季札(前576—484年),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古代贤人,因受封于延陵(今常州)一带,人称"延陵季子"。季札博物阅览,具有政治、外交方面的卓越才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又精通音乐;他不仅自己志趣高洁,而且待人宽厚,守信用、讲谦让。他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和传说,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挂剑让国观乐和交友的故事。此处只讲挂剑和让国的故事。观乐的故事参见评论。本文根据网路资料编写,恕不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致谢。
 
                        季札挂剑

 

  [转载]延陵季子  

                   季札挂剑
  “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吴王余祭四年春天 (公元前55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所著的《新序》当中,都对这次外交活动有所记录。据记载,季札带宝剑经过徐国,徐国的国君看到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很想得到这口剑。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而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可是,季札还是要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急忙劝阻:“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史记》载四年,吴使季札聘於鲁,北过徐。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刘向《新序》记载略有不同,云:“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唐朝诗人李白《陈情赠友人》诗有:“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1500年后,宋代名士唐肃拜谒挂剑台,也曾赋诗一首,名曰《季子挂剑歌》。歌曰:

    “ 季子让一国,视之敝屣然。
       宁当宝一剑,不为徐君悬。
       徐君虽亡骨未朽,剑挂坟前白杨柳。
       君知不知不足悲,我心许君终不移。”
宋代诗人黄庭坚《李濠州挽词》咏也有两句:“挂剑自知吾已许,脱骖不为涕无从。”由此,可以证明“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

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为了纪念季札,后人在徐君墓前筑起一座高台,名曰“挂剑台”。这是目前全国有史料可查询的最早的讲诚信遗迹。


                     三次让国

 

        [转载]延陵季子  

                       季札让国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因主动让国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他也和祖先一样因三次让国而名垂青史。季札的父亲寿梦在位时,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后来吴王寿梦病危,嘱咐王位由兄弟依次相传,一定要使季札能成为吴国的国君,于是发生了3位兄长(诸樊、余祭、余昧)相继要把王位让给季札,而季札执辞不受,三次让国。长兄诸樊无奈只得继位为王,遵父王遗嘱兄终弟及,依次相传,然而即便馀昧死后,季礼仍然不受,让给馀昧之子僚。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于封地延陵,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季札三让王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被称为“至德第三人”。

 

后附:

                   季子墓碑后记  
         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仪郎常州知州朱彦记
    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武帝大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润州之延陵镇是也。    杜佑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晋陵县.其说明矣。
    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萧定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暨阳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
    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