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活孩子的好奇心

 我是你的朋友呵 2012-05-12
激活孩子的好奇心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唐金龙[238062]
 
  孩子天性活泼,对外界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设法保护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也是需要智慧的。一味从正面说教,效果往往不佳,而要根据孩子的认知心理特征,耍点小技巧,其收效往往会好的多。
  激活孩子的好奇心,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这里不妨借用一种“禁果效应”。“禁果效应”的心理学依据是,那些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往往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心理诉求。我们平常所说的“吊胃口”其实就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完整传达存有强烈的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缺失在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反而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
  那么,利用这种效应,是可以很好地激活孩子的好奇心的。
  相传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幼时都非常顽皮,贪图玩乐,不思学习。作为父亲的苏洵经常教育他们,然而这种正面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当然了,苏洵也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其入门。看看他具体是怎么做的。
  每当孩子们打闹时,苏洵就故意躲在旮旯里读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立即把所读之书藏起来。两个小家伙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读一番。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当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驾齐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为“唐宋八大家”时,因素固然很多,但与父亲苏洵早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是有关联的。
  孩子的好奇心被激活以后,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事情了,而是主动的快乐的。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是严的,说教的也是够多的。如果让孩子反感甚至逆反了,那么一切收效都荡然无存了。
  孩子有孩子的重点,他们的心智成长是有过程的,并不完全吻合于我们成人的思维特征。于是,对孩子教育作为家长切不可以自己的所谓认识来要求孩子,还自以为是科学合理的。研究孩子认知心理,才能有效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再来看一位名人例子。
  王羲之一生共育有七个儿子。作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总想自己的孩子也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而前六子尽管他竭尽全力、精心培养,但书法水平都不理想。于是他总结教训,改变教法。
  对七子王献之,父亲来了个“欲擒故纵”。每每写字,王羲之故意不让献之进书房。小家伙好奇的不行,就在书房楼上的地板上挖了个洞,偷偷往下看,见父亲笔走龙蛇、出神入化,顿生羡慕。久而久之,小家伙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王羲之见时机已到,便开始教他。而在教授时也不再像对前六子那样竭尽全力,而采用启发点拨的方式,很多道理让献之自己去观察,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思考。结果小儿子王献之书艺与日俱进,与父亲并称“二王”而齐名天下。
  应该讲,王羲之的前几个儿子都是有遗传天赋的,也有着家庭良好的书法环境,可能就是王羲之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老子凭着高超的技艺教他们,就一定能让他们成才的,殊不知,不懂孩子的心理,没有正确的引导,光靠外在的压力与指示,是不行的。
  只有激活孩子的好奇心,变外在的压迫为内在的驱动,让孩子自己找到愿意做的乐趣,从而主动去做,自然境界就是不一样的。
  王羲之的自省,也给我们家长上了生动的一课。不要凭自己的认识教育孩子,而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因势利导。
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