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管理智慧大全(三)管理艺术 |
目录 |
第二部分 领导者的管理艺术 |
《鬼谷子》的管理艺术,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重点:第一,矛盾。鬼谷先生在《鬼谷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第一句话里,就要领导者,观察阴、阳。接着就说,阴阳其和,终始其义。认识矛盾(阴阳),运用和处理矛盾(抵巇),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务,这是《鬼谷子》特色中的大特色。第二,《鬼谷子》非常注重说话。怎么听人家讲话,才能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一)
《鬼谷子》的管理艺术,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重点:第一,矛盾。鬼谷先生在《鬼谷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第一句话里,就要领导者,观察阴、阳。接着就说,阴阳其和,终始其义。认识矛盾(阴阳),运用和处理矛盾(抵巇),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务,这是《鬼谷子》特色中的大特色。第二,《鬼谷子》非常注重说话。怎么听人家讲话,才能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第三,怎样对人家讲话,才能正确传达自己的意思?第四,领导者的最大挑战是作决策,怎么样能作好决策?第五,怎么看人,如何发现人才?没有好人才做帮手,就无法行动。
第六,怎么样去使用人才,让才能尽量发挥?第七,怎么样去思虑和出谋划策?第八,怎么样保证完善和完全成功?以上的内容,也都是《鬼谷子》特色中的特色。兹分别详细讨论于后。
矛盾
《鬼谷子》谈矛盾,几乎无处不是。不过在《鬼谷子· 捭阖第一篇》是个总论,教人怎样去认识矛盾。在《鬼谷子· 抵巇第四篇》教人怎样去运用和处理矛盾。
阴阳,是中国人最先发明,创造和运用的哲学概念。有人说阴、阳是二元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似是而非的。阴、阳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一体之两面。譬如,一个铜币,一边是人头像,另一边是个花样图,虽有两个方面,确是一个铜币。一张纸的纸里和纸面。如果有人说:我只要纸面,不要纸里。于是拿橡皮拼命擦,擦到纸面完全没有了之时,就只剩一个洞。没有了纸面子,同时就也没有了纸里子。阴与阳,表面的理解是两个东西,实际上,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两个本来就是一个。而一个却又是两个。一加二,又等于三。
《易经· 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个阴,一个阳,就是“道”。“道”:就是一阴,一阳。研究阴阳的学问,就是道学。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就是:道一发动,就马上发生一(阳)。一(阳)动而出,二(阴)随而入。阴阳之和,为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就是太极。也就是正、反、合的辩证形式。“三”变化无穷,万物滋生。虽然变化无穷,却有变化的规律可循。因此,道,就是宇宙的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万物都在矛盾之中。矛盾的变化的规律就是宇宙万物的规律。
鬼谷先生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诛,为阴,曰终。”
先生列了出来阳和阴的部分内容,还有许多的内容,我们自己可以阳的第一内容是:生命(先生叫它做:长生),阴的第一内容是:死亡。其他都界乎生与死之间。犹太教有一个上帝,是生命的代表,它生生不已。为创造而创造,为始。犹太人把它人格化了,它的思想行动都跟人一样。只是它没有形体,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在它的创作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对头,叫做:魔鬼,是死亡的代表,为终。很明显这是阴阳的对立面。问题出在:上帝和魔鬼被犹太人树立成绝对的死对头,绝对不可两立。于是上帝、魔鬼不断互相抗争、战斗。一定要斗得你死我亡。可怜微弱的人类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这是矛盾的对立。故事继续编下去,到有一天,上帝胜利了,把魔鬼关了起来,一千年。可是一千年过后,不知何故,魔鬼又被放出来。直到地球毁灭,上帝就完全胜利,把魔鬼再度关在火湖之中。于是世界之上,享受永久和平。人类再没有眼泪、疾病和死亡,住的地方是黄金铺地,玛瑙砌墙。这是对只有阳,完全没有阴的期望和描写。佛教《阿弥陀佛经》也有这种期望。
