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移动图片文件较大,请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显示
【友情提示】:移动图片文件较大,请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显示
![]() ![]() ![]() ![]() 【友情提示】:移动图片文件较大,请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显示
【友情提示】:移动图片文件较大,请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显示
![]() ![]() ![]() ![]()
![]()
![]()
![]()
![]()
![]()
![]()
![]()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文天祥草书 纸本,纵36·7cm日,横335.7cm,书于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释文:
此卷纸本,纵36·7cm日,横335.7cm,书于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年),时文氏三十八岁。作品草书七十一行,其中《座右自警辞》四十四行,三百一十五字,字体稍大。后文跋二十七行,二百八十一字,字体较小。款署“咸淳癸酉六月吉日,后学文天祥书”,下钤“文氏天祥”篆书朱文方印。卷后有南宋王应鳞书跋,元代蒋岩、明代万韫辉、邾智、廖驹、程启充等人题识,并有谢源小楷书渠远祖谢昌元《行实》。
卷首为清乾隆帝题“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辞、内府鉴藏”等字,下钤“神品”、 “乾隆宸翰”篆书朱文方印。明代都穆的《寓意编》、清代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从是卷的书法风格上看,文氏用笔多出于阁帖,而又接近于王献之、怀素,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行笔流动,以中锋为主,间施侧锋取势。
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蒙古军队围困鄂州,其上书积极主张抗战,并请斩时任主迁都的董宋臣。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军东进,起兵勤王,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并赴元营议和,被拘至镇江,乘机逃脱,端宗时官复原职,与左丞相陈宜中不和,率兵在闽粤一带活动,与元军周旋。祥兴元年(一二七八)兵败被捕,拒敌诱降,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押至大都幽禁三年,于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一月四十七岁时殉国,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媿。”其书宗法晋唐,著《文山先生集》,《江宁府志》、《宋史》中有传。 可见人品、书品,文氏当为南宋末年书坛大家。
据有关资料记载,文天祥以小篆书法闻于当时。今其小篆世间已无传,所作书札文稿,多以行草为主,草书《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是其书法代表力作。
文天祥现存的书迹除《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外,尚有《小青青诗卷》、《端阳帖》、《木鸡集序》、《虎头山诗》等传世。其中《木鸡集序》是文氏咸淳九年所书,与《自警辞卷》同出一年。其章法似王羲之、怀素,线条瘦硬,收放自如,体势通达,可以说是《自警辞卷》的“姊妹篇”。
另有草书名作《虎头山诗》是文氏被执后书于元大都,其作笔触偏细,用笔多有牵联,清疏可人。款署:“天祥泣血”。此书极具儒家风度,书法洋溢着很浓的书卷气,精致脱俗,后人跋此书为?“…其笔意乃雍容闲雅,无一毫惊惧荒迫之状。……然非素存素养之,孰能如是乎?”此语道出文氏临危不惧,面对生死泰然处之的儒生本色。此作是其高尚人格又一次升华的外在体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 海国林)
【汇品】: 清阮元在《石渠随笔》中说:“书法极摹怀素。” 则如明代鏊在《震泽集》中所言“公之精忠大节,焯焯天地间,而字画精妙,虽纸墨之微,亦皆不苟。” 清吴升《大观录》中称“信国公精忠大节,以一身任有宋三日祀纲常之重,临池小道耳,无足为公轩轾,然世之宝公翰墨者,比于唐之颜平原。盖两公书不必同,其忠节同也。” 安岐《墨缘汇观》中也评此卷“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明人张丑评其书则为:“信国书体清疏挺竦,其传世六歌等帖,今人起敬起爱。”的确,文氏之书因其人品高而广受后人珍视。 《书史会要》中有这样的叙述,“(其)善小篆。尝见丹书一砚后云:‘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粼粼。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呜呼:磨尔心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庐陵文天祥书。’共四十四字,笔画贞劲,似其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