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上大学和上大学

 太阳初照 2012-05-14

2009-06-14 10:38:24

 

我们村儿现在的大概情况是,不分男女,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都是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和家里有小孩儿的。乡里面的孩子也知道自己将来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上完初中,混一个毕业证,高中也上不了;然后约几个同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指引之下外出打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农民工。

这些外出谋生路的农民工,去工厂的去工厂,去超市商场的去超市商场……总之生活也算是有了着落,一个月也能够赚一些钱,有些不但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够为自己贫穷的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家里儿女多的,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儿女小的时候,计划生育的问题就把家弄的基本空空的,艰辛了十几年,孩子终于都长大了,虽然念书没有成功,但是外出打工实力可是杠杠的,穷家如今也在外出打工中建起了新房;而且,儿女还在外得到了爱情,虽然对象不是本地人,但是似乎还都过得去,农村人,人过得去就成了。

打工可以脱贫,一些人还是做到了,而且还是一些年纪不大的青年人。而且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还在一点一点的致富。不但学会了一门技术,而且赚得了比种地更多的钱。既是社会变得不怎么好了,出现什么金融危机了,打工也不好打了,大不了咱回家种地,家里面又不是没地,两只手依然可以再土里面抛出点东西养活自己,以及外来的媳妇和自己生养的小孩儿。

不想种地也可以,外面打工赚了点钱,找个人合伙做做生意,也没什么不可以。要么开个砖窑厂,现在灾后重建不是正好用得着,还能够赚一笔,嘿嘿。给媳妇在家弄个门市部,买卖小东西,一天也能收入点钱。生活还不错。

其实在农村,的的确是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念不进去书,到外面打工致富,生活也越来越不错。

有些孩子念书就是念不进去,逼孩子是没有用的,只能够让孩子反感。倒不如从了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找点别的门路。孩子喜欢车,让孩子学学开车;孩子反倒喜欢上了铲车,跟着个师傅学铲车,也还不错。半年时间,就把技术学的差不多。刚开始开别人的车,赚的钱也不错,两三年时间,就攒了差不多十万元。到银行贷款,四十多万买一辆自己的铲车,以后就是自己给自己赚钱了。

契机不错,遇到陇南的大搞建设,遇到地震,自己的铲车给自己赚了不少的钱,不到两年,贷款也还清了。生活如今也美滋滋的,不但自己赚的不少,而且在家里也腰板硬了。以前头疼子女的父母,现在在人前也说说笑笑夸耀自己的儿女了。

当然,如果自己的父母有门路,能够给自己活动一个工作,那自然是更好了。但是如今社会上好多人的父母似乎都没有什么门路,让自己的父母给自己找门路自然是行不通的。门路还得自己找,自己的未来得自己打算。

厨师似乎也不错,找个大厨师傅跟着学几年,自己也用点功,两三年下来,一手好菜是没有问题。出师之后该怎么办呢?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都喜欢在外面吃饭,有些在当地的馆子里面掌勺,有些直接不到本地干,去外面;有上进心的,混几个证书,学些好手艺,到大地方大饭店掌大勺,赚大钱,工资不是按月发了,咱都是年薪,20万。几年下来,活脱脱一个资产阶级大老板,回到家乡那叫一个阔。

美容美发也不错,现在理发的也不都是女的了,而是男的居多。中国不比外国,人家外国理发都是在家理,咱中国人理发讲究的就是外面理,再说,家里面理的也不敢出去见人啊。生活条件好了,对自己的毛发自然也就更加精心了,还没见成县那个理发店倒闭了呢。孩子学这个手艺,将来几个人攒一个理发店,不对,时髦的叫法应该是美发厅,好好坏坏,把头发给人家做得美美的,钱自然也就来了。

城市这样的例子也不少,生活的门路有很多,就看自己用不用功,动不动手了。

好些家长,就是认定了读书一条路。孩子学习不管好坏,非得让他读书不可。考不上高中,求人花大钱上高中,考不上大学,三年四年让孩子复读考大学。有些孩子也就认定了这个死理儿,“老子非考上大学不可”。于是书读的如山高,眼镜一个比一个厚。读不懂书,还非要读书的苦楚,那是相当难受,摩西也感受过的。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考上了大学,全家人都高兴的不得了,自己也觉得志得意满,“咱终于考上了”。到了大学一看,全新的环境,太美妙了,一切似乎都这么神奇美好。有些孩子把持不定的,“堕落吧!”,什么坏习气都沾染上了,一个耳朵打六七个大洞,衣服穿的相当诡异。七八月份的成县街头,这样的景象一定比平时多很多。

做父母的也难啊。儿子还好一点,再怎么坏,打打人,打坏了大不了花点医药费也就过去了;女儿可就麻烦了,堕落了,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弄不好,给你肚子里怀个外孙出来,那可就郁闷死人了,估计遇到这事儿的父母都怀疑自己该不该生这闺女。

大学终于要毕业了,可是依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就业。不管是在大学认真学习的还是不认真学习的,同样都得为这个事情头疼。花了好几万,大学念到头终于还是念到家里了,在家里什么事儿都干不了,父母找的工作又看不上,高不成低不就,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咱也是个人才啊!”,守在家里,忠实的履行着“啃老族”的义务。

好像都厌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总是有一部分毕业生坚决不出去,一定要在家乡找工作,本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原则,在家里就这么耗着,耗着……

还好成县有这个毕业生考试,每年能够“顺走”一部分在家大学生,可是总有一部分顺不走的。说实话,说这些在家大学生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急那是骗人的话,可是自己的前途自己似乎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

家长让在家大学生学门手艺吧,比如开开车,比如美美发;在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生活就成了,可是在家大学生似乎坚决不会做这些的,因为在家大学生手里面有几个本本,有这几个本本,似乎就注定了在家大学生是一定不会开开车、美美发的。

农村在家大学生还好一点,至少,家里面还有二分薄田,没事儿不得不抛吧抛吧还能当做自己的暂时的职业,城里的在家大学生,可就连这二分薄田都没有了,还是那句话,忠实地履行着“啃老族”的义务……

似乎有孩子、有家长会想,到底读这么多书,考所谓的大学,有个什么用?是啊,到底有个什么用?在这个利益至上的时代,钱才是整个社会的最高属性,然而想赚钱,就得找到一个赚钱的途径,途径有很多种,就看自己选哪个,愿不愿意选了。时代就是这样,如果你改变不了这个时代,那么你就得学会顺应这个时代。

不上大学和上大学,两种选择,都为了一个目的,好听一点是为了生活,直接一点就是赚钱。

摩西在这里仅仅是列举了我所知道的一些上大学和不上大学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或者还在发生的。我们的社会,似乎在发生很大的转变,然而我们的观念,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地方人的观念,似乎还在维持现状。这种维持现状似乎并不见得就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好好多多还在读书的孩子当中,很大一部分都不见的是“好学生”,学习成绩不见得就特别棒,将来不见得就能够考上好大学,将来不见得就能够找到好工作。除去这部分“好学生”之外的其他普普通通的学生,应该怎么办,或许家长以及学生本身,都应该仔细思考一下。

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学生就业率仅仅为35%,而且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近八成的大学提供的就业率都存在水分。换句话说,中国在今后的五年之内,每年都会有500以上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些砖家分析的更厉害,是700万)。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问题,似乎不是一两年就能够解决的。我们是要随大流,还是找其他生活的门路,似乎真的需要好好考虑了。特别是哪些“坏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