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溺爱方式 毁掉孩子一生》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 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 一、特殊待遇 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 涵涵6岁了,长得聪明可爱,非常招人喜欢,他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在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爸爸妈妈都给他吃。涵涵很是挑食,在家里只要妈妈做的饭菜不合他的口味,他就不吃,妈妈每次都会给涵涵单独做一份。有一次,爸爸从北京出差回来,带回来了好吃的北京烤鸭。妈妈把鸭子切好后,盛到了盘子里,喊大家来品尝,涵涵第一个跑了出来。妈妈笑着对他说:“这可是北京有名的烤鸭,很好吃哦!”涵涵看着桌子上的鸭肉,突然用两只胳膊盖住了盘子,大声说:“不许你们吃!”。初中时,涵涵在外地读寄宿学校,因此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弥补性的给涵涵买很多好吃的、好喝的。涵涵爱吃鸡,所以每次妈妈都会买一只鸡做给涵涵吃。 并且每次吃饭时,妈妈都会把鸡腿、鸡胸肉等一些鸡身上的好肉夹给涵涵,而妈妈只吃一些鸡头,鸡爪子。如今涵涵都已经14岁了,可是却不太懂得孝敬父母,就拿平常放假回家来说,涵涵从来都不知道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东西也一样,从来不知道让人。 我们教育出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呢? 二、过分注意 “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三、轻易满足 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 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人总是在得不到时最想得到,轻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珍惜;要做聪明的父母,就给孩子留一点儿“渴望”的余地吧! 四、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孩子需要养成一个好习惯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五、祈求央告 孩子的心理是,您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六、包办代替 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其实,孩子小的时候,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总是跃跃欲试;例如:扫地、洗碗等等 可是在他们参与劳动或有干神奇的事情的积极性时,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弄脏衣服,加以制止。这样,就使孩子们失去了尝试的机会。 当他们想勤快一下时,父母硬是加以阻止,从此他们便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父母也许没意识到自己扼杀了孩子勤劳的特质。 七、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八、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九、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十、.当面袒护 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 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用心倾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