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草书的矛盾美

 辛耘 2012-05-09

    
行草书的矛盾美                  
   

    [转载]草书之美,美在矛盾和谐地处理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有句话叫“文似看山不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其实,无论哪门艺术都是如此。如绘画有远近、浓淡、疏密等对比变化,歌曲有高音低音、节奏快慢之别。作为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作品,就制造出不同的矛盾,同时,还要和谐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艺术语言丰富的书法艺术作品。经过十数年的书法创作实践,我认为以下的矛盾是行草书中不可或缺的:大小、收放、粗细、枯湿、虚实、疏密、敧正、断连、感性理性等。这些不仅仅是一对对盾,更是能创造出富有音乐一样节奏的艺术语言!

     大小 指的是结字的大小,在创作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变化,这样就避免了呆板。因为我们在学校学习写字的时候,,老师要求要把字写得大小均匀,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所以,改掉这个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机械地去做,比如上面的字十厘米,下面的字就写五厘米,字往下写二十厘米,这样反复练习,一定能找到变化的感觉。这只是做练习,具体的创作中切不可如此。其实一幅优秀的行草书作品,也不可能一字一变,但作为艺术,必须要变,只是这个变是自然的,失去自然就是造作。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收放 收放和大小有共同点,都指的是结字的大小,但又有不同。结字的大小一般是指字的纵横同时放大或缩小,而收放更多的是指字势的收敛和放纵。比如“大”字,收的时候并不按常规把它写小,而是将横、撇、捺弱化,仅存其形。放的时候把它写大,但并不是同一比例把它的三笔全放大,而是运用夸张手段变化其形。无论是收还是放,弱化基本笔画的楷书写法是其关键。收放的目的是能更好地抒发感情、制造节奏,从而打动观众,故一收一放都是感性多于理性的表现。都收都不收,都放都不放,收放是比较而言的,没有收就没有放,反之亦然。

     粗细 就是笔画的粗细,应该有两重意思,其一就是在一个字的单元内,要有粗细的变化,也就是增加毛笔的提按;其二是指一组或一行或一片字的粗细变化,从大章法上增加作品的节奏感。毛笔的提按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在具体的创作时根据章法环境去做好提按并非易事,我们常说笔要提得起、放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们敢于在正常书写状态下,突然用笔尖书写,即使是用笔尖书写,也要有提按变化、也要用力书写,绝不是滑过去。所谓放得下,就是敢于让毛笔大面积吃纸,甚至使用侧锋。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笔画很重,但也要见笔,笔画要有质感。

      枯湿 枯,即干枯,是毛笔上的墨汁将近用完时的状态,这时就会出现飞白。在出现飞白时,书写速度不可太快,比浓墨时的运笔要更加用力。湿,自然是刚蘸墨时的状态,这时写的字很容易出现涨墨。涨墨后的字一定要可识,否则就是墨猪一个。凡事都有个度,湿要见形、枯要见字,枯湿过渡要自然。

      虚实 重的是实,轻的是虚;密的是实,疏 (空)的是虚;黑的是实,白的是虚。清笪重光在《书筏》中说:“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说:“空白处应该计算在一个学的造型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说:“著字处为墨,无字处为白。墨为字,白亦为字……有字处与无字处,其重要等同也。”可见虚实在创作中是多么地重要。我们大多数人由于受学校写字教育的影响,着眼点主要放在实上,缺的是对虚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如何在实中造虚。在先贤留下来的大草名作中,不乏实中造虚的佳构,于此不赘述。

      疏密 这里应该包括两种意思,其一是指小疏密,如一个字中的疏密或一组字的疏密安排;其二是指大疏密,就是从整篇章法着眼的疏密关系。做好小疏密不难,要做好大疏密,除了要有相当的笔墨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能对全篇进行观照,要具有普遍的而又具有个性的审美观点,也就是必须有艺术的创造力。南朝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上王羲之书》:“试笔成文,临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可见疏密安排自古为书家所重。

      攲正 敧,侧、歪也。“敧”就像一出大戏中的小丑,小丑使舞台更活跃、剧情更丰满、情节更生动。但这小丑在一出戏中只能有一个,多了就不成戏了。在一幅行草书法佳作中,一定是敧正相生、参差错落。这“敧”虽然不像小丑一样只有一个,但也不能太多,太多就变得油气、粗野和江湖。

      断连 指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关系。在行草书作品中,要做到时断时连。通篇都断,气脉不畅;通篇都连,未有喘息,令人窒息。断和连不要有规律,但不能没有呼应。

     感性理性 感性,任情恣性;理胜,巧作安排。王羲之的《丧乱帖》和颜真卿的《祭侄稿》是感性和理性表现的杰出代表。开篇一笔一画非常理性,后来全是感情从笔尖汩汩流淌,情感变化跃然纸上,给后世留下千古绝唱。感性和理性的反复运用,既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使必品更具有节奏感,同时也更能打动观赏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