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分子印记
2012-05-15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第1期知识介绍59

该制剂即为临床使用的粉针剂。由该流程图可

以看出注射用双黄连主要成分应该是极性较大的水

溶性化合物,极性较小的成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双黄连药剂在临床使用中虽然有很不错的药

效,但是它因为是中药制剂,其成分的复杂性决定

了它难免会出现过敏等不适应现象。所以进一步探

讨其化学成分有那些配伍禁忌及如何会产生不良反

应,应该如何采取措施等工作仍然需要科学工作者

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吕本强.注射用双黄连粉针荆物质基础研究.广州:第一军医大

学研究生院.2004.

【2】王洪杰,冯宇飞,刘佩莉,等.HPLc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双黄连有

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日】.黑龙江中医药,2008,(3):52~53.

f31黄小莉.I--IPLC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中黄芩苷和连翘苷的含量

研究.齐鲁药事。2007,26(12):722.-724.

【4】杨瑞芬.彭家钢,张远远。等.RP-FIPLC:法测定双黄连注射液中

黄芩苷的含量田.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3):53"54.

【5】覃薛文.李志怀.RP-FIPLC测定双黄连颗粒中连翘苷的含量

Ⅱ】.中国药师。2008,11(5):550-''-551.

【6】张进博.HPLC测定双黄连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Ⅱ】.内蒙古中

医药,2008,(14):33.

阴朱广东.魏岩.孙庆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黄连注射荆中绿

原酸的含量Ⅱ1.药物鉴定,2005,14ff):47.

【8】全华.双黄连制荆中连翘与金银花提取方法的探讨Ⅱ】.天津中

医学院学报,2002,21n):34.

【9】李群力,黄金龙。施存元.双黄连滴丸中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

工艺研究Ⅱ】.中药材,2007,30(4):481—482.

110】张文清,夏玮,那晶,等.双黄连的提取精制工艺研究.世界科学

技术Ⅱ】.中医药现代化,2008,10(3):66"-69.

【11J胡宝荣,哈力,李晓红.壳聚糖絮凝法澄清双黄连提取液的工

艺研究Ⅱ】.中固中医药科技,2008,15(3):202~203.

【12】于淑萍,叶健.微波法提取黄连素的工艺研究们.中国中医药

信息杂志,2008,(15)增刊:48"49.

分子FPSE

王海勋.薛德兴

(平凉市第二中学,甘肃平凉744000)

文意编号:1005--6629(2010)01一0059—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E

分子印记技术是近年来基于分子识别理论而迅

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可以为人们提

供具有期望结构和性质的分子组合体。是当今超分

子化学研究的最前沿课题之一。它是指制备对特定

分子(模板分子)具有高选择性及识别能力的聚合物

的过程,通常可描述为制备识别“分子钥匙”的

“人工锁”的技术。即当体系中存在着模板分子时,

功能单体可以通过聚合使这些模板分子以互补的形

式固定下来。聚合后,模板分子可以被除去,于是

在这一过程中,体系的“快照”就可以被“拍摄”

下来.从而获得分子组装体能专一性的键合模板分

子以及它们的类似物。可以说。这是对热力学第二

定律——“宇宙熵必须增长”的一种挑战【”。现在。

已无人怀疑:这~方法将是未来科学与技术中的关

键问题之一。

1分子印记的发展及前景

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Pauling在研究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时。提出了以

抗原为模板来合成抗体的设想【2】。1949年,Dikey发

现在合成硅胶过程中用甲基橙做模板合成的聚合物

对甲基橙分子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其吸附量是乙

基橙分子的两倍。并由此提出特异性吸附理论。

可视为“分子印记”的萌芽嘲。1973年,Wul£f等利用

酶和抗体具有分子形状、空间结构选择性的特点,

发展了用于色谱手性拆分的印记聚合物,于1977年

报道了第一个共价印记聚合物——以4一乙烯基硼

酸酯为功能单体的吡喃甘露糖苷(mannopyranoside)

