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心得十讲(七)(1)---焦树德

 天宇娇子 2012-05-12

 小小网易博客 

方剂心得十讲(七)(1)---焦树德
发表者:赵东奇  
第7讲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
汗、吐、下,是古人常用的治病方法。邪在表者宜用汗法,邪在上焦者,宜用吐法,邪在中、下二焦者,宜用下法。但汗、下二法世人常用之,惟吐法,今人已很少使用。《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并有「在上者涌之」的记载,金元时代张子和又有「以吐发汗」的方法。本章介绍两张有涌吐作用的药方,以存其法。涩固之剂是用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品,或合扶正药以救脱泄的方法。北齐徐之才曰:「涩可固脱。」例如:久嗽气泄于上者,宜固其肺,同时更宜固其肾,兼固其气;汗泄不止者,宜固其皮毛。总之,脱泄在上、在表者,除用酸收固涩之品外,还宜固气。脱泄在下、在里者,除用酸涩、质重、收固、升提之品外,还宜固精。凡因寒而脱泄者,当兼用温补之品,有火而滑利脱泄者,当佐以凉药清火,要随证而变通之。用固涩剂常在「急则治其标」时使用,并且要在无大实邪之后用之,故宜先治其本,方为万全。人腹内如有寄生虫,则可为痛为呕,为嗽为嗜,种种烦苦,须仗医药治疗。但自古杀虫之剂,常常药性猛烈,每多险峻。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杀虫疗疾之目的,须同时兼用养胃益血、理中健脾之药,才较为妥善,不可过用攻伐,克伤气血,反致虫疾难愈。
 瓜蒂散(《伤寒论》)
瓜蒂(炒黄)、赤小豆各等分,分别捣筛为散,以后合在一起混匀,每用一钱匕(约3克左右),以香豆豉0.1升,热汤0.7升,煮成稀糜状,取其汁,用此汁调瓜蒂散,温顿服之。如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如服药后吐不止者,用葱白煎汤解之。如服散后,迟迟不吐者,令含砂糖1块,即吐。
 本方主治痰浊宿食,填塞胸脘,气上冲逆,咽喉不利,呼吸不畅。舌苔厚腻,寸脉浮滑有力。或卒中痰迷,涎潮壅盛,人事昏沉,欲吐不出,手足厥冷,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
本方取瓜蒂之苦越、赤小豆之酸涌,吐出上焦停壅之实邪,则肝木之气舒畅条达,如天地气交,万物化生。凡失血而正气虚弱者,或老人、产妇、体虚脉弱者,皆不可服此散催吐。如体尚壮,但胃气弱者,又须用吐法,则可改用参芦散(人参芦为末,水服3~5克)。张子和只用一味瓜蒂为细末,每服l~2钱,齑汁调服,名独圣散,主治同瓜蒂散。
《温病条辨》瓜蒂散则在仲景瓜蒂散中加了山栀子(量比瓜蒂、赤豆多1倍),用水2杯,煮取1杯,先服半杯,得吐则止后服;不吐再服。主治太阴温病,痰涎壅盛,胸闷痞胀,心烦欲吐之证。
三圣散(《儒门事亲》)
防风6克、瓜蒂6克、藜芦3克,上药各为粗末,每次约用15克,以齑汁3茶盏,先用2盏煎三五沸,取出齑汁,次入1盏煎三沸,再将第1次取出的2盏加入,合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徐徐服之,以吐为度,不必尽剂。口不开者,亦可从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开。
 方中瓜蒂为有力的涌吐药,其味苦性寒,能吐风热痰涎和宿食、湿浊;防风辛温,其性升散上行;藜芦辛苦性寒,能吐风痰。三药相合,具有很强的涌吐作用,故古人称之为「三圣」。功能涌吐风痰涎食毒物,是吐法中的峻剂。主用于风痰壅盛的中风闭证、癫痫,误食毒物时间不久,暴食宿食壅塞于胸脘间,痞胀不下,恶逆欲呕,形体壮实,舌苔黄厚腻,脉滑有力者。注意身体虚弱之人及孕妇等不可用。盐汤探吐法(《千金要方》今有改进)食盐少许,放于热锅中炒令变色(红色),乃加入清水,煮至将沸未沸之际,搅均匀。试尝其滋味不太咸,候温则可饮用,每次饮半碗,渐渐增量,饮二三次可自然发吐,以去病为度。如不吐,则用鹅翎(或公鸡翎)深刺咽部,使之发吐(或用筷子卷些软布,刺激咽部,使发吐)亦可。吐一次病未除可再吐,一般以吐3次乃停。使用吐法,一般可先用盐汤探吐法,如不能奏效,再选用吐剂。有时也可随证处以汤药方,煮汤稍多些,饮后,再用上述的刺激咽部法探吐。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吐法已较少用,例如误服毒物或服毒自杀,发现毒物服下时间尚不久,神志仍正常者,常常去医院采用洗胃法治疗。但吐法作为治病八法中之一法,仍有它一定意义,确能体现「因其高而越之」的精神,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尤其对一些痼疾、怪病,中医认为「怪病皆生于痰」,吐法多能涌吐痰涎,故往往取效。今仍有其法,全凭医者灵活掌握。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