人的期望是一回事,不能算错,不过就阴阳的规律性来说,就不合理了,所以几千年来,就只不过是个期望而已。西方在基督教的思想垄断下,人的思想就只有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寻找不到“冲气以为和”的可能。矛盾既斗争,而又统一的思想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到莱布尼兹见到了中国太极图后,才在欧洲出现正、反、合,矛盾统一的辩证法。这是哲学纯思维的方法论,把人格化的上帝和魔鬼统统关起来,西方人们的思想才从天堂地狱的假设中,解放了出来,有了实证科学的依据。 鬼谷先生在《抵巇篇》(以下引本篇原文,不再标明。)给矛盾取了 一个专有的名字,叫做:“巇”。他解释说:“巇者,罅也。罅者,涧也。 涧者,成大隙也。”是墙壁的细小裂缝。罅,是器物的裂缝。涧,是大山 的裂缝。大隙是大大的裂缝。先生的这个解释,第一,是用裂缝来解释矛盾在现实事物的现象。第二,从极细微的小小裂缝,开始扩大。譬如, 瓦罐的裂缝,最初没有人能注意得到,但裂缝逐渐扩大,以至于整个瓦罐分崩析裂,不能再使用。俗语所谓:沙缸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山涧间的木石,以及整个一座大山,也可能分崩析裂。就是大地,也有崩裂的日子。所有矛盾的演进,是从微不足道到达不可收拾,逐步扩大的。先生说:“经起秋毫之末(极其微小),挥之于太山之本(大山那么大)。”就以人的生命来做比方,也是一样。人自己以为非常健康的时候,可能在身体的某一处,就开始出现一点点、毫不察觉的小问题。这个小问题,逐渐扩大,到了有一天,它可能演变成恶性的大肿瘤。妙手无法回春,生命就此结束。再如,一对夫妻庆贺结婚后,夫妻之间,言来语去,不加检点,开始产生裂痕,非常微小。但彼此都认为在浓密的爱情下,一切可以带过,不必特别注意。于是不知不觉中,裂痕扩大,变成裂缝,所谓“墙毁于隙,木毁于节”。终于发展到侮辱仇恨,不可收拾而离婚了事。又如,美国的安然公司(Enron Corp),谁都不能相信,资本那么雄厚,背景那么坚强,经营那么大的垄断跨国大企业,却因内部腐败,裂缝不断扩大,管理者一味盲目扩张,表象非常发达红火,却在一夜之间垮台。矛盾在事物中的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过程,必定是从小到大,从轻微到严重,
这是一个规律。事物的矛盾,是从阳向阴转化,从生向死过转化,从正向反转化,这也是一个规律。
怎样对待矛盾?先生说了一个“抵”字。“抵”有两层意义,第一是去观察发现,即使是最微小的裂缝;第二是去合适地处理它们。
观察发现矛盾,先生说:“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这是说:天下万事万物,在运动中,逐渐向自己本身相反的方向转化。一般人,浑浑噩噩,不求甚解。但领导者必须洞察事理,发挥其独到的能量,保证事物的发展情况都在严密监视、掌握之中。因而形成理论,拟好对策,计划谋略,即使矛盾在微不足道的层次,也不能轻于放过。
先生说:“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就是说:凡天下事物的合或离,都是不证自明的自然之理。对于它们的合还是离,就在我们眼面前的,我们却没有发觉。可是我们却能意识到离我们远的事物发展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在近处的事物,我们太熟悉了,天天看着它,反倒容易忽略。譬如一个小孩子,天天看着他,就不觉得他在长高。有人离开了三个月回来,一眼就看见那孩子长高了许多。我们很容易把习以为常的理论忘记掉了。那些不在跟前的事物,我们根据历史规律和经验,反倒好像看到了一样。这里,先生叫我们掌握好矛盾的理论,时常提醒自己去查验历史的规律和经验的知识。无论在近处,或是在远方的事物发展情况,都能随时了然于胸中。这是智慧人的做法,更是好的领导者所必需。
先生说:“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就是说:宇宙一切事物,都逃不出合、离、终、始的转化,就必定有矛盾。有矛盾,就必有裂缝可寻。宇宙间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人们未能及时察觉它们的隙缝而已。所以先生说,不可不察!而且要用捭阖的方法去察,捭是主动和周详;阖是秘密地专门去寻找人家不注意的地方。会懂得这样去做的,就是好领导!
