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课件

 鲤鱼山九龙门 2012-05-08

廉颇蔺相如列传(详注)

司马迁《史记》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其)为上卿(凭着)勇气闻于()诸侯。(倒装句/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1】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2(lìn)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为赵宦者令(宦官的头目)(miào)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参考译文2】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3、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wèi,送)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受骗。见,,表示被动)(被动句/);欲勿予,(,)(担心)秦兵之来。计未定,人可使报(答复,回复)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定语后置),未得

【参考译文3】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4、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即“以何”的倒装/介词宾语前置)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私下打算。窃,谦词,私自,私下)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阻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yù,告诉),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 表并列)燕弱,(表递进)(宠幸)(,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赵王(被动句/),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今君(竟然)(∧于)赵走(∧于),燕畏赵,//不敢留君,(表示递进)(捆绑)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侥幸)(能够)()矣。’臣从其计,大王亦(表示敬意,即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shè)臣。臣窃以为(认为)()人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使。”

【参考译文4】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5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十五城请寡人之璧,可予(fǒu,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答应)”王曰:“取吾璧,()我城,奈何?”相如曰:“秦()城求璧(如果)赵不许,(理亏)在赵;赵予璧(如果)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比较这两个计策。均,权衡,比较。之,),宁许以(表示目的)(使……担负,承担,这里是使动用法)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一定,实在)无人,臣愿(双手捧着)璧往使。城入赵(则,就)璧留秦;城不入,(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完璧归赵(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的带回赵国。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用手托)西(向西)入秦。

【参考译文5】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5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6、秦王(∧于)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呈献、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传给……看.,连词,连接“传”与“示”。示,给……看)美人(指妃嫔)左右(指侍从),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动词,上前):“璧有(玉上的斑点、疵病),指示(用手指给……看/古今异义)王。”王(,)璧。相如(趁机)持璧(退,这里指后退几步),倚柱,怒发(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国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凭借,倚仗)其强,()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认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况且/再说)(因为)一璧之故(违背、触犯)强秦之(欢心),不可。于是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古代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送书(国书)于庭(通“廷”)(状语后置/)何者?(用作动词,尊重)大国之威(表示目的)修敬(整饰礼仪表示敬意。修,整饰)也。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guàn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列观,一般的宫殿),礼节甚(jù,傲慢),得璧,传之美人,(表示目的/用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这里是逼迫的意思),臣头 今 与璧 俱碎于柱矣。”

1、通假字:廷、否。2、古今异义词:指示、美人、左右。3、词性活用:严、急、前、负、完、西。4、多义词:请、负(实词)//以、之、而、以(虚词)。5、文言句式。6、其它重要词语。)

【参考译文6】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7、相如持其璧(nì,斜视),欲以(∧璧)击柱。秦王恐其(把……弄破/词性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固请(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有司(有司,官吏的通称)(通“按”,审察、察看),指从此以往十五(,)予赵。

【参考译文7】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8、相如(duó猜测,估计)秦王(,不过)以诈佯为(佯为,装作)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共同传扬,即公认的意思)宝也。(判断句)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献上/动词)璧。”彩缤纷秦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动词,安置住宿)相如(/)广成传(zhuàn).

 【参考译文8】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9、相如秦王(虽然),(必定)(违背)约不偿城,(,于是)使其从者(yì动词,穿),怀()其璧,迳道(便道,小路),归璧()赵。

【参考译文9】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10、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mù,通“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坚守契约。坚明,坚决明确地。约束,遵守约定)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辜负,对不起),故令人持璧归,(jiàn,“从小路”,名词用作状语)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动词,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汤镬(huò)(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

【参考译文10】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11、秦王与群臣相视(,表示修饰关系)(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嘻,这里作动词用)左右或()(拉、牵)相如(离开),秦王(于是):“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表示递进)()秦赵之欢;不如(由此,趁此)(因而,趁这一机会就)厚遇(好好招待。厚,优厚.,招待、款待),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终于)(在朝堂上,名词作状语)见相如,(结束,完成/)礼而(使……归)之。

(多义词:而、因、以、归、之)

【参考译文11】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12、相如既归,赵王()贤大夫,使(,) (∧赵国)不辱于诸侯(不在诸侯面前受羞辱/出使到诸侯,能不辱没使命/被动句/于?),相如为上大夫。

【参考译文12】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1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参考译文13】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以上为“完璧归赵”。  

                                     

