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人口与城市 考点一 人口增长及其影响 典例体验 [例1] 下图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3)题。 (1)③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 A.1% B.1.5% C.4% D.3% (2)④国目前的人口增长属于下列哪一模式 ( ) A.“高高低”模式 B.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 D.“高高高”模式 (3)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 A.开发劳务市场 B.实行计划生育 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D.加大教育投入 [解析] 第(1)题,通过计算即可作答。第(2)题,④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故人口增长属于“高高低”模式。第(3)题,①国人口再生产处于“三低”阶段,并且为负增长,劳动力短缺,所以应采取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政策,解决目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答案] (1)B (2)A (3)C 易错分析 本题主要会因为四个国家而受到干扰,习惯与教材的人口增长模式四个阶段逐一对应,从而把④国判断为“高高高”模式而导致错误。 知识必备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表所示:
规律方法 区别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 (1)从特征上区分,现代型是三低,传统型是高低高,原始型是高高低。 (2)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 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低;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与原始型有本质不同。 (3)我国的人口增长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②目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
规律方法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其可直观地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进而可分析该地区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判读时,可关注以下几点: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所占人口的比例,以及男女比例差异。 2.定类型 人口金字塔图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1)年轻型(增长型)——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甲图);(2)成年型(静止型)——除极老的年龄组外,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很大,塔形较直,只在高龄部分(即塔尖)较尖(乙图);(3)年老型(缩减型)——年轻人比重小,中年以上比重较大,塔形上下窄中宽(丙图)。 3.析变化 (1)从年轻型到年老型的正常转变(如上图)。其变化主要是 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现代型的不断转变而转变。 (2)异常变化: ①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变小(如丁图①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由于重大灾害等原因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男女比例突然增加(如丁图②处)。其变化可能是由于就业、升学等原因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丁图③处)。可能是战争导致的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 考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典例体验 [例2] (2011·苏北四市调研)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 )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当 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 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市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市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 ②改善环境质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增加交通压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1)题,根据左图可知,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约占总流入人口的16%,根据右图可知,四川迁出人口约占总流出人口的16%,即上海和江苏迁入人数之和与四川迁出人数大致相当;左图中人口迁入的6省市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第(2)题,农村劳动力的迁入,会提高当地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可能会增加当地交通压力,带来环境问题。 [答案] (1)C (2)D 易错分析 本题主要会因为读图不准确而出现错误,尤其是下边的“玫瑰图”,要读准坐标和数值。第(2)题,也有些同学易忽略“对迁入区”的影响而出现错误。 知识必备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关键一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考点三 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空间结构 典例体验 [例3]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①、②、③分别是 ( ) A.商业及公共服务、住宅、工业 B.住宅、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 C.商业及公共服务、工业、住宅 D.住宅、工业、商业及公共服务 (2)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交通、地价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把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并与图中信息建立有效联系。第(1)题,首先从总体上看③曲线占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用地;再观察三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①曲线在市中心处占地面积最大,应为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②曲线在城市郊区占地面积最大,应为工业用地。第(2)题,观察工业用地变化曲线,在距市中心4千米地方离市中心较近,有市场优势;距离住宅用地较近,有劳动力优势。 [答案] (1)C (2)B 易错分析 本题中第(2)题易误选C或D。主要是因为忽视图中住宅区曲线这一因素,而对于工业区位因素中的交通、市场等因素过分关注形成定式思维。 知识必备 1.城市区位因素
关键一点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时,首先应考虑这个城市刚形成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对比
关键一点 在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和评价时,要抓住各功能区的特别要求: (1)商业区——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群体,交通便利。 (2)住宅区——生活需求便于满足、环境较好。 (3)工业区——空闲用地面积大,兼顾环境要求。 规律方法 常见地租曲线图及判读方法 判读这类图时,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是影响地租的两个重要因素。(1)如果只考虑与市中心的距离,地价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地价等值线数值依次递减。(2)若地租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或内凹,则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通达度。(3)局部地区地租等值线闭合,说明此处地租高于或低于附近地区,影响因素有交通、知名度、环境等。 考点四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典例分析 [例4] 读下表,回答(1)~(2)题。
(1)上表说明 ( ) A.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减缓 B.1980~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减缓 C.1950~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 D.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2)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 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更明显 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解析] 第(1)题,读表可知,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人口总数与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但此阶段世界城市总人口并未超过农村人口。第(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答案] (1)D (2)C 易错分析 该组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图表中数据信息的提取不足,不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二是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点掌握不准。 知识必备 1.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差异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关键一点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 变、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对 地理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 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城市化也会改变人们的地域联系方式和频率,以及文化 和观念。 3.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及表现形式: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关键一点 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考情分析] 本专题涉及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选择题、综合题都有体现。2012年备考中,要注意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及其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影响;重点掌握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题感悟 1.(2011·江苏高考)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 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甲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及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名师精析] 第(1)题,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因为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是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第(2)题,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易错分析]本题主要会因为对图表资料分析失误而出现错误。第(1)题,主要会因为对于“比例”变化与“人口数量”变化分析不当而误选C。用2010年的比例与2000年的比例进行加减,容易得出苏南人口增加的百分点为7.67,等于苏中和苏北人口比例减少的百分点,但因两次比例的分母是不同的,故计算方法不当,人口数量的变化是不相等的。第(2)题,会因三角形坐标图的读图方法不熟练而导致错误,还会因对于“就业压力增大”与“老龄化进程”分析不当而失误,就业压力增大是现实状况,老龄化进程是发展趋势。 [答案] (1)B (2)B 2.(2011·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 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坐标图的判读分析以及城市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名师精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纵、横坐标的数值都大于乙城市,1982~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服务范围都大于乙城市;从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变化可以看出,甲城市常住人口密度在变小,人口向郊外迁移;而乙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在变大;城市化进程加快。第(2)题,中心商务区的地价高,建筑物应该高大密集,M处楼高较低,不可能为中心商务区,甲城市在N处常住人口较大,可能形成一个卫星城;乙城市常住人口向外围逐渐递减,Q处常住人口不比周围多,不可能为卫星城,P处位于市中心而且楼层最高,可能为中心商务区。 [易错分析] 本题主要会因为图中信息获取不完整而导致分析失误。第(1)题,忽视两图横、纵坐标的不同易误选C,忽视A、B选项中心词“市中心”和“边缘区”而误选。第(2)题,忽视图中楼高信息,只注意距市中心距离的问题,误认为①正确,而错选A。 [答案] (1)D (2)B 3.(2011·浙江高考)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 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以及人口分布等相关知识。 [名师精析] 第(1)题,英国是城市化起步最早,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沙特阿拉伯本身地广人稀,属于石油输出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较高;泰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第(2)题,沙特阿拉伯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人口出生率高,以沙漠气候为主,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沙漠中水源较丰富的绿洲处。 [易错分析] 本题主要会因为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而出现错误。往往因对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分析不够,而误认为乙为日本。 [答案] (1)C (2)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