其次,是在察觉发现了矛盾后,怎样去合适地处理它们。墙毁于隙,
先生用墙作为比喻,其方法如下:
(1)抵而塞。(把裂缝堵塞起来,不使继续扩大)
(2)抵而却。(把裂缝修补起来)
(3)抵而息。(延缓分裂的速度)
(4)抵而匿。(把裂缝粉饰遮盖起来)
(5)抵而得。(把不可救药的墙,全部拆掉,重砌一道新墙)
(6)或抵如此,或抵如彼。(视裂缝情形,分别局部处理,这部分如此处理,那部分如彼处理)
(7)或抵反之,或抵覆之。(让这部分恢复,那部分拆除)先生举例说明:“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 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就是说:五帝相继,在那个时代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他们抵而 塞之,堵塞了矛盾,他们可以和平传承,天下太平和谐。到了三王的时 代,夏桀无道,恶到了极点,不可救药。于是有成汤革命,推翻夏桀, 从新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商朝。后来发展到了纣王,无道到了极点, 于是有西岐的姬昌(文王)、姬发(武王),父子两代的努力,革了商 朝的命,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周朝。商汤王、周文王和武王,是谓:三 王。殷商,姬周的“抵而得之”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革命。周朝发展 到了一定的时期,体制崩裂,诸侯割据疆土。每一个诸侯国,国内国外 的矛盾重重,彼此相抵的实例,不计其数。最后全部被秦国取代。秦国 取代全国之后,那道墙又开始裂缝,不过三十六年,墙又倒了。总之世 界之上同样的情况,周流不息。无时无刻,人们(领导者们)不在忙于 “抵”。那些能“抵”的,不论是“抵而塞之”,还是“抵而得之”,能“抵”就了不起(为右,为上)。到底世界上,矛盾的实际情况是怎个模样?先生以社会现象为例,加以说明。他说: ● 天下分错。(分裂、错乱,失去秩序,搅混一团)
● 上无明主。
● 公侯无道德。
● 小人谗贼。
● 贤人不用。
● 圣人窜匿。
● 贪利、诈伪者作。
● 君臣相惑。
● 土崩瓦解而相伐射。
● 父子离散,乖乱,反目。
举凡上列情况,都像种子,从萌芽到长大。也像一道墙,从细小的裂缝,以至于倒塌。领导者的责任是见到“萌芽”和“巇隙”,就马上要运用合适方法去“抵”,去处理。
先生说:“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事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就是说:阴阳矛盾是宇宙的自然,自然而然,是人力无法改变和抗拒的事实。正如人类,任何人都有的公平结果:“出生入死。”(《道德经》第五十二章)然而,先生在这里说,领导者是负有使命的人,并不是一般我们如果暂时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天地间是一个大平台,众人熙熙,千千万万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熙熙攘攘都朝一个方向奔走。在他们遥远的前面是一个大绝壁悬崖,后人推前人,大家都挤着,跳下了绝壁悬崖的万丈深渊。没有人曾回上来过,因此没有人能知道下面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可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得到,那就是一去不返的死亡的渊薮。却又没有一个人能够调转头来,不朝那个方向奔走。大家看到这一幅图画之后,不知作何感想?因此,有的人说,在还未到达深渊之前,快点寻欢作乐,享受这短暂的人生。(美国人时常挂在嘴边说:Life is short,let’s party 人生苦短,及时寻欢。)可是就在享受之时,可能更加快了奔走的速度。(最近,美国有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发现: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少女,因寻欢作乐的结果,两个少女之中,就有一个感染HPV的滤过性病毒。二十一岁到五十九岁的妇女,平均四分之一,感染了HPV 病毒。这种病毒导致阴道及子宫颈癌。由于是病毒感染,无药可医,只有等待疫苗。有人接种疫苗之后,阴户却长出一个大菜花模样的东西来,痛苦得生不如死。)