14、其后秦伐赵,(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派遣)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为好,和好),(见面)西河(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外渑(miǎn)(倒装句/状语后置/)赵王畏秦,欲毋行(想不去。毋,)廉颇蔺相如(商议):“王不行(前往,不去/古今异义),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告别):“王行,(估计)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断绝)秦望(断绝秦国的念头,指秦国可能扣赵王作人质来进行要挟的打算)。”王许之.遂与秦王(∧于)(miǎn)(多义词:/)

【参考译文14】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15、秦王饮酒酣,:“寡人窃闻赵王(hào,喜欢),(∧赵王)奏瑟(请赵王弹奏)。”赵王(),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走向前):“赵王窃闻秦王(擅长,善于)(演奏)秦声,(进献)盆缶(fǒu)()秦王,(表示目的)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走向前)/(进献),()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动词,)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退却)于是秦王不(yì,高兴,喜悦),(∧之)一击缶;相如(回头)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给秦王献礼。寿,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参考译文15】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1),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16 、 秦王(结束,完毕)(酒筵完毕),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施加,施用。胜,这里作名词)赵亦()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参考译文16】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17、既罢,归国,(因为)相如功大,(∧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秦汉以前,以右为尊)(58)

【参考译文17】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以上为“渑池会”。  

                                     

18、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蔺相如徒以(凭借)口舌为劳(只凭言词立下功劳。徒,,不过。口舌,言语),()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向来,本来)贱人(地位卑下的人),吾羞(以……为羞),不忍(不甘心/古今义)为之下(不甘心自己的职位在他的下面)!宣言(扬言/古今义):“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上朝/参加朝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争位次)已而(过了些时候)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掉转)避匿(隐藏,躲藏)

(右、贱人、宣言、忍)

【参考译文18】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19于是(在这时候)舍人相与(一齐,共同)谏曰:“臣所以(……的原因)(离开/古今义)亲戚(近亲及姻亲/古今义)(表顺接)(动词)君者,()慕君之高义(高尚的品德)也。(判断句)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扬,散布)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连词,即使,表示假设兼让步)庸人尚(以……为羞,意动用法),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不肖,不才),请辞去.”蔺相如(坚决地)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和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谁、哪一个。孰与,比……怎么样)?:“不(∧秦王)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在廷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nú愚劣,无能),独畏廉将军哉?(只是,不过)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动词/施用,施加)兵于赵者,徒以(因为)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不俱生,不共存)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就是“国家之急为先,私仇为后”。/先天下之忧而忧)

【参考译文19】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2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通过,经由)宾客(指门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指蔺相如)宽之至此也!

【参考译文20】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21(最终)相与,(结成)刎颈之交

【参考译文21】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以上为“将相和(负荆请罪/廉蔺交欢)

                                    

[]“太史公曰”全文如下: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通“伸”)敌国,退而,名重(通“泰”),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简评】对比烘托的写法。(渑池之会/秦王与赵王;秦赵史官;蔺相如与赵王;/蔺相如对秦王与对廉颇的态度等)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富有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成功的节细描写。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简评】蔺相如/具有远见、富有胆识;有理有节、有谋有勇;心胸宽广、顾全大局;……

附录

(1)历代名家评《廉颇蔺相如列传》

1、茅坤:两人为一传,中复附赵奢,已而复缀李牧,合为四人传,须详太史公次四人线索,才知赵之兴亡矣。(选自《史记钞》卷49)

2、凌稚隆:相如渑池之会,如请秦王击缶,如召赵御史书,如请咸阳为寿,十一与之相匹,无纤毫挫于秦,一时勇敢之气,真足以褫秦人之魄者,太史公每于此等处,更着精神。(选自《史记评林》卷81)

3、李晚芳: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1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钟伯敬谓,二人皆古大臣风,斯足以知廉蔺者也。篇中写相如智勇,纯是道理烂熟胸中,其揣量秦王情事,无不切中者,理也。措辞以当秦王,令其无可置喙者,亦理也.卒礼而归之,非前倨而后恭,实理顺而人服耳。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奇事编得奇文以传之,遂成一段奇话,琅琅于汗青糜间,千古凛凛.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记》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非略之也。见此二事,皆非常事,足以概廉将军矣。读此可悟作史去取之法。(选自《读史管见》卷2《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合纵连衡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衡,也叫合横、连衡。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就指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连衡就指这些国家中的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他国家。一说南北为纵,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秦谓之合纵;东西为横,秦地偏西,六国居东,故六国服从秦国谓之连衡。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xuān即当时着名的纵横家。