 赤石脂30~60克、禹余粮30~60克,上药打碎,用水6杯,煮取2杯,去渣,分3次温服。
本方皆为石类质重之品,重可以固下焦,又皆具有甘涩之性,涩可去脱,重可固下,是甘温固涩下焦之剂,故有很好的涩肠止泻作用。凡久利不止,肠道滑脱,下焦虚弱,服用温中健脾药泻利仍不止者,可用本方涩固之。如服此汤后泻利仍不止者,乃下焦清浊之气不分,可适当选用利小便之药以分其气。如病人滑脱泻利已久,身弱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朮、炙黄芪之类以补气;如手足厥冷者,也可追加制附子、干姜、紫肉桂之类以回阳;泻久而脱肛者,可加人参芦(少许)、伏龙肝、防风之类以升提固脱。
本方去禹余粮,加炮姜30克、胡椒15克,共为细末,酷糊为丸,名万金丸(《杂病源流犀烛》),每次服五七丸,空腹服。能温中涩肠,主治大肠滑泄不止,小便时并带有些精状物者。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体弱危重病人便血不止者,其人因腹部大手术后,高热不退,并且合并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而吐血、便血,大便紫黑频频不计其数,已近1周,其人瘦弱,说话无声音,脉数,即用赤石脂15克、禹余粮20克、诃子肉10克、芡实10克、藿香10克、土炒白朮10克、伏龙肝60克煎汤加入应证汤药中(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服1剂便血即停止,以后仍辨证论治整体治疗而得治愈。
桃花汤(《伤寒论》)
 赤石脂40~60克(一半入煎剂,一半为细末)、干姜6克、粳米1小茶杯,用水7盏,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次温服。如服l次,泄利即止,可停后服。因本汤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红色稀粥状,故名桃花汤。
 本方主用于伤寒少阴病,下利不止,大便带脓血,小便不利者。对杂病下焦虚寒证,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涩固止泄。我在临床上对肾虚久泄,以及脾肾两虚,久泄难止,服用一般温肾药或温中健脾药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克(先煎)、干姜5~9克,取得良好效果。经验方如下:补骨脂12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党参9~12克,炒白朮6~9克,茯苓15~3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广木香9克,川连6克,诃子9~12克,制附片6克,干姜6~9克,赤石脂20~30克(先煎)。我用这张处方随证加减,治疗西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难愈,出现肾脾两虚证者,常取得满意效果。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克、土炒白芍18克、元胡6~9克。腰痛腿软、下肢乏力、尺脉弱、肾虚证明显者,可加炒川断12~15克、炒杜仲12克、淫羊藿10克。大便带脓血者,可加槐花炭10克、棕炭20~30克,改干姜为炮姜炭6克。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10克、台乌药9~12克。对于妇女漏证(子宫慢性出血),赤白带下,日久难愈者,我也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桃花汤,其效颇佳。