又有人说,人生不过就是:作死、找死(指世俗的寻欢作乐)、等死,而又怕死而已!矛盾如果是从阳向阴转化的过程,人们何需领导者,只需要神父、牧师告诉大家:你虽然命运和别人一样,不过你有一个希望,可能有个神灵,可以特别照顾你,在你到达绝壁悬崖,跳下去之后,他会把你提出来,安置到一个叫做天堂的所在,永享福乐。条件是你必须信他不准怀疑,同时还要给他钱。只是到“天堂去了的人”也没有再回来,告诉人,真的是去到了没有?和那个“天堂”又是个什么情况?这是聪明人在绝望中编出来的希望,也是他们谋利致富的一个行业。
鬼谷先生是实事求是的,他认为人们急需的是好领导。因为他在无可抵的时候,他就隐藏韬晦,等待时机。到了有可抵的时候,他就挺身 出来,出谋划策,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真的为大家缔造福祉。好的领导者,有能力因势利导,让最大多数的人,尽量在最长的时间里,真正地享受最大的幸福。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想,如果有个坏领导,如桀如纣,所有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魑魅魍魉,我们的冤苦,无处可诉,我们生不如死,可又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我们是在现实的地狱之中。然而,只要好领导一出现,我们立刻就有了生机和真实的希望。历史的经验不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吗?鬼谷先生不相信人们濒临深渊,不再有机会回转。先生说:“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因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阴极反阳。矛盾的最大表现是:由生命进入到死亡。但是,如果我们用“我们的死亡”去“杀死”死亡。我们的生命就得以更新长存。“阴”要阴到“至极”,就是数学里的“负”ד负”=“正”。在哲学里是:以死制死。鬼谷先生的宇宙观,宇宙是循环的、无尽的,这也是矛盾的一个重要规律。汤武革命所代表的是:全部摧毁,再重新建造。不过,有的时候,可以不必是全部摧毁,而是局部。譬如某一个部门特别腐化,如果任由它腐蚀,则祸可塌天。如果领导能有勇气魄力,不顾牵丝攀藤,盘根错 节,大刀阔斧,砍掉重建,立即就能起死回生。这就是:壮士断腕,以死制死。其实,为了维护整体利益与生存,局部整顿是随时必需的。放任就是领导无能!所以人们需要的是好领导,而不是神父、牧师。因为好的领导,能因能循。他因势利导,让最大多数的人,尽量在最长的时间里,真正地享受最大的幸福。他是主动的,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先生说他是个“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的人,他绝不开空头支票!
这个宇宙里如果没有人,就是死寂一片。天地和人是不能分开的。谁能为天地立“心”,谁就是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也就是为天地立“心”,为天地“守神”。谁能做到?只有天地之使的领导者!不管宇宙间有什么了不起的矛盾,只要有好素质的领导者,同时知道怎
么观察和处理矛盾,世界就自然保和安泰!
怎样去听人家讲话
人是会讲话的动物,讲话的里面还有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牵涉在内。同时,人是会说谎话的动物。俗语说:要知心腹事,但听背后言。人们躲在人背后说话,不怕隔墙有耳,比较放心大胆,容易吐露真情。一般来说,人在人面前说话,总带着戒心。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尽吐一片心。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人故意装成是在“背后讲话”,利用“要听人家背后之言”的心理,编出一套似是而非的谎言去诈骗对方。譬如,蒋干过江,要来说降周瑜。周瑜假装不知,留好久未见的老同学同床抵足而眠。一面却吩咐黄盖,在夜半时分,进帐来叫醒周瑜,报告紧急军情。周瑜起床之前,故意叫了两声:子翼,子翼。蒋干根本没有睡着,听说有人来报紧急军情,正中下怀,想要听个够,就以假应假,装作沉睡,并且轻轻地打鼾。等周瑜出帐,他就起来窃听。几句声音大一些,几句声音小一些,只听到什么蔡瑁、张允,什么急切未能下手的断断续续。加上他前时在周瑜帐中,东翻西找,偷到一封蔡瑁、张允要以曹操人头做献礼,向东吴投诚的假信。所有的假情报加在一起,断送了优秀水军都督的性命,导致曹操大军的失败。听到了人家的背后言,得到的却是送命的报酬。西谚说:人是最可恶的动物。天下本无事,没有那些一个比一个聪明的恶人就没有事!
