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1日 星期 一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属于命题难度中8:1:1中的两个1。命题以注重考查课内知识与能力迁移为原则,要求考生能调动课内积累,在新的语境里进行灵活运用。但从阅卷统计来看,得分却并不乐观,理当引起重视。 读懂文章大意是基础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无论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还是文章主旨的理解等,都有赖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读通、读懂文章,把握选文的大意是解题的基础。 ■ 紧扣标题,感知内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从标题入手,通过仔细推敲标题所蕴涵的信息,可以感知选文的基本内容。可围绕标题提出如下问题:文中主要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发展会怎样,结果如何,主要人物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反映其哪些精神、品质、特征,以及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快速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 结合语境,推断语意 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会有个别词句像“绊脚石”一样,影响我们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碰到这种情况,可结合具体语境,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按照上下文去合理推断。 ■ 精读首尾,体味主旨 文章的首尾往往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而,在阅读中一定要揣摩首尾,体味题旨,从而更好地把握选文的大意。 讲究答题技巧是关键 答题时,应建立整体的解题审读观,语段、注释、题干三者不可偏废。可分三步进行:1,通读全文,把握大概。大致弄清何人、何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2,审读题干,筛选定位。须一一落实要求回答的词、句在语段中的对应位置。3,再读全文,比较鉴别。这应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此外,还应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如利用注释解题、利用题干的信息解题、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解题、利用主旨句解题等。 ■ 解释词语 现今在用的、生命力强的词语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两个字常有多个义项,答题时应注意联系课内,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斟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的考查,一般是选取有重要实词、虚词的句子或有特殊文言句式的句子。翻译的总体要求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或扩或补或调或换,语言要流畅,标点、语气要与原句一致。 具体说来,要首先解决其中关键字词的意思,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之一。必须利用文后注释、调动课内文言文字词知识积累,结合上下文意,逐字对应解释(可借用组词的方法),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关键词义尤其要落实;然后,再串词成句。最后,要反复斟酌,调整润色,保证句意合理通顺,要特别注意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使之尽可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 分析内容 这一般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比较重要的片段,文中往往有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有的题目要求“用文中的话回答”,答题时一定要到原文中去寻找答案,注意不要多答更不能少答;而如果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在原文中锁定题目涉及到的语句,从中发掘出满足题目要求的信息。如2007年中考第9题“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其实只要联系下文“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便可知道他的用意是“想确认那马到底是谁的”。 除此之外,最后一题或围绕事件提炼人物性格品质及其具体表现,或回答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启发等,是最容易拉分的一道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善于提取文章重要信息,领会文中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要联系选文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人的精神品质和其做法出发,去对照社会公认的价值评判标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阅读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关键性语句,答案常或明或暗地蕴含其中。 启良中学 特级教师 杜新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