在《伤寒论》中,本汤和白头翁汤均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脓血。但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本方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全方具有温脾肾、固下焦、养胃涩肠之功效。 《备急千金要方》有大桃花汤,治疗久痢不愈,脾肾又虚,气血不足,腹中隐痛,喜暖喜按,大便带脓血,其色黯而不泽,面色苍白,舌质包淡,苔薄白或白,脉象沉细者,有良好效果。其方列后,以供临床选用。赤石脂20~30克(打碎),干姜6克,当归9克,锻龙骨15克,锻牡蛎15克,制附子6克,白朮12克,甘草3克,白芍5克,党参9克(或人参3~5克)。上10味药先用水6杯,煮白朮取5杯,再入各药,煎取2杯,分为3次服。便脓者加厚朴9克,呕者加橘皮9克。(方中用量已斟酌改为目前用量。)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锻牡蛎30克、生黄芪30克、麻黄根30克,以上3药共为粗末,每次用10克,用水一杯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杯,去渣,热服。一日可服2次,不拘时候。
 现在多改为汤剂煎服,其参考用量如下:生黄芪12克,锻牡蛎15克,麻黄根12克,浮小麦30~40克,水煎服。本方为固表止汗之剂,为临床常用方。主治身体虚弱,卫外之气不足,表虚不固,体常出汗。汗为心之液,心阳不足,不能敛阴,阴不内守,心液外泄,亦致汗出。故症见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烦倦短气,脉象虚或细弱。
 方中以锻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兼除虚烦而安神为主药;以黄芪益卫气而固表为辅药;以麻黄根收汗涩固为佐,合黄芪共走肌表而固卫;小麦为心之谷,养心气而敛心阴,故能止汗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敛阴潜阳,养心安神,敛涩止汗之功。本方虽以治自汗(阳虚者居多)为主,但对盗汗(阴虚者居多)也有功效。因为小麦可益心阴,牡蛎可敛阴安心神而止盗汗。我在临床上遇有盗汗者,常在此方中加生地15克、山芋肉9克、五味子6克、麦冬6克,可明显提高其疗效。由此可见,中药方剂,绝大多数需要随证加减,才能中的。只有极少数患者的证候与原方主治极为相合,才使用原方。
 大家知道玉屏风散(黄芪、白朮、防风)也是治疗自汗的常用方,但玉屏风散适用于气虚自汗,本方则自汗、盗汗都能用,且具有敛涩收固作用,玉屏风散则无涩固作用。我用本方治自汗时,也有时加用五味子6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龙骨20克(先煎)、党参10~12克,临床疗效可较前提高。
 柏子仁丸(《成方切用》)
 柏子仁90克、党参(或人参)30克、白朮30克、半夏30克、五味子30克、锻牡蛎30克、麻黄根30克、麦麸15克,上药共为细末,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一日2~3次,米汤送下。
本方主治阴虚盗汗,症见阴虚烦躁、夜难入睡,睡时则盗汗出,舌质微红,脉细而数。汗为心之液,心血虚则睡中汗出,故用柏子仁甘辛而平,养心安神,为主药;用牡蛎、麦麸之咸凉,敛阴静躁,收脱止汗,为辅药;用五味子酸敛收涩,半夏和胃燥湿,为佐药;以麻黄根专走肌表,可引参、术入表而固卫气,为使药。令人常作为汤剂使用。
 我用此方治盗汗时,亦作为汤剂使用,处方如下:柏子仁10克,党参6克,白朮6克,半夏6克,五味子6克,锻牡蛎12克,麻黄根9克,浮小麦15~30克(代麦麸)水煎服。并且常随证加入生地黄10~15克、川连3克、玄参9~12克。对下午有低热者,还要再加秦艽9~15克、地骨皮9~12克。请作参考。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6克,黄芪12克)也是常用的治疗阴虚盗汗的著名方剂。两方比较:柏子仁丸方偏用于阴虚兼有气虚之证;当归六黄汤则偏用于阳虚火旺之证。柏子仁丸方妙在酸收敛汗,且有麻黄根引参、术入表补固卫气之巧;当归六黄汤则妙在苦寒胜热,苦能坚之,且有在大苦大寒之中,倍用黄芪固表止汗,使诸药相得益彰,而收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二方各有妙处,医者宜深思之。张景岳在当归六黄汤中,去熟地,减黄芪为同量,加麻黄根、浮小麦亦同量,名生地黄煎,主治阴虚火旺引起的盗汗,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之功,也有巧思之处,请互作参考。
