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宝典』食补更胜于药补

 zd山笑 2012-05-10

药食结合方显养生本色

  在吃饭的时候完成补益的任务
  中国人向来重视吃,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充分显示了吃在中国人生活大事排行榜中的优势位置。国人长期的吃喝实践除满足了口腹之需,也积淀了丰富的食疗经验。原始社会,先民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食物不仅能果腹,还能缓解身体的不适,于是这些食物又有了新的名字——药。《周礼》把专门掌管王室饮食调配的人员称为食医,也能看出食与医的特殊关系。卫汜引甩扁鹊的话说:保全身体的根本,必须依赖于饮食;救治疾病的方法,只有凭借于药物。不知道饮食之宜的人,不能够充分地保全生命;不明A药物特性的人,不能够有效地祛除疾病。所以,饮食是能排除病邪而安定脏腑的,药物是能够恬神养性而补益心、肝、肺、肾四脏的真气的。
  道教自汉末创兴以来,道教医学家在长期济世行医实践中又进一步发现一些食物不仅具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而且还有抗老延龄的神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了达到与天地齐寿的目的,道家传人们潜心挖掘各种食物延年益寿的特性,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所以,孙思邈赋予那些善于运用食物来“平病、释情、遣疾”的医师一个美名——良工,就是医术高超的医生。


食补更胜于药补
  道家认为治病应当药食并重,要把药疗与食疗结合起来,提倡用药食两攻的方法。  “药食两攻,则病无逃矣。”但是与食物性平和,又无副作用相比,因“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因此用药要十分谨慎,在采用“药食两攻”的方法时,要优先考虑食疗。  “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养老大例》中说:  “君夫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故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道家食治重于药治的思想可见一斑。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根据中医理论,五味入胃、酸入肝、苦人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不同食物与不同的内脏有特殊的亲和力,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因此我们要“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就是说治病不能单靠药物,必须密切配合饮食调理。以曰常食品作药,调治疾病,健体养生,也就是食疗,是现如今很时尚的行为。饮食疗法,以食代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优势也极其明显。
  一般人都认为食补是个慢功夫,没有一天两天见效的。其实见效快慢也分具体情况,有时食疗的效果也是奏效迅速的。感冒初起,风寒外袭,取生几片,葱白几段,急火煎汤,趁热服下,略微发汗,通常可以立时见效。又如冬瓜鲤鱼汤,消退某些肿时显效也很神速。
    日常养生可以引食入药,也可以引药入食。将中药中的四性、五味、归经等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指导饮食。
  把药与食结合起来疗疾养生,堪称中国特色,尽显养生本色! 食疗养生是个宝,人生一世不可少,药食同源安全高,简单快捷方法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