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玉皮的颜色
中国玉除了五种正色和由此分解出来的十二种基本颜色外,我们还会看到在各种颜色玉的表层还有局部红色、黄色、白色、褐色、黑色等玉皮。 前面讲到玉是从山中石头中开采出来的,在玉和石头的连接处玉工们有意的把一些好看的似玉的石头留在玉的表面,这样在玉的雕琢上作为巧色,增加玉器的美观,这些留下来的部分我们称它为玉皮。但读者们一定要知道玉有玉皮,玉石有玉石皮,我们不应该看到某器物有玉皮就认为这是好的玉,我们要看清此器物的质地,我们要懂得区别此器物是玉还是玉石。 大家知道好石就是玉,如果一块白玉的表面有似玉的红石,这叫做白玉红皮。如果一块白玉的表层的红石已质变成玉了,那么玉工们就把它们一起开采下来,这就是白红双色玉了。以此类推,玉有各种颜色的双色玉、多色玉,玉的颜色越多越难得。唐天宝(741-755)年间安思顺进贡五色玉带是见于著录中颜色最多的玉。 用玉皮的颜色作为玉器的巧色来点缀玉器,增加玉器的观赏性、艺术性,早在秦汉已有但数量不多,直到宋朝才独创留皮之作,留皮玉器恰到好处已相当美观。但到清乾隆年间才专尚玉皮,留皮之作已达登峰造极,用玉皮巧色仿出土古玉的土斑和色沁,用玉皮巧色仿有宝浆的传世古,清乾隆年间仿古水平空前绝后,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玉市场上清代留皮玉器已越来越少了。 和田玉的皮子是怎样形成的?
皮色只有和田玉籽料才会有,和田籽玉也是玉中质地很好的玉石,棱角磨圆, 杂质挤掉, 结构致密.形成了类似鹅卵石状的优质和田玉。 这种因特殊的生成条件所决定的籽玉兼纯白和油性的优点, 在世界上除了俄罗斯籽料以外,其它国家尚未发现带皮色的玉石, 也是我国其它地方的玉种和矿物所不可比的,玉龙喀什河上游山脉中的和田玉,经过爆裂以后形成了初步的,大小不一样的和田玉山料原石,原来的山料滚落到玉龙喀什河流里经过亿万年的水流冲击而形成的皮色,受矿物侵染就形成了天然美丽的皮色。“和田玉籽料”是山上的原生矿随着雨雪水和山洪的冲刷, 滚动在玉龙喀什河(汉名白玉河)、喀拉喀石拉河, 经过数十年数百年至上千年的自然滚动和筛选,就这样形成了和田玉籽料,和田玉籽料的皮子。 和田玉的皮子会消失吗? 真皮是不会自己消失的 因为和田玉的皮子形成原因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二价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二铁所致 所以 如果是真皮 你想怎么会自己消失呢 , 真皮子和田玉都是会越戴越好的 因为人体的油脂会滋润玉 而和田玉硬度非常高 普通的佩戴是不可能对和田玉器造成磨损的 。 和田玉玩的是“皮”还是“润” 走温润的路,让别人“皮”去吧——作者:孔伟 一位熟识的长期以来以翡翠玩赏、投资为主的藏家,去年初却告诉我,他突然萌生了“转业”和田玉的念头。 理由很简单:翡翠低档的大路货意思不大,高档的却又玩不起;更重要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内敛”才是国人性格的精髓所在,翡翠的“张扬”与自己逐渐沉稳的性格已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和田玉则是“内敛”的典型:不强调透、亮,只求“温润而泽”;不注重色彩的绚烂,更尊重单纯的白…… 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无疑在和田玉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而翡翠进入中国不过几百年历史,似乎与传统的文化内涵扯不上关系。 说干就干,这位先生逐渐出掉一些翡翠藏品,然后睁大眼睛搜寻自己称心的和田玉石玉件。 几个月下来,问及淘和田玉的收获,以为他会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哪知却见到一副苦瓜模样——原本以为和田玉简单,不用考虑什么场口、老坑新坑,什么种、水、雾,没有赌石以及B货C货的风险,再加上玉石知识大体相通,自己应该能够很快掌握。 实际操作之下才发现,B货、C货虽然没有了,但假皮却泛滥成灾;虽说玉色与价格之差不如翡翠,但白玉乃至羊脂白玉与青玉之间的差价仍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 虽然没有场口一说,但也偶见且末料、若羌料、于田料之别,且有籽料、山料、山流水和戈壁料之分,更麻烦的是,俄罗斯软玉、青海软玉、韩国软玉铺天盖地,并且所有的鉴定机构均可根据新国标出具“和田玉”鉴定结论,新入行者哪里分得清“冯京马凉”? 而除了真正产自和田的和田玉以外,其他几种软玉同样与玉文化沾不上边。于是,刚冲出翡翠“围城”,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与思索之中。 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说他找到玩藏和田玉的切入点了。于是,约上几个玉友,在冬日的一个星期六聚在一家茶馆里,听他讲他的“顿悟”: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最初追求的也是籽料,因为籽料才能验明和田玉的“正身”,一旦没有皮,“神仙认不得”。但一圈折腾下来才发现,好的籽料不仅稀少,而且价格也出奇的高,好料好皮好工的“三好学生”更是难觅其踪。 而无皮的、几乎同等档次的山料雕件却并不难寻,价格也完全可以接受,只不过确实需要与青海料、俄料甚至韩料加以区别而已,而只要多看多上手,真正的和田料和其他地方产的“广义和田玉”还是有区别的。 接触时间长了才发现,现在很多的籽料的内在质地要么很“脏”,要么很干,绺裂、僵棉也多,几乎不能切,一动刀大都露馅。 我前段时间就开过一块7公斤多的籽料,本以为可以出几只镯子几块牌子,谁曾想最后竟然只出了几颗扣子(平安扣)!这样的料子即使披上一张籽料的皮,你说价值又有多大呢? 在迷茫的时候,回过头来复习了一下“温润而泽”,这四个字对我的启发很大。僵、棉、水线等的存在,势必会破坏和田玉的品质,影响“温润”;而发干的玉质则离“泽”相去甚远。 我们淘寻心仪的玉石玉器不外两方面:一是美,二是稀。稀就是罕见,既然罕见,咱干脆不见,直接“选美”。而因为有了前面的认识,我所说的美主要集中在和田山料上。 我的挑选原则是:白度、细度、净度和雕工都说得过去,另外就是润度一定要好。 一些商家会打蜡上油,所以我随身带着蘸了洗手液的纸巾,擦一擦,用干纸巾揩干后再仔细观察。真正的油性是从内里“冒”出来的,远非涂抹上去的东西可比。 油润,是内敛的精髓;干净,是纯洁的体现;白度,是档次的标志;皮色,是籽料的标签。你们说,我们究竟是要追求内涵呢,还是要追求标签? 天色将暮,临近“茶会”结束时,大家依然在争论。这位仁兄做了最后的“总结性发言”,话不多,却引人思考:我的观点是:走温润的路,让别人“皮”去吧!临出门时,发现大家似乎都若有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