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陈伯陶手札

 鸿墨轩3dec 2012-05-08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陈伯陶手札

 

    陈伯陶(1854-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

    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此后数年,他以教书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就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之役和议成,便随帝后还京。以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创办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弃官归里。次年,他任广东省教育总会长。同年九月,革命军攻破广州,他逃往香港九龙。民国2年(1913年)2月,移居九龙官富场,署所居曰“瓜庐”,此后潜心著述。

                                                                                   

 

晚清陈伯陶手札

晚清陈伯陶手札

    陈伯陶书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