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MBA考试复试“考场门”事件 一个考生半年多的努力,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这样化为泡影,,,,除了反思自己的疏忽和不慎之外,对学校僵化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一个以创新、立德为经营管理理念的传媒大学,却顽固的执行完全违背“管理初衷”的所谓规定,将曾经爱她的考生拒之门外。 不禁让人吐血,扼腕叹息! “考场门”事件回放: 第一幕:4月14日,下午1点50分,当我找到指定考场进场时,发现自己身份证未带,因为第一天审核完材料后跟其他证件一起放一个档案袋里。(头天晚上背诵马哲和十七大会议内容到凌晨2点,忘记拿出身份证)突然想起手机里有身份证的照片,复印件照片等,和复试准考证一起出示给监考老师,监考老师说不能作主,让我去308争取负责考务老师的意见,匆忙找到负责考务的张老师,(后来其他人告知名叫张丽)解释自己因疏忽忘记携带身份证原件,但有复试准考证,身份证照片,她给的答复非常肯定,绝对不能参加考试,再三央求和询问她谁能做主让我参加考试,她说谁也不行!联系招生办也不行!无论怎样解释,说情,都没有任何突破口。赶忙电话给招生办仇主任,几次未接。心乱如麻!如果就此放弃,实在太可惜了!半年来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付之一炬!硬着头皮跑到楼上我所在考场。 第二幕:入场时复试笔试考试开始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入考场,并未遭到阻拦,考场监考老师问“给考务老师打过招呼了么?”我说“跟张老师打过了”。匆忙中找错了座位,同时监考老师还劝慰我,别着急,找到你的座位,刚开始。。。。坐定后,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监考老师问有带材料么?我很纳闷,不知所云,她回答政治考试是开卷的,可以参考资料。天哪,我怎么就不知道呢,自己还傻乎乎地背诵政治时事到两点。(事后询问其他考生得知部分人知道开卷考试,都怪自己跟招生老师不熟!) 我没有告诉监考老师“打招呼”的结果,一方面是侥幸心理,一方面是不希望他们为难,因此不让我参加考试其实他们也不忍心。然后我在战战兢兢中参加了考试。 第三幕:考试开始十几分钟后,张丽老师找到我所在的考场,找到我说“我没让你考试,你怎么能坚持考试?”然后拿走我的复试准考证,说你考完来找我接受处分。我说的好的,考完后负责监考的一位阿姨年纪的老师提醒我说,你考完一定要去找张老师说明情况,不然你的成绩就被作废了。(那时我很庆幸,坚持参加了考试,以为找她再说点好话就没事了。事后才知道我轻视了张丽老师的“铁面”和“执着”!) 第四幕:在被恐吓的惊恐和紧张中参加完笔试,我主动去找张丽老师解释说明此事,首先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确实因为昨天审核完材料后,以为不再需要了,就全部放下了,仅带了复试准考证,进场时才发现没有身份证”,正好手机里有身份证的正反面照片,就出示给老师看。 无论跟她怎样解释,她的回答就三个字“不可能” ,而且连续说了三次(完全不像一个教授应有的沟通方式),除了忘记携带,还有其他可能么?替考?明显不是!(哪个有意替考的,不做好假证来)后来看着她填写完违纪处理决定后,问她有没有挽回的余地,她说必须按规定办事!(谁知道规定在哪里呢)你去找MBA学院协调吧,我只是提交决定,只要MBA学院领导说没事就行。 事后处理和补救: 1、考完先跟MBA招生办邱主任联系,她说人微言轻,建议联系MBA学院的张院长,于是给张院长电话说明此事,后来复试面试时跟王副院长也说明此事,都表示尽力协调,看着他那么有信心的态度,我以为这事没有问题了,就没有再找其他关系通融,耐心等待通知。结果4月22日,接到研究生院打来电话说你的笔试成绩被作废了。4月26日,接到MBA学院老师通知,说你的政治笔试成绩显示“作弊”,不能被录取。 2、知道结果后,马上拖教育部的关系托到副校长那里,反馈的消息是研究生院需要校方出具文字说明,才能撤回原来的处理决定,副校长担心承担风险,没法出具文字东西,此事就卡住了。最后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给传媒大学的校长信箱诚恳地写了请求改变处理决定的信,校办老师回复了我研究生院和MBA学院的处理决定。这个结果其实我早已得知。后来又写了三封信,直到调剂系统关闭。 事件分析: 1、 未带身份证原件,但身份证照片只是质地不同,在证明个人身份方面与原件是无差异的;复试准 考证是带有照片的,是第一天在审核身份证,学历证原件等各种证件后学校发给考生的),这与考场作弊,替考,完全是不同严重程度的失误。
然而却得到了作弊的结论。一时疏忽最终演变成不可挽回的错误---接受不被录取的严重后果。(经查询,我的专业复试成绩是88分,政治笔试成绩只是参考项目,及格就行。有重要到因此而取消被录取资格么?太让人不甘心了。) 事后曾拖关系到教育部的领导,说这种情况属于轻度违规。虽然学校是按其所谓的管理规定处理的,但确实缺少人情味的。试想一下,如果是张丽老师的孩子,或者院长、校长的孩子参加考试,还会受到同样的处理决定吗?答案想必大家都知道的。 2、 作为负责考务老师,对于考生突发意外,非人品道德和原则问题,她作为考务老师并未提供任何可能的协调解决方式,而且完全做了否定。坚持说“联系招生办也没用,没有身份证,谁怎样都不行!”这种一意孤行,其实是另一种对考生的不负责任。请问她有这个权力,仅以没用身份证原件为由,完全剥夺我参加考试的资格和被录取资格么? 3、选择坚持参加考试完再做处理,是任何人会做的唯一的理性选择。所以这应属于无奈之下情理之中的违纪。在监考老师的意识里,这件事只要跟考务老师打过招呼,应该是可以参加考试的。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事。TA的潜台词是如果我去做解释说明,我的成绩就可能就不被作废了。结果还是被张丽老师以“强行考试”做违纪处理。 4、或许MBA学院的王院长真的尽力协调了,但终究胳膊拗不过大腿,在张丽老师的坚持下,还是把我的成绩作废了。我不知道她是否能代表整个传媒大学的处理意见。但是确实因为她的坚持,我确实失去了被录取的资格。 5、 在全程的关系协调中,没有给任何领导送礼,或许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其实我是想等协调成功 了,再表示下感谢,结果说明,这种心态是不符合游戏规则的。 6、 法律还要兼顾人情,企业管理理念也逐渐趋于人性化,而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大学,却要抱着违 背“管理初衷”的规定死守到底,是在坚持严格的学院作风?还是在变相的刷人,了解MBA招生内情的人心里都有数。我也看到即使在最严格的1月7日的MBA联考时,我所在考场的某考生两次去卫生间,经协商都得到了考场老师的允许。而作为走形的复试政治考试(参考项目)却以出乎预料的严格剥夺了一个考生读研的机会,可见,很多学校的规定在执行方面其实都有酌情灵活掌握的余地。善与恶仅在一念之差! 结语: 通过这件事,除了对自己的粗心大意进行深刻反省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更深刻地认识了人性。 相信对此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秤的是仁慈、公平感、正义感。同时,也称出了社会、学校与人性的丑陋! 此外,在整个中国传媒大学的MBA复试过程中存在很多“蹊跷”和缺少人性化的地方,接下来会跟大家一一分享!也欢迎跟我一样深受其害的同仁来分享自己的苦衷,请关注下篇文章! 在 2012-05-03 15:02:33,cuc <cuc@cuc.edu.cn>
写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