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夏养生顺应自然对应五脏

 尚纯纯 2012-05-08
立夏养生顺应自然对应五脏
提要:
今年的5月5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立夏养生要从养心开始,顺应自然五脏对应五季。
一、立夏养生民间习俗: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二、顺应自然从养心开始:传统中医认为,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内经》曰:“心气通于夏”,而且“暑易伤气”,“暑易入心”。立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至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天文专家提醒说,立夏以后,天气转热,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祖国医学认为心的生理特性:其一,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也就是说心为阳中之太阳,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
三、古代医家对夏季养生的论述:在清陈念祖所撰《医学实在易》中说:“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意思是其一在夏天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凡脾胃之腐熟运化,审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其二,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曾记得孔子在《礼记·月令》篇中解释立夏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也就是告诉人们在这时节养生,像青蛙一样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清晨当我们迎着初夏的霞光,漫步于乡村田野、海边沙滩时,便会从这温和的阳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与其融为一体。
四、夏季现代人的养生概念:当然现代人就不同了,因为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暑易入心”,在竞争的环境中工作压力大,人们也会更容易感到烦躁不安。立夏以后的养生、首先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和少量食用高丽参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总之立夏之季要养心,为安度酷暑做准备,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俗话说: “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未病先防,上医治未病,今夏养心,现在开始,时尚夏日从心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