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愈孤独愈优雅--《刺猬的优雅》

 舂米的阿Q 2012-05-10
今年不知怎的,一下子迷上了法文歌曲和法国电影。法文歌精致,挚情,歌词还颇有古代诗词的韵味。法国电影人性、唯美,淡淡忧伤。4月份看《蓝色情人节》、《爱的男人》中毒,尤其《爱的男人》中斑驳光影对心灵的震撼更是刺激至深。前一阵开始搜集上海法国电影周上展播的所有电影,一部一部接着看,就这样,发现了《刺猬的优雅》。
    
  没有帅男靓女,没有曲折离奇,也没有像其它电影中表现情节发展的大众元素,如性、暴力。只是一个爱思考的、12岁的天才少女芭洛玛和一个爱看书的、54岁的女门房荷妮,以及她们与一个拥有精致生活品味日本男人之间的故事。探讨关于孤独,关于哲学,关于生死,整部影片宁静深邃、精彩绝伦,如同雷电穿过我的身体,很疼很疼,很爱很爱……
    
  记得10年前在报社做过一期选题,确切的主题记不太清,大致意思是讨论女人读书多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看这部电影时脑子一下子就回想起当时讨论时的情景……众说纷纭,一致结论:女人读书越多越危险,尤其在中国,女人读太多书,男人是没能力驾驭的,因而不敢要。在中国,要切记:女子无才便是德。记得当时心里也是戚戚然,但转眼一想,觉得这可能只是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封建残余的观念,是民族观念,别的国家,如西方国家应该不会如此荒谬。
    
  但是《刺猬的优雅》告诉你,即使自由,平等,博爱如法兰西,读书和思想,也不是一件能溶入大众、被大众认可的事,同样也会被看成是一件与身份和年龄相符合的事。女主人公54岁的门房太太荷妮,在她矮胖、散漫、邋遢、暴燥的表像背后,其实是个博学多闻深藏不露的思想家,她密室里满屋藏书填满她灵魂深处。也许她受尽了嘲讽与冷落,在长期的孤独中,学会了将自己掩藏,在外人面前装出在人们认知下一个门房老女人应该的样子,目不识丁、其貌不扬,言语粗鄙,成天看没营养的电视,外加脾气暴躁等。另一个女主人公,出身富裕家庭12岁的天才少女芭洛玛,大人们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她们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天真活泼,简单轻松。而她太有思想,太聪明,总爱瞎说大实话,她毫不留情的指出父亲客人的说话中的失误,当着父亲的面说,只有心理医生和宗教是以苦为乐,以致父亲在那一瞬间失态,不知道自己面对是多大年龄的女性,是女孩?还是女人?
    
  于是,故事上演了。54岁门房老女人其实是气质优雅嗜书如命的思想家,11岁女孩是拥有惊人深刻思想的哲学家,她们的与众不同和人们对她们的认知格格不入,面对这个刻板且不友善的世界,她们一个想躲,一个想死。想尽办法逃离与弃绝,对这世界满满都是无奈与失望。所幸日本来的小津先生,给了荷妮和芭洛玛一座通往彼此心间的桥梁:这个湿润如玉的东方男人,带着日本文化细致的精髓来到巴黎,也来到荷妮与芭洛玛细腻的内心世界。
    
  两人身份、年龄相差很远的两个女人却有着一个共通点:她们都有深刻的思想和灵魂,有着不被看见的孤独感,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芭洛玛看穿了荷妮,看穿她刺猬表面下精致的内心,荷妮看穿了芭洛玛,看穿了她在纪录生活、不断拍摄及喃喃自语中对“活着”的困惑。她们在纷乱的生活中,因这份“懂得”而不再孤独。
    
  忘年情义在荷妮矛盾是否接受小津先生生日邀约时得到了升华,当一向习惯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荷妮在芭洛玛面前失控大哭时,剧情随之到达高潮。她是别人眼中平凡庸俗的门房,却有着如女贵族般深邃优雅的内心世界,她心中不时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情绪:既骄傲又自卑,既渴望又抗拒。她虽极力隐藏自己的独特,却又渴望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然而,美好一旦成真,又恐惧一切只是如梦一场,深怕难以承受梦醒的失落。小小的芭洛玛没多说什么,只是靠近荷妮,给她一个深深的拥抱,那个拥抱是真心的了解,是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更是力量的给予,令人非常感动!
    