秘元煎(《景岳全书》)
金樱子(去核)6克、五味子14粒、炒枣仁6克、芡实6克、炒山药6克、远志肉2.5克、炒白朮5克、茯苓5克、人参3~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本方能收涩固精,益肾健脾,交通心肾。主要用于治疗无火滑精,或梦遗日久,下焦已无火邪而频频滑精,或思虑劳倦,心神不得下摄肾精而滑精、遗精,可兼见腰膝酸软、心神不安、倦怠乏力、脉象沉细等症。如尚有火者,可加苦参3~6克;如见气大虚者,可加黄芪6~9克。张景后制订此方是认为「精之所藏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用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肉收敛心神,交通心肾,并重用金樱子补肾涩精以固滑泄;又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加山药、芡实,不但健脾,兼能收涩下焦精气。心、肾、脾三脏同治,故疗效显著。
本方与《医学心悟》》秘精丸(白朮、山药、茯苓、茯神、莲肉各60克,芡实120克,莲须、牡蛎各45克,黄柏15克,车前子90克,共为细末,以金樱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温开水送下)比较:本方主治心脾俱虚,心肾不交,气不摄精而致的滑精,下焦尚有湿热之邪者禁用;秘精丸则主治心失主宰,精关不固,下焦湿热而遗精、白浊,或妇女湿热带下,方中养心涩固与清利湿热同用,故滑精下焦有湿热者,用之最宜,无下焦湿热者不宜用。我常用此方加生地15克、炒黄柏12克、生龙牡各20克(先煎)、锁阳10克、莲须3~5克、玄参12~15克,水煎服,用于梦遗泄精。兼有思想不遂,气郁忧思者,可加香附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适用于脾肾两虚,心相二火妄动而遗精频频之证。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盐水炒)、远志、石菖蒲(盐炒)、锻龙骨、人参、茯苓、当归、醋炙龟板各3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临睡前,人参汤送下。
 现在临床上多改为汤剂煎服。我常用的用量如下,请作参考:桑螵蛸9~12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锻龙骨15克,党参10克(或白人参3~5克),茯苓10克,当归6克,炙龟板12~20克(先煎),水煎服。
 本方有补心、益肾、固精止遗的功能。主用于小便频数而短,遗尿,滑精,健忘,精神不易集中之证。
 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膀胱与肾相表里,小肠司泌别清浊,小肠虚则尿频数,小肠热则尿短。膀胱气化失职则尿不能约束。故以桑螵蛸、龙骨固心肾之虚而补助小肠、膀胱气化,并能补肾涩精,用为主药。以人参补心气,菖蒲开心窍,茯苓通心气于肾,远志交肾气于心并能清心,共为辅药;以当归、龟板滋心肾以除热为佐药。心清通而不虚,则小肠泌别正常,肾气得固膀胱气充,小便自不频数。我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老年人肾虚脬气不固而小便次数多,尿不能摄固,上厕慢则稍遗尿于裤中,夜尿频多等症。
我曾治一男性患者,年55岁,主诉20多天来小便失禁,尿频数,色清白,无疼痛,时有尿床尿裤,两腿发软,口渴能饮,左侧上下臼齿疼痛,其牙龈亦肿痛但不甚红,牙有些动摇。舌苔薄白,右手脉象弦细数,左手虚数,两尺脉无力。诊为肾虚火浮,膀胱失约之证。治以补肾固摄,引火归源法。我采用本方的主药,减去菖蒲、远志、龟板、当归、茯苓、党参,而与都气丸合用,加覆盆子、金樱子、益智仁等,加强补肾固涩、收摄膀胱,另加紫肉桂引火归源,少佐知母、黄柏坚滋肾水,以防肾热,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处方如下:桑螵蛸9克,锻龙骨12克(先煎),生、熟地各9克,山萸肉9克,益智仁9克,覆盆子9克,金樱子6克,乌药6克,五味子3克,泽泻6克,盐炒黄柏、知母各5克,紫肉桂3克,3剂,水煎服。服本方2剂即见特效,小便能自主控制,牙亦肿消痛止,并能吃硬物,牙亦不感动摇,腿的气力亦增加,脉已不数。二诊时又加巴戟天9克,又进5剂,诸症痊愈。嘱再服3剂,以除病根。两个半月以后及一年半时曾两次追访,一直正常工作,身体健康。