一个总的原则是:人不愿意说出对自己无利有害的话。即使在审案的时节,堂上叫犯人,从实招来。用尽了威逼利诱的种种手段,有时还是得不到实情。现代间谍,往往在被人识破之时,只要把牙一咬,咬破了预藏的毒药,立即死亡,什么重要情报也随之而逝了。世界上无论什么政治、军事、经济大机密,都是人的杰作。真里有假,假里有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五花八门。譬如,日寇侵略中国,也是捏造口实,发动卢沟桥事变。要打人家,还非先说一大篇谎话不可。人,真的是会讲话的动物,会讲谎话的动物,最可恶的动物吗?问题是:人家要说谎言来害你,你没有办法阻止,是他不对,还是你不对?跟着谎言的下一步,就是行动,你坐着挨打挨杀,是他不对,还是你不对?唉!君子不可不自强不息!
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也是会说谎话的动物,更是好(喜欢)说话的动物。特别是那说谎话者,更好说话,因为他们确信:谎话说了十遍就 会变成真理。有人好说话,就有人会听话。鬼谷先生认为:观察发现矛盾,取得正确信息,第一件事,就是要从人家的口中得到真情。鬼谷先 生在《鬼谷子· 反应篇第二》中称这种情形做“钓语”,就是要尽量把人家的话套出来。如果套出来的话语,合乎事实的话,就真的得到了实际可用的信息了。先生说:“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人家的话里,分解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即使对方故意含糊,不肯说得清楚,也非要他说出实情不可。同时,即使他转弯抹角,也能揣摩出来他的实情。要会听话,不致被谎话欺蒙。先生分别在《鬼谷子》的许多篇幅里都涉及过这个题目,但在《鬼谷子· 反应篇第二》中,列出了总的要诀,详细地教导我们,兹分别阐述于下:第一,历史原则。先生说:“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以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就是说:古来,那些做大事的人物,都与大道(大道无形)同在,行事为人都是依照大道规律而动作。他们用过去的经验,根据历史的规律,来验证、知晓现在的事物。同样地,对于知彼知己,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的道理,也都是根据大道运行。因此他们对事物发展的规律透熟,什么都逃不出他们的耳目。听人家说话,一旦发现与现今情势有不相符合的地方,立 即回到历史的实例中寻找理路。这样从古至今,由今验古,在反复的过程中,认清事物变化的实质,是领导者必须做的,不可不注意!这句话是个总论,包含了所有的要点。 首先,鬼谷先生要领导者注意历史。
人,也是历史的动物。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以前人们行为的记录。人类一直尽可能地保留历史记录,说起来,中国人特别注意历史记录的保留,自远古以来,历代都有特设、特选的史官。一般来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当史官的人,自恃很高,专以下笔公正为职志。头可断,血可流,决不肯把笔杆歪了。所以中国的历史,是是非非,号为:信史。中国的历史保留得最丰富、最完整、最可靠。人用思想、感情、意志来行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万事万物都可变,而人的行为方式和原则,千古难变,除非人变成了另一个种类。所以,以智慧称著的犹太所罗门王有一句名言:日光之下,无新事。就是说:凡是现代人做的事,以前的人都已经做过了。中国人有:前车之鉴的俗语。还有《纲鉴》是把历史上的有名故事,汇拢起来,让人容易对照,以史为鉴。
如果人们熟悉,蒋干过江的历史故事,就不会轻易相信人家的“背后之言”。其实周瑜那几套,只能瞒哄得过像蒋干那样的浑人。像鲁肃、诸葛亮根本没有在场,就都了如指掌,绝不可能会去上那个当。先生要领导者们一定要熟悉历史,精于研究历史,记住历史。如果记忆不十分清楚,就要随时随地、不厌其烦去翻历史的书,查找对证。别人轻易上当,无甚紧要。领导上当可就不得了。
