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扳指

 迷糊128 2012-05-09

扳指

 

扳指

       饕餮兽面扳指  白玉,鐵鏽沁,微水銀沁。

 

    扳指又称“班指”或“搬指”,是古代拉弓射箭时戴在拇指上的工具。古代称扳指为器厂(音“射”),射箭时套在射手拉弓拇指上,是保护射手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朝代沿革,历史变迁,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扳指的实用功能日渐式微,装饰功能逐渐增强。

 

扳指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就有扳指的存在,最初是由皮质等一些软质材料制成,较好一点的才会使用硬质材料。随着年代的变更逐渐演化,扳指的材料和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譬如,商代的玉扳指还有拉弓护指的功能,不仅较后世的扳指更长,而且其上有槽痕。战国时期扳指开始变短。汉代的扳指出现玉片形状,类似于玉佩,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这时候的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时的巨大拉力了。宋代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扳指,样式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

 

扳指

   

    扳指多用骨製、或牙製、及皮革,後來慢慢形成為後世達官、顯貴手上的一種飾物。材料選用由動物骨牙變為白玉、翡翠、瑪瑙之類;其中也有用檀木、楊木、綠竹、等製作;是當時的文人雅士、地方士紳子弟、用來炫耀的器物。

 

    时至清代,扳指呈圆筒状,一端边缘往里凹,一端边沿向前凸,由于用材更加圆润、光滑,难以用来射箭,而开始成为一种纯装饰用品和身份的象征,扳指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其用材也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升级至象牙、水晶、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价格随之扶摇直上,非一般人可以享用。此时出现了各种镂刻细腻,雕有纹饰的扳指,如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等纹饰和图案。今天我们见到的老扳指,一般为清代所制。

 

扳指

                                     饕餮兽面扳指

 

    饕餮,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泛指貪欲的化身,為中國古代的惡神。 現今所發現之古物大多都有饕餮紋作裝飾,以驅魔避邪。扳指平面雕饕餮紋,以避邪警世之用。

  

扳指

          指環面雕五條龍於波濤中翻騰,象徵河海晏清,妖邪斂跡,君臨天下,四海昇平。


    至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


    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爱扳指,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游山东,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金锭、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

 

扳指

 

扳指

清 黄玉雕扳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