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应该自由成长,定那么多条条框框,会约束和限制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可我们也应该知道,自由是相对的,以遵守规则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孩子吃食物前不洗手、进餐时把脚放在桌子上、抢别人的玩具、上课时不听讲,后果顶多是生病、打架、不受欢迎,但如果过马路时不看红绿灯,那后果就严重了。所以家长应该首先提高自身对规则的重视,再从生活点滴中逐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和逐步渗透的过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规则意识首先是在家庭中萌?发展的。家长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规则。爸爸妈妈要先懂得孩子的心,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孩子才会听话。当孩子疲劳、饥饿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不能坚持让孩子学规矩了。小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要期望孩子遵守所有的规则,只要让孩子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即可,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争抢玩具、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接触危险的东西、过马路左右看等等。
2、规则表述要清楚,易于理解。比如:当你发现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时,你不要对孩子说:“快点吃!”因为你要求他“快点吃”,他会理解为“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地吃”,而不能理解你的意思是让他吃饭要细嚼慢咽,不做别的事情。
3、把握好约束的尺度。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越轨”行为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表现。只要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安全没有危害,爸爸妈妈就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制止,而要看到这些行为背后孩子的无限创意。有一次,我正在厨房做饭,突然看见孩子拿着剪刀在屋里跑,我一惊,赶紧大声制止,然后告诉他拿着剪刀奔跑的危险。等我说完了,孩子委屈地说,妈妈,我在驾驶飞船。我一愣,立即抱着他说:“宝贝儿真棒,能驾驶飞船了。对不起,妈妈说话声音太大了,你原谅我好不好?”孩子开心地原谅我了。“去驾驶飞船吧,要注意乘客的安全啊。”孩子又回到了充满创意的状态。以后,再有此类事,我都会先问问他在玩什么,再夸夸他亲亲他,然后嘱咐他几句。
4、培养执行规则的能力。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认识,但仍会常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5、身体力行最关键。子女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家人要以身作则,遵守立下的规则,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也会变得有规矩。如起床后叠被子、把垃圾放进垃圾桶、有规律地作息等。
6、巧用各种生活场景。吃饭、讲故事、做游戏、逛超市,只要是跟孩子在一起,就是教孩子学规则的好时机。我的孩子原来不喜欢吃黑木耳,我就告诉他,黑木耳是有秘密的啊。他一听,觉得很好奇。“黑木耳是大树的耳朵,大树通过它能听到各种各样很美妙的声音。如果让黑木耳到我们的肚子里,那我们能听到大树能听到的声音了。”“你吃一个试试。”……孩子慢慢地喜欢上了黑木耳,也慢慢地养成了吃饭不挑食的习惯。
7、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孩子终归是孩子,规则的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孩子有点反复也是正常的,但家长的要求要始终如一。比如,定在每天7点起床,家长就必须7点起床,每天都这样做,这对孩子是一种带动。不管规则怎么合理,讲得怎么细,如果不能坚持的话,一切都是零。在这里给家长朋友提个醒,当我们决定做这样的事情,孩子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那么,我们一定要坚持下来,持之以恒。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最终实现习惯成自然。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投入更多的爱心、细心和耐心,使孩子从小都能理解体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据《文摘周报》盛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