论者或谓:谈怎样辨别人家的话语,怎么扯到历史这个大题目上去了呢?而且要领导者都去熟悉历史,谈何容易?其实,领导者连历史都不懂,连人是怎样行事为人的都弄不通,他怎么能当领导?司马光写了一本《资治通鉴》的书,就是领导者起码应该熟读的历史摘要。像《读者文摘》一样,平时常翻一翻,就能得益匪浅。如果,领导者有空就去打麻将、打球,这就悲哀了。从前有的领导者们,自己不愿去翻书,就定期找人来讲给他听,读给他听。他可以一面做运动,一边听,一边领悟,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重复再问,轻松实际,这未免不是个好榜样。
西洋的有些领导者,每周都要上教堂(即使是装样),至少还有一点机会,听到了一些历史教训和原则。第二,静默原则。关于静默原则,先生说:“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古之善反听着,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也而牧之审也。”
就是说:人家说话,我一定要静默、冷静,人动我静。冷静,则心无二用,仔细辨别他所说的话,从里面品出他的意味和玄机。举一反三,见微知类。如果一下觉得他所说的话里面有破绽,不合乎事理,逻辑上犯了错误。就要立即反应,痛予驳斥,运用各种可运用的幽暗、阴私、悲苦(鬼),或美妙、洒脱、欢乐(神)的词语或比方,以煽动对方情感来作为导向,破坏对方的冷静,要引诱或逼他讲出更多的话来。同时从他的话里可以体察出对方思想和情感,所依托的是什么。针对他的敏感点,以嬉笑怒骂各种方式,使对方完全失去主动。能够运用这些方法的,必须自己“先定”。先定,就是自己先有一定的主见,成竹在胸,纹风不动。而主动运用嬉笑怒骂,就是要对方跟着我团团转,绝对不可跟着人家团团转。谁跟着别人转,就会迷失。言多必失,他越支吾,就越犯错误。越犯错误,就越不能自圆其说。越被动,就越胡说,终于是通盘失败。如果做不到这些,至少也要他达不到他要喋喋不休的目的。
从前,希腊也有所谓诡辩学派。他们运用的最高技巧就是抓住人家所说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论点,然后从逻辑上驳他,他就完全成为被动。天南地北地狠狠驳斥。越驳他就越着急,以至于冷汗浃背,语无伦次,自己掉在自己的陷阱之中,当众出丑。
1980 年,美国大选,各路英杰在最后一次大辩论会中,只剩卡特和里根对垒。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辩论中,里根用了三次:Here you go again.
每次谈一个论题,转眼卡特就失去主动,跟着里根的嬉笑怒骂团团转。等到卡特转到把自己的脚放进口中(He puts his foot in his own mouth. 美国俗语——自己后语否定了前言,自相矛盾,自己吃蹩)时,里根那边就轻松幽默的指着他说:Here you go again. 意思是:你自己又弄糟了。那一次的大会,可能是空前绝后的精彩辩论会,会场中是禁止鼓掌喝彩,可就是禁不住,因为听众太激动了。一个是光明灿烂;一个是愁云惨雾。谁胜谁负当场即见分晓。
第三,象比原则。
先生说:“欲开情者,象而比之。”“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象与比,是鬼谷先生独创的名词。象是一幅图像,就是说话的人,所说的任何事情,都像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如果在电影或舞台上演出,就是一个个的画面。总的来说,就是一幅图像。别人在那里说,听者的头脑里就在呈现一个个的画面。如果画面动人,能把人感动得把持不住,无论是悲是喜。在演讲会里,听众自觉不喝茶,不抽烟,不窃窃私语,不交头接耳,就证明,所投射的画面动人。
比是比拟,比例援引。人在看见了画面之后,就一定有所感触。就把脑子里储存的资料,搬出来,一一比照,于是产生一种理解。诠释了出来,便是理论。理论再和理论作比较,经过一连串的繁忙过程,可能得出一个或多个结论。这些结论,可能就是说话者所希望得到的效果。
因此,说话的人所给予的图像越清晰动人,可能所获得的效果就越理想。说话的人的言语,可能是口中说出来的有声言语,同时也可能是肢体或表情的无声言语,都一样可以在别人脑中产生图像,因而产生意义。如果言者所供给的图像,能得到听者肯定的反响,先生说,就像投钩钓鱼,张网攫兽一般,这里投饵,那里上钩。如响斯应,百发百中。先生说:“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人称:演讲,演讲是要连演带讲。如果演讲得绝妙,他投射的图像鲜明易懂,能够激起听众的同感,立刻就能得到热烈响应,产生效果。别人会把这个演讲者当做:天神。如果言者说了半天,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先生说:就需要“变象比”,立即再敷呈另一类的图像,再来观察反应。整体来说,如果遇到了高明的言者,那么,听者就会随着他的思路走,自己就自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了。 譬如,耶稣是一位很会说话的人。历代评论家都说:耶稣从来不说 长篇大论的枯燥理论,让人不懂又厌烦。他向来都是说些浅显易懂的小 故事、小比喻。不要小看这些小故事,它们蕴藏着说不完的大理论,端 在听者如何去理解和诠释。诠释者接着诠释了两千年都还是言不尽意, 以此证明耶稣的伟大。这样说来,他的言语法则完全是附合《鬼谷子》 的象比原则,因此,他的听众都很被动。