(http://xzf./mb/2/readnews.asp?newsid=426567祁连雪缘)

search
search
search

 

□整理文言词汇和句式。

 1、通假字

可与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 

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负】

1、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使动用法)

5、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2、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3、乃使其从者衣褐()  

4、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1、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2、左右欲引相如去()

3、相如引车避匿(,,引申为掉转)

【徒】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幸】

1、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表敬意)  

2、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3、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1、以勇气闻于诸侯( )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 )

4、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顾】

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2、顾吾念之(只不过/表轻微转折)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4、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因】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2、因跪请秦王(趁势)

3、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  

4、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请】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请求)

2、臣请完璧归赵(动词,仅表示谦逊的语气)  

3、璧有瑕,请指示王(请让我)

【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仔细)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什么/哪一个)

【卒】1、通“猝” 2、士兵3、终于,最终4、死

【乃】1、于是,2、竟然3、你的

【于】【奏】【见】【归】【绝】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乃使其从者衣褐(,穿 ) 

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庭斥之(,在朝廷上 )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形容词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动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大王必欲急臣(,逼迫)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廉颇,赵之良将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

赵将。

——还有标志语:皆、非、乃……

  被动句  

而君幸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欺。  

臣诚恐王而负赵。

——还有标志语:没有标志词

  倒装句:

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故燕王欲结于君(同您结交)

动词宾语前置:未之有/未之知。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标志语

省略句:

赵王以()为贤大夫。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5、翻译句子.

(1、复位;2、读整句,了解大意;3、了解大意不等于翻译;确定重要字词、句式——直译。)

1)以勇气闻[于诸侯] (状语后置/)

2)今君乃亡赵走燕。 (省略句)

3)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4)求人(可使报秦者),示得(定语后置/)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冲冠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8)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0)卒[]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1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

(14)蔺相如/固止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固定句式/)

(1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search
search
search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依据课文中的史实编1个年表:

赵惠文王16(283):廉颇伐齐,取阳晋。

赵惠文王17(282):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赵惠文王18(281):秦伐赵,拔石城。

赵惠文王19(280):秦复攻赵,2万人。

赵惠文王20(279):渑池会。廉蔺和好当在本年或稍后。

□□12:简介廉蔺”。

○○这个合传“引子”是提挈全文的。1、廉颇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舍人,一贵一贱,地位相差悬殊,这是为下文“廉君宣恶言”一事张本。按:前244年以后,廉颇客居魏,赵悼襄王以为老,不复召.假定这时为75岁左右,则拜上卿那年不过35岁左右,早年得志,易生骄傲之心。2、点出缪贤姓名,正是为下文荐贤一事设伏。

□□313:完璧归赵。

○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用自己的话来说,翻译原作。

 “求人可使报秦者。”、“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侧面描写)

○○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1、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

(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1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5日”;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

6、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7、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正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动作描写。)

○有理有节、有勇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1416:渑池相会。

○○这部分可分两层:前一层(14)写赵方作赴会准备;后一层(1516两段)写渑池会上的斗争。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2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昂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313,张仪以献地6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1721廉蔺交欢(负荆请罪/将相和) /(背诵指导)

1、背诵指导,然后齐读。

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恶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1)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不服、不甘)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言外之意是:我不服!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言外之意是:我不甘!

2)廉颇“宣恶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廉颇“宣恶言”,重在比功劳,比对国家的贡献,不是完全消极的,所以听到蔺相如那番话后能幡然悔悟,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来,表现了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他用“负荆”的方式请罪,尤为常人所难。

—— 一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另一方呢?

3)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蔺相如“让颇”,是为国家利益而让,所以“名重太山”。“称病”不朝是暗让;“引车避匿”是明让,按古代礼仪规定,两车相遇,官阶低的必须停车让路,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反而给廉让路,故舍人以为羞,欲辞去。明人李贽评论这件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妙就妙在有此两让而后说出相让原因,使廉颇不得不服,特别是“吾两人在”一句,包含着对廉颇作用的高度评价,更使人叹服其胸襟之阔大。要结合诵读使学生逐步理解上述内容,并读出语气。

4)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 相如回答了舍人关于“畏”与“羞”的说法。要结合诵读进步理解内容,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兼不平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5)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6)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

a、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因个人名利地位等而共斗”)

b、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7)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