桑螵蛸散与缩泉丸(乌药、益智仁、山药)比较:前者主治心肾两虚,小肠泌别和膀胱气化均失职所致的遗尿,并能治遗精、滑精;缩泉丸主治脬气虚寒,小便遗溺,以温固脬气为主,兼有收涩之力,无止遗精、滑精之力。本方与秘元煎比较:本方治心肾不足而遗尿,秘元煎则主治心、肾、脾俱虚而遗精。前者重用金樱子,后者重用桑螵蛸。我也曾用本方主药合缩泉丸、桂附地黄丸方随证加减水煎服,治愈男性成人(22岁)20年的夜间尿床病。本例用的处方如下:熟地25克,桑螵蛸12克,锻龙骨15克,制附片6克,紫肉桂5克,淫羊藿12克,益智仁9克,乌药12克,覆盆子12克,川断12克,锁阳12克,桑寄生30克,鸡内金12克。治小儿(8~12岁)遗尿、夜间尿床的经验方:桑螵蛸6~10克,益智仁6克,乌药6~10克,覆盆子6~10克,炒鸡内金6~12克,锻龙骨10~15克(先煎),炒白芍6~9克,山萸肉3~5克,泽泻6~9克,水煎服。以上验方请试用之。
乌梅丸(张仲景)
乌梅300枚、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制附子180克、当归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用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如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10~20丸,渐加至30~40丸左右(约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于治蛔厥、久痢,后人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多用于治疗因蛔虫而引致的病证。前人认为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因寒而动。后人逐渐补充认为,蛔虫见酸则软(静),见苦则下,见辛则伏,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论所组之方剂,治蛔虫确有良效,可作临床组方时参考。
 本方所用之药,即酸苦辛温热并用,故疗效显著。方中用乌梅酸以胜蛔为主药;以川椒、细辛之辛以伏蛔为辅药;以干姜、附子、桂枝之温热以胜寒,温中而安蛔,以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共为佐药;以人参、当归之甘,补虚缓中而为使药。共奏安蛔复厥、补虚温中之效。
 本方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
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或沉细。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
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腹胀且不能放屁。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也常取良效。
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近人多把此方,参考其组织比例,改为汤剂水煎服。我在临床上使用的组方用量如下,仅供参考:乌梅5~9克,细辛3~5克,桂枝9克,人参3~6克,制附片6~9克,黄柏9克,黄连9~12克,干姜10克,川椒6克,当归6克,醋10~20毫升(兑入)。我常用此方加使君子10克、槟榔10~12克等杀虫之品,用于治疗蛔虫病。对于小儿虫积,则常加胡黄连、炒鸡内金、焦四仙、使君肉、榧子肉、枳实、白朮等随证应用,颇有功效。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愈我院急诊观察室的一位胆道蛔虫患者,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患者刘某某,女,31岁,病历号20469。上腹剧痛已经一天半,曾昏厥6次,住进我院急诊观察室。