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交会穴(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脉之会)):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①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目翳、夜盲、色盲、近视。②腰腿痛。操作: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右手持针紧靠眼眶边缘缓慢进针,直刺0.5~1寸。附注:不宜提插捻转,可轻刮针柄,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不宜灸。 2.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口眼歪斜、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操作:平刺0.5~0.8寸;不宜灸。 4.大杼(八会穴——骨会):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项强、肩背痛。②咳嗽、发热。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附注:本经背部诸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下同。 5.风门(交会穴(督脉、足太阳之会)):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伤风咳嗽、发热头痛。②项强、胸背痛。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6.肺俞(背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胸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②背痛。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0.胆俞(背俞穴):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食不化、口苦。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1.脾俞(背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水肿。②便血。③背痛。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2.胃俞(背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②胸胁痛。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15.大肠俞(背俞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①腰痛。②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16.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 17.志室: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主治:A 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B 腰脊强痛。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8.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操作:直刺1~2.5寸;可灸。 19.殷门: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2寸;可灸 2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①腰痛、背痛、下肢痿痹、“腰背委中求”。②腹痛、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静脉出血;可灸。 21.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主治:①痔疾、便秘。②腰背痛、腿拘急疼痛、脚气。操作:直刺1~2寸;可灸。 26.至阴(井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主治:①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操作:浅刺0.1~0.2寸;可灸。 (八)足少阴肾经 2.然谷(荥穴):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九).手厥阴心包经 5劳宫(荥穴):在手掌心,当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主治:①口疮、口臭;②心痛、呕吐;③癫狂痫;④鹅掌风。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6.中冲(井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主治:①昏迷、中暑、晕厥、小儿夜啼。②热病。③心痛。④舌强不语。操作: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