有一次,一群人捉住一个正在行淫的女人,推到他的面前,问他:按照摩西的律法,这个淫妇应该用石头砸死。那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由于耶稣整天传讲要饶恕人的慈爱之道,如果说,这个女人应该饶恕放掉,他就犯了摩西律法,他自己就该死。如果他说,应该按照摩西律法办(为什么行淫的男子就不捉来),他平日的主张就自动破产,从此就要销声匿迹。这是一刃双锋,怎么都逃不掉的网罗。耶稣却不马上回答,他弯下腰去,蹲在地上画字。也许他写的是:奸淫,撒谎,偷盗,贪心,或罪孽等字。然后缓缓直起腰来,说:“你们谁没有罪孽的,就向她丢一块石头吧。”他再继续弯腰在地上画字。于是那一群人,从老到幼,一个一个的都走掉了,最后只剩下那个女人。耶稣对女人说:“去吧,以后不要再犯罪了。”(《约翰福音》第8 章)这个故事是:耶稣先用肢体语言,弯下腰去,是代表谦卑。人若不谦卑,就不会自己反省。他在地上画字,就是在这群人脑中画图,他在向他们投射图案,提醒他们自己犯过的罪孽。静静地让他们反省。等到时机成熟,他叫那个从来没有犯过罪孽的人去丢头一块石头。这样就不违反摩西律法。可是那些人从老到幼一个个地走开,是表示人活得越久,所犯罪孽越多,所以老的先走。最后,他告诫女人,也让她走了。维护了他自己的主张。面面俱到,履险如夷,让人抓不到害他的把柄。这种说话的技巧是高明的了。听者只得顺着他的思路走,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除非听众之中,能有人懂得象比原则,以其人之道反制其人。再提出一个相反的图像,把人们的思路引导到另一个方向去,耶稣可能就要一败涂地了。譬如,大家人多,令他们尽量鼓噪,喧闹搅乱,不给耶稣有个安静的环境,他就不容易顺利向人投射图像,众人也不容易接受他的投射。或者在他提出了“没罪的人才能投石”的命题时,就有人出来痛驳他说:摩西的律法没有“没罪之人才能投石”的规定,你擅自歪曲摩西律法,罪该万死。或者众人都不走,人多势众,非逼他亲口说出:是否遵从摩西律法的规定,是?还是不是?不容许节外生枝,环顾左右而言他。这群人来势汹汹,目的是很鲜明的,可惜技巧不足,落得虎头蛇尾,铩羽而归。基督教用这件事,以耶稣智慧无比,证明他是神的儿子(天神)。
第四,反钓原则。
先生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就是说:这是策略的运用,利用人的逆反心理(Reverse Psychology),你要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要他向西,他偏向东,一定要跟你反一反。于是你假装叫他向西,他正好落在你要他向东的策略里,还自鸣得意。这是:从相反的方向,钓取信息。要他说,而你不要听,你越静默,他就越喋喋不休,以为你认输,怕了他。他要和你逆反着来,让他却在不知不觉之中,中了计。言多必失,一旦败露,就再难取信于人。这些在外交会议上都是重要取胜策略。不过,此计必须因人而设,如果遇到了“面条式”的人物,挑起了前面,塌了后面。挑起了后面,又塌了前面。挑起了中间,前后两头塌。这种人虽有逆反心理,却使不出来。对他,就白白浪费了策略,等于杀鸡用牛刀。
第五,知己原则。先生说:“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故知之始于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察言也,不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言为心志。有谎言,必先有谎心。耶稣说:“人心里充满的,就从口中说出来。”(《马太福音》第12 章)先生说:听人家说话固然重要,但由于他的话不一定就是他的心声。不如先知道他的心思,要比只听他的言语更实际。因此,先生提 出“探人”这个命题来。探人,就是勘查这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前面也曾提到过,必须探出对方思想、感情、意志的依托。