的共价印记聚合物嗍。随后。Mosbach等人提出了

非共价型分子印记,使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通过非

共价键(氢键、静电相互作用以及配位键的生成

等)制备印记聚合物。20世纪80年代Norrlow等人

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技术,但主要用于小分子物质如

多肽或辅酶的分离纯化。1995年Maria等又将该技

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嘲。现在分子印记技术得

万方数据

60化学教学2010年,第1期

到了快速发展.并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可以经

济方便的将目标分子放置于希望的位点,可以在溶

液(或在气相中)将分子予以冻结,并能按照设计固

定,另外。采用生物分子作为模板,应用在分子生

物学和药物学等中,分子印论技术趋于成熟,并在

分离提纯、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特别是人工模

拟酶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分子印记方法将

是2l世纪的关键问题之一【11。

2分子印记的原理与方法

分子印记技术的原理:一系列功能分子(单

体)在溶液中(或气相中)与模板分子相遇,它们

之间可通过共价键(如果可以形成)或非共价键

(氢键、静电作用、疏水相互作用以及其他非共价

键的相互作用)作用。使这些功能分子与模板分子

结构相互补的有序排列,在分子印记中,脱去模板

后.使得模板分子在高分子体系中得以记录,并提

供对一种目标分子的接受体。即:

(1)功能单体与目标分子的功能基团在适当的条

件下可逆结合,形成复合物;

(2)加入交联剂将这种复合物“冻结”起来,制

得高聚物(目标分子包埋在内);

(3)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模板分子(即

目标分子1从聚合物中洗脱,以获得具有识别功能

并与之相匹配的三维空穴嘲。

其过程如图1所示[61:

图1

到目前为止.制备分子印记物质有两种方法。

2.1共价键法(预组装)

共价键法是由Wulff等人创立发展起来的。该

方法中模板分子(目标分子1和功能单体以共价键

的形式结合相互联结(第一步);并在保持共价键

不变的条件下.生成印记分子的可逆衍生复合物

(第二步),共价联结可以通过分解反应,使模板从

聚合物中洗脱(第三步)。在预组装中,功能单体

一般采用小分子化合物,其共价键结合作用包括硼

酸酯、席夫碱、缩醛(酮)、酯、螯合键作用等。

2.2非共价键(自组装)

非共价键法是由Mosbach等人发展起来的。该

方法中模板分子(目标分子)可以简单的引入到反

应混合物中而通过非共价键的形式联结(第一步);

在聚合反应(第二步)后,就可用适当的溶剂将模

板从高聚物中洗脱(第三步)。自组装与预组装相

比,不必合成共价的单体一模板配合物;可以在温

和条件下洗脱模板;客体的释放和键合都有很快速

度。这些非共价键包括氢键、静电引力、金属螯合

作用、电荷转移、疏水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比如

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利用静电引力作用制备1NT分

子印记聚合物(1至12),研究其识别与吸附特性[71。

3分子印记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分子印记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有如

下几个方面:

(1)分子印记的识别过程的机理将从目前定性和

半定量描述向完全定量描述。从分子水平上真正弄

清楚印记过程与识别过程。

(2)分子印记和识别过程将从有机相转向水相以

便接近或达到天然分子识别系统的水平。

(3)手性分离和固相萃取氨基酸、手性药物将步

入商业化阶段。

(4)印记技术将从氨基酸、药物小分子、超分子

过渡到核苷酸、多肽、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甚至

生物活体细胞。

总之。随着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合成手段和

现代分析检测手段的发展,制备分子印记聚合物的

“塑料酶”、“塑料血管”、分子探针已不再是梦想[51。

参考文献:

【l川,官山真等.分子印记学一从基础到应用.科学出版社。2006.

[2]PalllingL,J.Am.Chem.SOC.,1940,62,2643-2657.

【3】任杰,余若黔.分子印记技术研究进展Ⅱ】.生命的化学。2003,

23(1):70-72.

【41G.Wu域IL.Grobe_.Eimler,A.Sarhan,Makrom01.Chem,

1977,178,2817.

【5】赖家平等.分子印记技术的回顾Ⅱ】.现状与展望,2001,7(29)

:836-''844.

[6]DavidAetal.AmlyticaChimicaActa,2001(435):65"-74.

吲Gu日ianGuan,BianhuaLiu,ImprintingofMolecularP,ecogni-

tionSitesonNanostrucmrcsandItsApplicationsinChemosensors.Sen。

$ors2008。8,8291-8320.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一天一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