来院前曾经两家医院急诊,均诊断为胆道蛔虫症。虽多次注射度冷丁、654-2等止痛针,均未能止痛。来我院后,经B超等多种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经用抗菌素和反复注射度冷丁、强痛定、阿托品、安定、非那根以及针灸治疗,仍不能止痛。第3天邀余会诊。症状同上述,因剧痛病人不能安卧、先令其饮米醋半茶杯,病人渐安,观其舌苔白,诊其脉象弦。四诊合参辨证为肝经气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寒虫动,随胃气上逆发为胃脘痛之证。治以调肝和胃,温中安蛔,佐以驱虫之法。处方:乌梅6克,川椒5克,细辛3克,川黄连9克,干姜6克,高良姜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白芍18克,炒川楝子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使君子12克,鹤虱10克,生大黄6克,焦槟榔10克,元明粉10克(分冲)。眼药1剂即痛止,2剂后排出蛔虫1条。经B超复查,胆总管蛔虫已无,痊愈出院。
 使君子丸(《成方切用》)
 使君子肉60克、天南星(姜制)30克、槟榔30克,上药与其所嗜食之物合炒(如:嗜食生米者,用麦芽500克合炒;嗜食茶叶,用茶叶250克同炒;嗜食泥土,用黄土500克同炒。)。炒后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晨空腹用砂糖水送服30~50丸,小儿酌减。
 本方主治因由积而腹胀腹痛,或腹大青筋,或能食而消瘦、发黄,面现白斑,大便有长虫,或喜食茶、米、泥土等物。本药能杀虫驱蛔,化痰消积。方中以使君子杀蛔虫、消虫积为主药;槟榔杀绦虫,南星化痰湿之积并止心腹痛,共为辅佐。《症因脉治》中也有使君子丸,其方中无南星,另有芜荑、鹤虱、百部、苦楝根皮。研末,水泛为小丸,每服3克。主治同上述。但这个方子主治范围更广,如对小儿虫积、五疳(主要是虫疳)等,均可应用本方,杀虫之力也比前方为优。我常将此方改为汤剂煎服,随证加减,用于治疗儿童蛔虫病。经验方如下:使君子肉6克,槟榔9克,炒鸡内金6克,焦三仙各6克,胡黄连5克,鹤虱5克,榧子(去壳)5克,乌梅3克,广木香3克,生大黄1.5克。适用于6~10岁儿童,腹中有寄生虫而消化不良,常常腹痛,面生白斑,偶有大便中带虫。成人可再稍加量,小儿可酌减。
 化虫丸(《医方集解》)
 鹤虱(去土)30克、胡粉(炒)30克、苦楝根皮(去浮皮泥土)30克、槟榔30克、芜荑15克、使君子15克、枯矾7.5克,共为细末,水煮米糊为丸,量人大小服用,1岁儿可服1.5克。
 本方能杀肠胃中诸虫,主治各种常见寄生虫病。中医学认为肠胃为水谷之海,若误食带有寄生虫卵之食物,或遇中气虚衰或经中焦湿热郁蒸而生虫病。发作时腹中疼痛,痛甚时可上逆呕吐,或吐出蛔虫,或大便带虫,肛门痛痒,消化不良,面黄肌瘦,面生白斑,或肠中蛔虫成团而梗阻肠道等等。方中鹤虱能杀诸虫,为驱虫常用药,苦楝根皮能杀蛔虫、蛲虫,槟榔能杀绦虫、姜片虫,枯矾、胡粉均具有杀虫之力,且能燥湿,使君子功擅杀蛔虫消积,芜荑杀虫消积。多种杀虫药集于一方使用,其杀虫效果大有增强。故本方杀虫之效比前几方均优。可用于治蛔虫、蛲虫、绦虫、姜片虫等症。但其中胡粉有毒性,故不宜大量服用及久服。我常用本丸治疗儿童食积、虫疳、消化不良,体热面黄,肢瘦腹大,肚腹胀满,发焦目暗,口臭齿枯等症。可用焦三仙,乌梅煎汤送丸药。3岁可用5克,5岁可用8克,10岁可服9克,每日1次,晨起空腹服。 12~15岁者,可每次服6克,一日2次。成人均可每日服2次,每次服6克。因胡粉有毒性,故服用1~2周后,我常改投肥儿丸(神曲、黄连、肉蔻、使君子、麦芽、槟榔、木香组成),长服以收功,效果满意。北京市中成药中也有化虫丸,方用木香、槟榔、使君子肉、雷丸、枯矾、芜荑、芦荟、大黄、黑牵牛子(炒),水泛为小丸,每服6克,小儿酌减,主治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而致面黄肌瘦,虫积腹痛、胃脘疼痛、呕吐嘈杂、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嗜食泥土生米等症,杀虫消积的功效大于前几方。由于丸中含有芦荟、大黄、黑丑等药,故可在杀虫的同时,发挥泻下作用,能很快把寄生虫体排出。本方杀虫、排虫之力大,故对体弱者要小心使用。孕妇忌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