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必修二专题一练习题
2012-05-14 | 阅:  转:  |  分享 
  
单元测试19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2.读右图,这是我国北方长期使用的一种农具,它创制的时代和名称应为()A.西汉——耧车B.唐朝——筒车

C.曹魏——翻车D.唐朝——曲辕犁

3.在我国古代,“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祈盼“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6.“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翻车

7.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B.隋、唐时期C.战国、秦汉D.宋、元时期

8.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9.

马王堆汉墓帛画

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如图),由此可以看出()

①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②汉代丝织品达到了很高水平③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④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0.《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11.“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测出()A.子龙鼎是先秦时期形体最大的青铜器

B.商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大量可辨认的甲骨文

C.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抢救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物

D.子龙鼎在商周青铜器中具有独特研究价值

12.《北史·艺术列传》记载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綦母怀文不可能()

A.使用水排鼓风冶铁B.使用煤炭做燃料

C.采用灌钢法D.使用粉彩瓷碗在炉旁喝茶

13.“茶神”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

14.“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脱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B.丝绸C.铁器D.青铜器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材料三“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产生这种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三所说的现象?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

解析:第(1)问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第(2)问可以很容易地得出材料说的是“租佃关系”,要注意题目问的是租佃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第(3)问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当时人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

答案:(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极易破产。

(2)租佃关系;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就不可能消除土地兼并,所以也可以说租佃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

(3)在封建社会人民热衷于买田置地,主要原因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且比较稳定;封建国家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重要形式,土地兼并又是产生租佃关系的主要原因。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已占据主要地位……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材料二《管子·轻重乙》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缛、一椎、一钰,然后成为农……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铢,然后成为女。”

材料三《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先进冶铁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冶铁业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解析:本题以冶铁业的发展为主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只答冶铁技术,不要把所有冶金技术都答上。第(2)问要依据材料中“大业”、“大用”、“器用便利”、“农夫乐事”等信息作答。

答案:(1)①战国时期,淬火工艺有所发展。②汉代冶铁开始以煤炭做燃料。③竖炉冶铁的鼓风设施由自然通风逐渐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初年出现水力鼓风装置——水排。④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农业发展对铁农具的需求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的使用更加广泛,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

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

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

4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

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

5.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6.下图截取自一幅古代名画,描绘的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情形。你认为,这一经济现象最早产生于()



A.春秋B.秦汉C.唐朝D.北宋

7.曾经在央视热播的连续剧《乔家大院》,向我们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②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③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

④货币经济占据主导,白银使用广泛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在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家常见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代B.唐代C.清代D.汉代9.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B.“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10.在我国古代,封建政府为了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征收()

A.盐税和铁税B.关津之税和市肆之税

C.盐铁税和关津之税D.茶盐税和市肆之税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A.流通铜贝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2.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13.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1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1573~1620年,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明神宗的年号)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明清史散论》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春阳的店铺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商业为主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分“规模”“发展速度”、“管理机制”、“商品质量”、“商业信誉”等方面,从材料中归纳概括。第(2)问要依据“晋商”等信息分析回答第一问,依据谚语概括回答第二问。第(3)问要概括材料大意是重农抑商,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应围绕商业的地位、从业道德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规模大;发展快;重视商品质量;管理规范;注重商业信誉。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商业资本活跃。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诚信为本。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战国策》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思想和影响。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主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要依据“本业”、“末利”等信息分析思想,结合战国是封建社会开端这一特殊地位分析影响。第(2)问要从重农抑商政策与古代商业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第(3)问要依据“本务”、“末”等信息分析思想,结合清朝在中国历史中所处的时期分析影响。

答案:(1)思想: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

影响:在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从材料二看是违背了材料一的思想,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而后者是反映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的状况。这正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发展,从而引起城市的显著变化。

(3)思想:清朝时仍是重农抑商的思想。

影响:这种思想对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































-5-

用心爱心专心











































































































献花(0)
+1
(本文系大记的二大...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