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式学习,让学生自由体验创新 20120307

 10同心圆10 2012-05-12

2012年03月07日 星期三    本报记者 马亚宁  
华师大二附中“6个100”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发现式学习,让学生自由体验创新
 
  “过度强调接受式学习,忽视发现式学习;高频率、高难度的考试挤占了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日前举行的上海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上,华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尝试探讨“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时,直指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两个弊端,让学生心中的创新种子尚未发芽,就直接变成永不发芽的“豆饼”了。
  从“接受”到“发现”

  所谓接受式学习就是,老师一根粉笔一本书,同学们边听边记。其好处是经济快速,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时,学生们可高效便捷地习得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是一种特别适合于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

  发现式学习则是,学生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体验并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仅是记忆前人智慧的结果,更在被还原的知识产生过程中,经历科学家们当年发现定律或总结知识原理时的整个思维过程,体味和科学家们一样的创新历程。

  “重复”扼杀“创新” 

  “发现式学习的思维规律,与科学家们挑战科学巅峰时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基本如出一辙,只是所涉及的知识层次有深浅之分。”何晓文校长指出,目前多数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老师们很少引导孩子们发现式学习,在日复一日的你教我学中,孩子们知识增长了,与生俱来的创新生命却一天天枯萎。与此同时,创新思维的塑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孩子们花费大量的空间和时间。而高频率的考试和大量低水平的习题重复训练,让孩子们很难有充足时间和自由空间来浇灌头脑中的创新种子。

  有“选择” 有“空间”

  为此,华师大二附中近年来一直坚持“6个100”,即学生必须100%参加小课题研究;100%学生要参与社团活动;100%学生学会游泳;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必须做100个以上的实验;必须完成100学时志愿者服务;开设百余门校本课程供所有在校学生选择。这“6个100”均与考试课程无关,其中社团活动、小课题研究等都和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一样,提倡研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发现式学习,为孩子们的创新本能寻求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创新,不影响升学

  高中学习,日日紧张,花时间参与“6个100”,是否耽误升学成绩?何晓文坦言,这类担忧主要来自于学生家长,也成为创新尝试的最大阻力。实际上,学生们加入“6个100”之后,学业成绩不仅不受影响,班级考取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的比例提高至17%,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进入复旦、交大以及香港高校深造,更有15%的学生直升入世界一流学府。“面对一组组喜人的数据,学生家长们也慢慢认同了这类激发创新的教育探索。”

  不过,彻底求解“钱学森之问”,绝不是依靠基础教育学校甚或国家教育部门就能完全解题的。何晓文指出,“想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就必须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不断改革,还必须有不断改善的社会大环境来支撑,如建立诚实有信的社会环境,多元宽容的社会评价体系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