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一个古都的地名沿革及传奇

 昵称3053314 2012-05-13

南京,一个古都的地名沿革及传奇

作为故都的中国山水名城,除了西安、洛阳、北京以外,就当属龙盘虎踞的南京了。早在余姚河姆渡氏开发上虞后不久,长江南岸的玄武湖畔,就出现了原始村落。村落坐落在后来被土人叫做钟山的丘峦西南,西北临苍茫大江,可以说是山川形胜,居东南地气之旺,由此便逐渐繁衍生息。到了春秋年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人口。使她作为城邑出现于中国历史的巨人是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年,吴楚争霸。吴王阖闾(公子光)以楚国来投的世家名臣伍子胥为股肱之臣,兴利除弊,振兴吴国;又以齐国来投的兵家孙武治军,逐渐雄起东南,称霸一方。到他的儿子夫差即位的时候,攻楚、平越,更加不可一世。玄武湖边的这个村镇,是吴军沿江西进的要邑,为了就近供给军需,吴王夫差便在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了冶铁作坊,铸造兵器。于是筑城围邑,名为冶城,这就是南京的雏形。根据《景定建康志》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所以埋金之所的钟山(山形似巨钟扣地),被土人称作金陵山。这一年,复兴的楚威王攻灭越国,为了控扼东南山川形胜,便相度地势,在钟山余脉的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清凉山正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威王便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从那时起,不管这款城池如何江山易主,名称变换,但“金陵”这个名称却伴随她始终,成为她无可替代的实际的永恒称谓。

       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那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始皇将郡县制推及到六国版图,改金陵邑为东海郡秣陵县。秦改金陵为秣陵,原因恐在于秦始皇囿于王气之说。因为金陵邑临江控淮,形势险要,紫气覆盖。故秦皇于公元210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在城北龙湾金陵岗埋金,驱人寻金,凿断山脉破坏风水以镇王气。改金陵为秣陵,在于“秣”是草料的意思,秦王以为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被贬为牧马场。三国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从新野出使江东,于柴桑(今九江)拜访周瑜后,又顺流而下,到南徐(今镇江)拜访吴主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望见这里山川形胜,气象万千,遂登上石头山俯瞰大江山水。作为堪舆学家,诸葛亮不由一惊,他看到钟山苍茫,逶迤于秣陵东北,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大江东南,而衔尾的石头山与西部诸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慨然叹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有了诸葛亮的堪舆,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就挟势由南徐迁都秣陵,并改称秣陵为建业,以示即将继承父兄遗志,开创江东万世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所以,唐人刘禹锡咏西晋灭吴诗云;“千寻铁索沉江底,一杆降幡出石头”,即言此。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今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依山傍水,夹淮带江,异常险固。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浦口组地层。故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长约6,宽3,因为长年风化,砾石剥落,坑坑洼洼,斑斑点点,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怪石嶙峋,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被称为“鬼脸城”。相传这块岩石原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其西侧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面的一侧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南京人俗称这一景观为“鬼脸照镜子”。神奇的传说,幽峭而险塞的城池,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人。石头城遗址由此成为人们踏青觅翠、发思古之幽情的绝佳去处。

       孙吴据江东,上下同心,西取荆州,战夷陵,三分天下,孙权于是于夏口(今汉口)登帝位。后来感于夏口、荆州,北受制于曹魏,西又抵近巴蜀,为策安全,公元229年,孙权复迁都建业。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睿楼船从益州东下,杜预率大军强渡长江,吴亡。西晋司马炎复建业名为秣陵,第三年改称江宁县,取其靖宁江南之意。建兴元年(公元313年),西晋亡于八王之乱。琅琊王司马睿率山东王谢大姓南渡长江,于江宁登帝位,是为东晋,复江宁名为建业。因西晋末帝愍帝名为司马邺,为避讳起见,逐改建邺为建康,以至建康成为六朝名都,繁华历代。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日日歌吟着“玉树后庭花,开不长久”的陈后主,在和王后张丽华及一帮妃嫔,佞臣的淫乱中,被杨广统率的韩擒虎、贺若弼大军攻灭,建康城被荡平。隋军另于石头城筑新城,称蒋州城,因蒋山(紫金山)而得名(汉末蒋子文为秣陵尉,逐贼至钟山下,为贼所伤而死。吴大帝时,频见灵异,大帝为蒋子文立庙堂,改钟山为蒋山),后仍称江宁。唐·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宁为归化,意即江南一隅归于大唐教化。626年又改归化为金陵,到627年,更金陵名为白下。因为城池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被称为白下陂。六朝时期,白石山为战略要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历阳(今安徽和州)镇将苏峻举兵,自牛渚(今采石矶)攻入建康。晋荆州剌史陶侃率军反攻,接受监军部将李根建议,在白下陂筑白石垒,并派庾亮率兵二千人驻守。南朝·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25年),阅兵于此。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率军南犯,刘宋政权派大将刘兴祖扼守白石山。陈朝末年(公元589年)隋兵南下时,后主陈叔宝派将军樊猛率八十艘战船游弋于白石山下的长江中。东晋至南齐永明年间,南琅琊郡治在白石山下。唐代以前,“白下”专指白石山下白石垒一带。到了唐·武德年间,筑城于白石山下的白下村(在今南京金川门外)。后便以之取代金陵县名。有唐一代,沿用此名,直至公元937年,南唐皇帝李昪在此建,复改名为江宁府,旋即复江宁名为金陵。 
  公元1356年,红巾朱元璋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取承天应运之意,接受朱升建议,“深挖洞,广积粮,缓称霸”,挟江东地利人和,徐图大举。东灭张士诚,西拒陈友谅,奠定了基业。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南京一名从此见于史册,逐渐取代金陵之名。永乐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因设南北两部机构,统领朝政,应天仍为南京。清灭南明福王政权,降南京为江宁府,但人们已经习惯了,仍称谓她为南京。公元1853年,洪秀全大军出全州,攻长沙,一度占领武汉,遂顺江而下,奄有安庆,攻陷江宁府,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天京城破,大部被毁。至于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遂成为国民政府首都。名称也基本恒定。

其实,南京的地名沿革,就是一部中华江山轮替,盛衰兴亡的历史。每一次名称的变异,都是一次流血漂橹,江山易主闹剧悲喜剧的演出。以一个山水形胜的特异之地,负载了太多的民族苦难,也真难为南京了。
      
这真应了元·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惘,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