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论学

 聽雨軒sjh 2012-05-11

孟子论学

孟子志于学,所愿学孔子,学不厌,成为“亚圣”。大凡学有大成的先哲,都有深刻的论学之言。孟子也不例外。

   《孟子》一书论“学”处摘录如下:

   1,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本。工师得大本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梁惠王下》)[“倘若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价值万金也一定要派玉匠去雕琢它,而对于治理国家却说‘姑且舍弃你所学的而听从我’,这与你去指教玉匠雕琢玉石有什么两样呢?”]

   2,(公孙丑曰)“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如此说来,老师可以称得上圣了吧?]

   (孟子)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呀!这是什么话?过去子贡问孔子说:‘教师称得上圣了吧!’孔子说:‘圣,我还不敢当,我只是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不感到疲倦罢了。’子贡说:‘学习不感到满足,是智;教诲不感到疲倦,是仁。有仁有智,夫子已经称得上圣了。’圣这样的称号,连孔子都不敢自居,你这是什么话!”]

    ······

   (孟子)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公孙丑上》)

   3,(孟子)曰:“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的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公孙丑下》)[“天下普遍尊重的东西有三件:爵位是一件,年龄是一件,德行是一件。朝廷上最尊重爵位,乡里中最尊重年龄,匡辅世道、统率民众最尊重德行,怎么能拥有了爵位就轻慢另外二件呢?因此,准备大有作为的君主,必定有能传唤而不传唤的臣仆,要想商量事情就亲自去拜访。他尊重德行、乐行正道,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足以与他有所作为。因此,成汤对于伊尹是向他学习了之后才以他为臣,所以不费辛劳就能称王天下;齐桓公对于管仲是向他学习了之后才以他为臣,所以不费辛劳就能称霸诸侯。现今天下各国的领土相差无几、德行不相上下,没有哪个能超出他人,这没有别的缘故,就因为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不喜欢以自己应该受教的人为臣。成汤对于伊尹、齐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传唤,管仲尚且不能传唤,何况不愿管仲的人呢?”]

   4,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滕文公上》)

   5,(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文公上》)

   6,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良见徐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

(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于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滕文公上》)

   7,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8,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能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人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滕文公下》)[“现在有这么个人,在家孝顺,出外友爱,恪守先王的准则,以此扶持后进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儿得到吃的,你为什么看重工匠而轻视实行仁义的人呢?”]

   9,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餔啜也。”(《离娄上》)[“你这次跟随王子敖前来,只是吃吃喝喝。我没想到你学了古时候的道理却用来吃吃喝喝。”]

   10,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广博地学习而详尽地加以阐述,是要以此回归到简约地阐述。”]

   11,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反。”(《离娄下》)

   12,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

   13,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则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4,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

   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孟子的时代,所学的目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与今大不相同,但其论学的态度、方法于今仍大有可汲取之处。如学以导行、专心致志、由博反约、必以规矩等。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论学,不能仅仅在“学”字处去理解,还必须在相关处去深究。如: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所以,解说《诗》的人,不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因为词句而误解诗意,要用自己的心去推求诗意,这才对了。”])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这是善与古人结交。”])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完全相信《书》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篇,不过取两三片竹简罢了。仁者无敌于天下,凭籍极端的仁来讨伐极端的不仁,怎么会血流得把武器都漂起来呢?”])

   孟子所学所得,与孔子一样,不为世俗当权者所接受,因而退而修书,致力于教与学。所以,孟子论学的深刻之处,还不能仅从“学”的本义上去理解,还需领会其“弦外之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