如果要探人,就要跑到那人的里面去。可是人不能七十二变,怎么能钻进别人的肚子里去?其实,这不过是先生的一个比喻。要明了别人,就要拿人心比自心,拿自心比人心。先明了自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是怎么想的,人家也会这样想。如果自己能设身处地,在某种情况下,就会有这种想法,那么,庶几乎,别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这样想。这是最简便的方法去掌握别人的心思。先掌握了人家的心思,再听他的言语,验证他的心思。这样,听话听走耳,因失察而导致错误的机会就小多了。在察言的速度上也会快捷得多,不会贻误时机。及时抓 住人家真实情况的要点,及时出策应对,就是:符应不失。不失符应,就是成功,祸福故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人的心和口很多时候,为 了贪利、避害,都是不相一致的。所以先生要人注意;其察言也,不失。不要太大意,因为相信自己,而过于相信别人。当人们为了自身的利害,就去揣测与自己利害有密切关系者的心思,专拣对方喜欢听的话讲,使听话的人心里高兴,放松警戒。这一点在历史中的实例,不胜枚举。这一点对领导者来说,是最致命的一着。因为世界上,没有人喜欢听不随心的话。特别是那些奸巧伪诈的人最会使用这一着,使领导者不知不觉进入他的罝网之中。中外古今,所有的失败者,虽然失败理由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纳忠谏;专听谗言。忠谏是人最不爱听的言语;谗言是人最受用的言语。可是有如立竿见影之效,听忠谏则成功;听谗言则失败,丝毫不爽。下面是一个公式: 成功者= 听话+ 听扎心的话(忠谏)-不听甜言蜜语(谗言)失败者= 听话-忠谏+ 谗言
中国历史上最鲜明的例子,莫若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伟大是由于他曾经创造过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的贞观之治。而帮助他成功的是两个很关键的人物:一个是他的妻子独孤皇后;一个是他的大臣魏徵丞相。他们的事迹很多,魏徵差不多每天都挑李世民的错,口说,还手写。把李世民厌烦得火冒三丈。兹举一例,有一天,李世民在玩小鸟(李世民总是喜欢玩些什么东西),正好魏徵来了,老远就看见他在玩小鸟。皇帝一看,来者是魏徵,吓得来不及把鸟放回笼子里,就赶快把小鸟藏在袖子里。魏徵假作不知道,就坐下来跟他谈东谈西,一直磨到他袖子里没有了动静才走。李世民好不容易把魏徵对付走了,掏出小鸟一看,已经闷死了。闷死了他心爱的小鸟,这个气可大了。马上回宫,气喘吁吁。皇后看他脸色不对,就问他怎么了?他狠狠地说:非要杀掉这个乡巴佬不可,我忍无可忍了。皇后说:是谁呀?他说:还有谁?不就是那个魏徵嘛。皇后不作声就进去了。等下出来,换上了朝服大妆,把他请到上方定,冉冉下拜。皇上说:你这是干什么?她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皇上说:我有什么喜?都快气死了。皇后说:喜就喜在您有个魏徵啊!
不久后,魏徵死了,太宗痛哭说:天给我一个魏徵,就是给我一面镜子。我的脸上、身上,哪里有了污秽,对镜子一照,马上就照出来,我就能立即把污秽擦去。现在魏徵死了,天把我的镜子收走了。魏徵终日对皇帝忠谏,真的像一面镜子。后来独孤皇后也死了,李世民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倒行逆施,唐太宗差点亡国,子孙灭绝。同样一个李世民,忠谏的人在,就有贞观之治;忠谏的人死了,就要亡国。这个鲜明的对比,实在是太惊人了。
在平民百姓的场合,《朱子家训》中有所谓:三姑六婆,鼓起如簧之舌,勾奸卖奸,好好一个家庭就被拆散,甚至片瓦无存。现代登门挨户推销的金字塔式非法传销,电视、收音机不实销售广告,传教,也都是有“专家”专门“探人”,研究透了人家的心思,然后编好了针对人家心思的说辞,再加上一个磨劲。日久天长,不怕你不入他的罗网。
先生说:“己不先定,牧人不正,用事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没有既定的主见,就很难正确地与人打交道,一个冷不防,就会落入人家的圈套。把自己是谁和世间道理弄迷糊了。是谓:忘情失道!结局总会是:羞愧、遗憾、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