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况公祠前的沉思

 苏迷 2012-05-13
   位于古城西美巷的况公祠,是我一直要路过的地方,相对城市白日里的喧嚣,这里有些许的幽静。况公祠是苏州百姓为缅怀六百多年前的苏州知府况钟所建造的祠堂。
  况公祠门前的小河蜿蜒而过,仿佛在诉说着苏州知府况钟一生的清正廉明。他被民间誉为和包拯、海瑞同等地位的三青天,可见况钟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自嘲的那样:“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丝棉。”
  况钟在苏州做了十三年的官,出身卑微贫寒的他深知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能有饭吃。所以,况钟到了苏州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严惩贪官污吏,整顿衙门机关,兴修水利道路,种粮种菜平抑粮价等等,其中又以惩办贪官深得民心。传统剧目《十五贯》的故事情节是家喻户晓的,它就是对况钟除暴安良不畏权贵的赞美和崇拜,对当时的司法不公、制造假案错案的痛斥。
  苏州大学历史教授吴奈夫的著作《史志文论集》中一文,《历史上的清官》提到:况钟到苏后就雷厉风行地把昆山知县任毅、长洲知县汪士鸣等一批生事害民祸及百姓的贪官污吏严惩法办。于是经过整顿,吏民震悚,一些人不敢任意触犯法律,吏治比较清明了。
  况钟自身是非常节俭的,平时从没半点奢侈浪费,吃,一荤一素,住,床铺没一丝绸缎桑丝,只是家常织出的青花粗布,家是相当的简陋,做事却又是那样的兢兢业业。他赴京拜见皇帝时对自己的描述是:检点行李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况钟在苏州做了十三年的知府,在这十三年里几次离苏,有一次是为母亲守孝,有两次是赴京等候重新分配工作。因为他的任期已满,可以换个环境,可苏州的百姓不答应啊,十几万人联名上书让朝廷把况青天还给他们,小孩子们还唱道:“况知府,民父母,众怀恩,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其实当官的人也都知道,老百姓是天,是地,老百姓是水,能载船,也能翻船,况钟是相当明了这个理,他真是竭尽了自己的丹心:“拳拳以爱民为心,切切以安民为本”,这是况钟为自己定下的座右铭。
  终于,积劳成疾,况钟累死在他日夜伏案工作的案几旁。他是为苏州百姓而死的,所以苏州百姓们是悲痛欲绝。在况钟的灵柩出城运回老家的那天,近乎是全城百姓倾巢出动,穿白衣戴白帽,一路的哭声响彻云天。那是对况青天的感恩和思念。从此家家都挂上了况钟的像,年年都供香祭拜,还专门建立祠堂,就如眼前这况公祠,能让我们这些后人们在此缅怀古人伟绩,并从中得到借鉴,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来些激励吧!
来源:苏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