  特别喜欢小津先生那个演员,他即使不说话,只往那一站,浑身无法抵御的优雅气质自然散发。更感动于影片中荷妮与小津的爱情。当小津第一眼看到荷妮,就对她充满了尊重和赏识,从那一刻起我就跟荷妮一样,内心起伏不定。在生活中,我们总在怀疑,这个世界上到底会不会有一个人真正的爱上你?或者说,不是真正的爱上你,而是爱上真正的你。赏识你,尊重你,不论你长什么样子,不论你什么出身或是什么学历什么职业什么背景。哪你被埋没在茫茫的人群里,他都能透过你的外表,一眼认出你,看出真正的你。我们都和荷妮一样,曾经或是现在充满了对自己外貌身材及种种外表的自卑。所以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刺猬一样,用利刺将自己牢牢的包裹起来。把自己一颗柔软的心包裹起来,固执和优雅的像座城堡,不允许露出一分一毫。  
    
  在哪样一个高贵的住宅区,一个贫贱如门房的老女人,几乎从没有上层社会的人正眼看过她,怎么能接受命运突然的安排,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真的来了个人,赏识她,爱她,接受完全的她。小津怎么就发现了她深藏的那份迷人的优雅?他们互有好感,却始终平静入水,毫无多言,心照不宣。她第一次到他家时,马桶上响起莫扎特,他们一起观看电影,荷妮吃面时的狼狈,精致而温馨的片断,让人会心而慰。影片背景音乐也使用得很恰当,当荷娜开始打开心扉的时候,大提琴弦乐缓缓奏起。喜欢这种情感,如大提琴音色一般,深沉而温柔。
    
  小津对荷妮说:“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还可以更多,做所有我们想做的。”真正心灵相同的人是没有距离的,没有局限的。所以,我是你的谁有那么重要吗?能感受到对方发自内心的温暖才是最重要的。小津是荷妮黯淡人生的“一瞬之光”,短暂却深刻的一瞬,神奇地治愈了荷妮此生的忧伤。所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们都活在一个重视表象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刻板且不友善,充满偏见。在这样的世界,我们大概只能象刺猬那般竖起浑身的刺,建起坚不可摧的堡垒来保护自己柔软的心。直到某一天,有某一个人可以直抵你心。就是他,知道你不是别人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就是他,知道你的与众不同。就是你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他马上接口说: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只有他透过表面的沙砾,看到你内心钻石般的光芒。一切的掩饰,在懂你的人面前早已慢慢融化。虽然世界依然傲慢如故,但是心中已盈满能量。
    
  我相信这世上一定会有一个人真正认识我们,就像荷妮,即使绝望却从不放弃希望,始终维持内心深处的优雅与美好。只要心有一线之光,希望就可能来到身旁。即使卑微如门房荷妮,也准备去爱了……
    
  可意外,却来了,荷妮被车撞了,她死了……刚开始特别不理解问什么要安排荷妮的死。为什么要让幸福这件事变的这么难,难道就不能给生活在绝望中的我们一点点希望和安慰吗?但回过头来想想,这正是这片子想要表达的,渴望心灵优雅,保持心灵优雅,平静接受死亡,死亡并不可怕,死很平常,每个人活着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所有人的目的地都是死亡。每个人都会死,死前感受到的是幸福,那么死,也就未必是一件绝望的事。人生无常,快乐下一秒可能会结束,同样的,绝望的下一秒也可能是快乐,所以说,死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亡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谁说这世上没有永远,当心灵拥有了珍贵的一瞬之光,定格的那一刻就是永恒。喜欢书芭洛玛最后的独白:“今晚,我身心交瘁,在想这件事时,我心想,追根究柢。生命也许就是如此:有很多的绝望,但是也有美的时刻,在这美的时刻中,时间和以前不一样了。就好像音符在时间中打开了一个括号,像是延长线,是在此地的外面,在永不里永远世间的美,就藏在每个人心中难以言喻的美丽时刻中,孤独因真心懂得而有了春暖花开的永恒景致。
    
  人皆生来孤独,有人深切感受,有人若无其事,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难以释怀。孤独,不是身边没有人,而是没有人能真正与自己对话,没有人能到达内心深处那片汪洋。于是,只好把自己武装成难以亲近的刺猬。刺猬,是一种看似懒散,其貌不扬的动物,总是孤僻地活在自我世界,没有人知道牠究竟是享受孤独?还是恐惧孤独?又或者牠只是想逃离众声喧哗的世界,找一个能藏身的小角落,不被打扰的静静生活。他擅于伪装,只因这个世界总是:太吵杂。
    
  故事用荷妮的死教育了芭洛玛。芭洛玛重新对生活作出了活下去的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将来很可能会长成世俗眼中既读书,又撰写纪录“危险”的女人,但她会勇敢的选择做她自己。就像她最初的台词一样:国际象棋和围棋不同,国际象棋就是想办法杀死对方,而围棋像人生一样,重要的是布局,我们要让自己活到最后,也要让我们的对手活到最后 。她会为自己布好人生的局并让她自己活到最后,她明白,只有活着,改变才有意义。
    
  有时候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本来你觉得我们读书写字,都是很安静的个人的生活,却依然要被他人指指戳戳。其实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太多人,他们甚至不知道作为一个人,你是谁,但却觉得有权利要求你按照你的身份去生活在你的鱼缸里。而那些不肯生活在鱼缸里,不尽职尽责的扮演自己给指定的身份的人是注定要成为异类的。你苦闷的呆在你的鱼缸里的时候,没有人会在乎的你的苦闷,但是一旦你想跳出来,就有人提醒你走得太远了,你越界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人人都孤独的活着,人人都像刺猬,但很少人能保持优雅。
  我得好好活着,唯有且行且珍惜,才能使优雅的内心世界透进更多的光亮,因此,让我们愈孤独愈优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