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高水长的生命之旅?——评唐朝的诗

 千江万里 2012-05-12

天高水长的生命之旅

                           ——评唐朝的诗

                            苗雨时

 

最近,唐朝寄来了他新出版的诗集《天高水长》。打开诗集翻阅,便见一个河南汉子风尘仆仆地迎面而来,他行色匆匆地行走在中原大地上。面对天高水长的寥阔时空,他哼着黄河民歌,仰望长天渺渺,俯视厚土沉沉,随岁月流逝而吟,伴心绪飘落而叹,穿越一层层迷雾,跨过一道道沟坎,探索着,追寻着,反思着,叩问着,一步一步厘清了精神方向,实现了现代人生存因境的突围,以个体生命的本真和担当,拥抱了人生美好的“绿色”和“阳光”……

这就是诗人自我主体的抒情形象。他置身天地之间,把心灵向世界万象敞开,让世界万象聚集内心,使外宇宙与内宇宙对应、旋转,在主观与客观的碰撞中,激发出无尽的创作灵感。正是这灵感的火花,点燃了他诗歌的薪火,照亮了他漫长的生命行踪和逶迤的路边风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华夏最初的文明。“黄河谣”,吟唱的是我们民族的起源和不断演化的民族精神。它的音调,携带着历史的情韵,在“黄河纤夫”的绳索上,在“船上人家”的桨橹旁,悠悠传唱,萦绕在“黄河母亲”的心中,弥漫在“黄河少年”的头顶,从白天到夜晚,直唱到“黄河落日”,“渔火”点点。夕阳如“黄河之吻/生动了生活和梦想/执着和希望/染红两岸的苍凉”,成就一个永恒的意象。这意象宏阔、雄浑,昭示了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传统,史绩,情结,意志,生命的力和美……

从原始的自然理想进到社会的人文诉求,黄河唤醒了中原沃野上几乎所有的河流。水之流迹与印痕,书写了中华文明的播撒与弥散。它们灌溉了土地,土地长出了爱情和花果;它们溢出两岸,也给人们带来痛苦的灾难…….。然而,诗人以感恩的姿态,站立在淮河岸边,用深情的目光,擦拭高天流水,看鱼翔浅底,望鸟儿飞旋;他捡拾大地上的美丽,让美丽记载“善良和生动”;他承接天上的“雨水”和“雪花”,在柔软和恬静中,描绘大自然绚烂的图画;他“面朝大海”,期盼“春暖花开”,听万千流水,奏一支律吕纷繁的交响曲,烟波浩渺,向辽远的东方奔去……

历史的长河流到今天,传统从自然本性出发,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和淘洗之后,它所负载的民族精神进入了更高层次的生命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人的生存必须根植于泥土,这才是他安身立命之基。那土的印象,那黄土的印象,那“凝结的岁月”,拓展着人的生存的界域。“土墙”,斑驳着历史的沧桑;“土坝”,抵挡着时光的流水;“土门”,守护着家的温暖;而那蜿蜒的“梯田”,“沿着太阳种下的愿望”,“一步步走向高远”;而那谷场,晾晒着“收成和汗水”,展示了劳累后的“安祥”;至于“土话”,以温热拥你入怀,至于“土戏”,则上演了你人生的“酸辣苦甜”的活剧……。一切都是土、土、土,土得深沉,土得壮阔,土得饱满和充实,土地托举起人的生命,人因此成为离不开泥土的“大地之子”!……

然而,人的躁为不安的灵魂又开启了从生命原初到天空的旅程。诗人站立在大地之上,仰望星空。“夜色如期而至,心绪却早已萌动”。“喧闹早已离去/星和月/用原生态的语言/慰抚那些梦中的感叹”;“生命蜷起等待/大地进入安眠/而我却撇开睡梦/去追赶和抚慰夜色”;他与夜色为伍,与星月为伴,他聆听夜莺的歌唱,“触摸和安慰夜莺的灵魂”;他感受“蝙蝠”的闪电,刺痛夜的黑暗;他望大雁排空,以“人”字形,重整人间秩序;他唱“月光曲”,领略夜空“星星将心语点燃/温暖世代情怀”……叔本华说:“为何满月的景象显得如此慈祥、抚慰和崇高?因为月亮是体验对象,从不是意愿对象”。此种天人合一的体验,抛弃了一切的功利和困惑,人的生命与宇宙外于一种通达、和谐、完美的境界。这种深层的灵魂战栗和共鸣,便是神性的降临……

诗人从历史的源头走来,在大地上逡巡,放飞了灵魂,获得了天启。这一切都奠基了他的生命,使他面对现实的生存困境时有了底气和根抵。然而,当今人的生存状态是严峻的,充满诸多困扰:现代与传统的断裂,城市与乡村的反差,物质与精神的失衡,人与自然的悖离,从而造成了价值失范,人文沧落、人性异化…….。此种生存境遇,使他的生命陷入了孤独、寂寞和焦虑。他开始以人的良知和尊严,思谋困顿人生的“突围”之道。于是,他折返内心、重塑心灵。“那些心壁上的时光,忽明忽暗,片片飘起。目标和方向,在心空中,在骨子里,在思索中,悄无声息地延伸……”他“阅读”命运,他“总结”自我存在的真实,他“删除”不尽澎涨的欲望,他企求“时光老人”,赐他一方做梦的热土……。他倾慕历史上那些伟大而纯正的灵魂,他们像星斗一样,照彻了他心中的暗影:前有屈原,后有鲁迅……;他梦里回乡,“重返麦田”:“我已找到/被岁月覆盖的锄头和镰刀/用悔过和向往/擦亮凝结的风雨/除去蓄谋的杂草/在青苗前祈祷和守候”……;他俯身倾听大自然的召唤,向大自然取经:从“蜗牛”的歌唱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从“凝石”的身上,看到对本性坚守的理想,而那临风飒飒的“望天竹”,则给他人格挺拔的启迪:

   书写自我  在空中的纸笺

   用最执着的生命

   坚守信仰中的蓝

   那些风骨

   和风雨诉说

   简单  独处

   成就不老的主题

这杆修竹,也许并不能完全抵住时代风雨的摧折,但它与风雨的对话,却昭示了它的高贵、操守和信念。现在,它作为诗人人格的象征,既然站在那儿,像一面旗帜,那么也就尽到了它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责任!

诗集的艺术构成,境界开阔,激情涌动,诗人运用浓重的笔墨,从古到今,从大地到天空,从外在世界到内心底里,往返冲折,开合有致,以此搭建了层递、重叠、阔大而深邃的诗意空间。它的意象系统,不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都具有中原习俗和风物的特色。高天、长河、白云、绿树、黄土、山石、雄鹰、风沙……,涂染了中原大地壮美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它的话语,属于纯正的母语,色彩浓丽,意蕴醇厚,在语境生成中,富有柔韧的弹性和极大的表现力。而它的韵调,则像黄河歌摇,高亢、嘹亮、婉转、深沉、悠扬。这样的话语,从心灵深处发出、流布,裹挟着一系列的雄奇的意象,便酝酿和形成了他诗歌的整体的艺术风致:厚重而隽逸,浑茫而清刚,沉实而峭拔,质朴而光华,在一派大气充盈的丰沛中,又含有几分柔婉与妩媚……

诗人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行走。这行走,是历史的行走,是文化的行走,也是人生的行走。他穿越恢宏的时空,迎着世纪的风云,以坚卓的步履,走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走向人类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