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成了懒人、庸人、闲人收容所?

 云踪风语 2012-05-10

高校成了懒人、庸人、闲人收容所?


闲散一石

 

   某位高校人士一语惊人,高校成了懒人、庸人、闲人收容所。为何?多年来,高校一直作为一个有特殊性的事业单位,改革之风难入校园——对自己有利的改革之风,高校自动打开大门放进来;对自己不利的改革之风,高校主动把门关起来挡在外面。在用人方面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尽管这些年人事管理改革尤其是人才招聘改革如火如荼,可到目前为止,有的高校在招聘方面仍然是方法依旧。进人既不用像公务员那样关卡重重、步步为营,也不像其他事业单位那样“凡进必考”、民主公开,还是领导说了算。领导说了算的结果是,人情、关系、私下交易起决定作用。找不到工作的本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教师子女,找不到工作的官员亲属,没有多大长进的富二代,都想法进了高校。这些人本来就没有本事,还没有多少德养,由于有了关系,高校又是只进不出,他们的人生目标就是进入高校“养老”到退休,于是高校自然沦为庸人、懒人、闲人的收容所。
 
      许多高校都存在祖孙三世同堂、师生三世同堂、同事三世同堂、亲属三世同堂的现象,极大了影响了办学质量。这也算是中国高校的一大特色吧。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现在的高校弊案频发,俨然成了一个官场,学术领先已经不再。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贪腐之风进入校园,高校道德高地已经失守,社会上很多腐败现象都可以在大学里找到。高校对学生应该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的全面培养,而文凭泡沫让高教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原因何在?高校人员混杂,各色人等荟萃,不再是追求真理者的集合体,已经成为人们追名逐利的场所,庸人、懒人、闲人充塞,其中还有不少心底不良之徒,本事没有,坏心眼不少。这样的学校自然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来。连北京大学都在利用权力赚取收入、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靠搞什么“论文博士”来与官员结盟。现实当中,绝大多数高校一切向钱看成为风气,已经迷失了方向。所以,中国高校现在不是提高教学质量、回归教育本位的问题,而是纯洁人员的问题。人员不纯,是不可能做到回归教育本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