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甄嬛传》毒害了谁的心灵?

 渔翁很快乐 2012-05-08

面对宫斗剧热,有学者表达了担忧。他们担心现在的年轻女性渴望找到一个被依附的男人,这样下去会影响中国女性人格。

BWCHINESE中文网讯,说起《甄嬛传》,目前的评价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多人为剧中讲究的台词、跌宕的情节、精美的场景等所倾倒而津津乐道;但也有不少人对其价值取向忧虑万分,比如自百家讲坛成名的学者鲍鹏山就在微博上批评《甄嬛传》的内容全是“勾心斗角、冷硬与荒寒”,“什么样的民族心灵经得起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毒害?”

《甄嬛传》是一部另类的宫斗戏。绝大多数宫斗戏着眼于争宠的技术层面,《甄嬛传》也把大段笔墨投注于此。如磐风雨中,孙俪扮演的甄嬛由只求自保的文艺女青年,演变成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猎杀者。不管是论计谋还是论虐心,这部剧不比任何同类剧更温婉,可能还更激烈。

但《后宫甄嬛传》没有停留于暴露层面,而是在甄嬛嬗变的过程中焕发出一种悲剧感和批判性。甄嬛貌似剪除了所有的对手,以太后之尊母仪天下,但她深爱过的皇帝早已变心,她最爱的果亲王死在她怀里,她的儿子一辈子不知父亲是谁,她的姐妹们几乎全成了她的敌人。

这个没有胜利者的结局是对争宠哲学的深刻批判:一大帮环肥燕瘦的女人成天围着一个心不在焉的中年男人转,挖空心思博取欢心,狡计百出残害同类,这是极其扭曲的价值观,可悲可恨可笑可怜。

对于该剧中描述的“阴谋”,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主任张育华教授分析说:“该剧以大气沉着的悲悯情怀,雍容典雅的阴谋杀戮,疯狂惊悚的人性扭曲,超越了是非善恶的二元对立,激起了人性的弹性,写出了人性在极端境遇中可怕的变异,表现出个体命运在一个巨型的历史面前,那种无助、无奈,还有悲惨的抗争。”

翻开古代中国的后宫政治史,里面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吕后专权致残戚夫人,赵飞燕害死与为皇帝生子的宫女和许美人,武则天从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开始其夺权之路,慈禧从后宫中脱颖而出垂帘听政,其宫斗手腕几乎颠覆了整个大清王朝……

帝王的后宫就是这样,它不仅使帝王成为后宫的囚鸟,“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成为宫中唯一有生殖器官的男人;另一方面,除皇后外还有大量的嫔妃等不同等级的女子,后宫就成了皇帝与无数女人的囚笼。虽说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后宫佳丽三千”,但妻子一多,难免会有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之事发生。

比那些讴歌伟大帝王、王朝的正剧更有批判性。在《金枝欲孽》和《甄嬛传》这些宫斗剧中,皇帝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但他代表的皇权、男权却无时无刻不左右着残酷与压抑的后宫争斗,而一切争斗都是悲惨的,宿命的,没有胜者的噩梦。这里倒有鲁迅所说的“吃人”的氛围。

阴谋剧在中国的热播就不消细说了,连古人也免不了对阴谋小说的推崇。就像《三国志》上的诸葛亮,还是一个正常的智士,到了《三国演义》里,就变成了浑身都是诡计的妖道,千百年来还被老百姓津津乐道。

在美国,阴谋论时常能在民间掀起一些波澜,但始终无法在主流社会成为一门显学,爱看阴谋剧的美国人也始终被其他国家的公众认为是“最天真的”。同样爱看阴谋剧的中国人,却几乎个个都是阴阳家,遇到各种事情都能说出一大堆其背后的“阴谋”,卖弄自己的“智慧”,在主流学术研究上更是司空见惯。

面对宫斗剧热,有学者表达了担忧。他们担心现在的年轻女性有一种重新为奴婢、为妾室的心态,沉迷于后宫小说女主人公那种争宠、幽怨甚至自轻自贱之中,渴望找到一个被依附的男人,这样下去会影响中国女性人格。

对各方忧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近来,各方人士对荧屏上‘后宫热’中的一些作品提出批评,根本目的不是要取消这类题材,而是要反对这类题材创作中低俗化倾向和违反创作规律的‘一窝蜂式’的跟风做法。”

他表示,那些大家批评的后宫戏要么“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相互关系”,要么“完全抛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当时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较量去揭示历史发展”,要么“无批判甚至以玩赏的态度去展示、美化后宫生活中的争风吃醋和权谋”。

然而,套用鲁迅评论《红楼梦》的一句话:看到这里,易学家看见八卦,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干部看见升迁。《潜伏》来了,我们怕;《宫锁心玉》来了,我们又怕。可是看惯了脑残荒诞的古装剧,来一部台词典雅、剧情紧凑、表演到位、尊重观众智商的《甄嬛传》有何不可?

责任编辑:NONO H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