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其实并不仅仅是一座“桥”,它包括了一座桥、一条街、一段河、一个庙、一首诗,以及由这一座桥、一条街、一段河、一个庙、一首诗所组成的风韵意境。“何山大桥”的建成,割断了寒山寺和枫桥老街的关联,是最大的“硬伤”。 “枫桥寒山寺”,是苏州的千年名片。其中的“枫桥”,并不仅仅是一座“桥”,它包括了一座桥、一条街、一段河、一个庙、一首诗,以及由这一座桥、一条街、一段河、一个庙、一首诗所组成的风韵意境。如今虽说是桥、街、河、庙、诗,样样俱全,一个不缺,但“韵”已不是那个“韵”,“境”也不是那个“境”了。这其中,因“何山大桥”的建成,割断了寒山寺和枫桥老街的关联,或许就是造成这一影响的最大的“硬伤”。 何山大桥位于古城区金门路西端,横跨京杭大运河,与高新区何山路相连接,是古城区与高新区之间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何山大桥是在舍弃了原有连接寒山寺和枫桥大街的“枫江桥”后南移200米的前提下重建的。当时建设何山大桥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缓解老城区与高新区之间日益繁重的交通压力,另一个就是为了有效地保护近在咫尺的枫桥寒山寺景区,使景区与城市的喧嚣脱离,形成更为静谧、古朴的景观效应。如今,寒山寺枫桥景区自成一体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在寒山寺“中华第一诗碑”和“华夏第一佛钟”落成之后,何山大桥已经成为这一区域不可替代的最佳观景中心。 漫步何山大桥,南面的狮山大桥,西面的高新区建筑景观,北面的寒山寺枫桥景区,以及繁忙的运河景观,一一尽收眼底。由寒山寺普明宝塔、华夏第一佛钟楼、中华第一诗碑组成的景观轴线,能够给人以一种不可多得的“远眺近观两相宜”的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
不过,这样的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事实上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何山大桥是老城区与高新区的交通要道,在当前交通流量日益加大的情况下,要在何山大桥上观景,不但不可能,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实际上也是不能允许的。另外,何山大桥实际上作为大钟和大碑所在区域以及江枫洲景区包括大运河往返船只的视觉中心,而目前迎面所见的桥面的嘈杂及桥梁本身十多年前设计的形象与风格,与周边的景区风貌实在是极不协调。 建议尽快改变这一状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何山大桥的景观改造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实现何山大桥区域及寒山寺枫桥景区包括江枫洲景区等的旅游、交通和城市形象全方位改善和优化。 其一,不妨在何山大桥的两侧加建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景观廊桥,方法及功能与早先已经成功改建的人民桥、平门桥的情况基本相类似。在稍稍拓宽两侧廊桥型人行步道的前提下,进一步保障桥面车行道的规范与通畅。从而既满足人行步道的交通需求,又实现游人在廊桥区域的滞留和观景目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何山大桥的景观性及其整个区域的景观效应。 其二,延伸何山大桥北侧廊桥的东端,与寒山寺大钟、大碑景区及江枫洲景区相衔接,使何山大桥与整个寒山寺枫桥景区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延伸何山大桥北侧廊桥的西端至大运河西岸,设计建造相关的场景设施,开辟独立的京杭大运河观景区,既能带动寒山寺枫桥景区的客流西进,形成古城区与高新区的景观关联,又能全方位展现寒山寺枫桥景区“在水一方”的滨水景观,还能配合并促进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申遗进程,实谓一举多得。 其三,在大运河西侧的枫桥老街东端、原来的“枫江桥”所在,设计建设类似于“枫江楼”或“江枫阁”等相关概念的旅游景观建筑及场景,使之与寒山寺枫桥景区隔河成景,遥相呼应,并成为枫桥老街的千年印记。苏州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通过枫桥老街的延伸和引导,依然有山温水软、移步换景之妙。再者,由于“枫江桥”的拆除和何山大桥的南移,如今的“枫桥老街”事实上与“枫桥”的关联已经断却。这不但有违历史,也使得现实中的枫桥老街失去了应有的依托和历史文化底蕴,硬生生地割断了“真山真水”的新苏州和“假山假水”的老苏州的城市风水和文化传承。如果能将“枫江楼”或“江枫阁”等相关概念的旅游景观建筑及场景与何山大桥的廊桥相衔接,则将是《枫桥夜泊》 诗场景进一步的全方位展现,也必将是苏州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经典创举和重大突破。 在市委、市政府启动“两河一江”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之际,“运河苏州”的品牌塑造,万不可忽略和忘却了“枫桥老街”。 (作者系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枫桥与寒山寺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