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家介绍〗外国音乐家

 天地虚怀一 2012-05-15

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1653 1706)

    德国著名作曲家,是巴赫的老师。  

  帕海贝尔,约翰(16538月生於德国纽伦堡;170637日卒於德国纽伦堡)。德国作曲家及风琴家。一六七四年开始与当时在维也纳颇负盛名的克尔(j,kaspar kerl)学习风琴与作曲。同时是维也纳皇家教堂的副风琴师。一六七七年任职埃森纳赫(eisenach)宫廷风琴师。次年五月赴埃福(erfurt)任普雷第格教堂(predgerkirche)风琴师。一六九0年至一六九二年任职斯图加(stuttgart)宫廷风琴师。一六九二年至九五年任职哥塔(gotha)。一六九五年之後,任职纽伦堡圣塞巴都教堂(st.sebaldus church),一直到逝世为止。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风琴曲,特别是他的圣咏前奏曲。他的作品,以对圣咏旋律的高度装饰见长。最重要的作品,是六组变奏曲,以「阿波尼六声音阶(hexachordumapollinis)」之名出版。  

 

  Canon in d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则”。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制及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卡农曲长仅五分钟,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讽刺的是,使帕海贝尔留名後世的反而是这首卡农。卡农旋律简单朴实,但具有精密完美的乐曲结构,充份展现对位法的魅力。乐曲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低音部为只有八个音符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从头到尾重覆了28次。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文来源:http://hi.baidu.com/chidori69/blog/item/e313ca7ff1d7660d29388aa0.html

 

巴赫(Bahe ,Johann ,Sebastian Bach , 1685--1750

       德国古典作曲家。生于德国中部城市爱森纳赫。其父安布洛鸠斯是一位音乐家。10岁时双亲去世,受其兄约翰.斯朵夫抚养。其兄是一位优秀的风琴师,保存许多著名音乐家的珍贵乐谱,但不许弟弟看。他只好偷偷拿出,在月光下抄写,其兄发现抢走抄好的乐谱烧了,但他已熟记这些总谱。他15岁开始独立生活,加入吕纳堡教会合唱队。18岁任宫廷乐长和阿恩斯德教堂管风琴师,并开始作曲,主要是大合唱和古钢琴曲等。17171723年在寇顿任宫廷乐长,后在莱比锡圣多马斯教堂及其附属歌唱学校任乐长和教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称,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平均津钢琴曲集》、《音乐的奉献》、《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各六套、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著有《赋格的艺术》一书。他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作品多以复调写成,对欧洲各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亨德尔(Hengdeer , Georg Friedrich Handel , 1685--1750

      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雷。其父是个外科医生,后又当领主的侍从,对音乐毫无兴趣。但他却喜爱音乐,千方百计地筹措了一点钱,偷偷地买了一架古钢琴藏在屋里,每天偷偷地练琴。一天晚上,父亲叫他,他没听见,没人回答,父亲非常生气闯入屋内;只见

他在练琴,当时他仅六岁。七岁时,父亲要去邻国会见他的领主,他听说那里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便闹着要去,可父亲不肯。当父亲上了马车后,他也跳上了马车。父亲跳下马车步行,他也不甘示弱,跑到前面跟父亲一起步行。这样父亲不得不带他一起去。他在领主的宫廷里听了合唱和管弦乐。当领主请他弹琴时,他便旁若无人地娴熟地演奏。领主大为感动,劝其父好好培养,父亲回家后才请了一位名叫查豪的钢琴老师,他从此才开始正式学习音乐。他长大以后为服从双亲的意愿,1702年考入哈雷大学学法律,同时在当地教堂任见习管风琴师。在当时他已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了。18岁大学毕业便到了德国北方的汉堡加入了歌剧团拉小提琴、指挥、也写歌剧。1706年一1709年去意大利专事作曲,后任汉诺威联宫廷乐长。1717年定居英国从事音乐创作,1726年入英国籍。一生创作了46部歌剧,如:《阿尔西那》、《奥兰多》等。32部清唱剧,如:《弥赛亚》、《犹大·玛卡贝》、《扫罗》、《参孙》等大部都写于英国,管弦乐有《水上音乐》等,并作有相当数量的大协奏曲、室内乐曲、奏鸣曲、古钢琴曲及合唱曲,代表作有《大协奏曲集》、《C大调大协奏曲》、《古钢琴组曲第五首》中的《快乐的铁匠》和歌剧选曲《广板》等。对英国音乐影响很大。 

海顿(Haidun , Franz Joseph Haydn , 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生于奥地利偏僻的穷山村罗劳。其父是车匠、爱好音乐,会唱一点歌,粗浅地弹点竖琴,但不识谱。他自幼喜爱音乐,经过学习进步很快。他的亲戚发现了他的才能,对他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虽教导过严厉,时常打骂,但却奠定了他未来音乐生涯的基础。两年后,他幸运地成为著名的斯蒂芬大教堂会唱队员,并接受音乐教育。这满脸稚气的孩子要练习写十二个声部的大合唱,老师叱责他,让他先练写二部合唱,他顽强地终于成功了。7岁时因变声离开了教会童声合唱队。定居维也纳,自学作曲,并创作各种器乐作品。此后生活艰苦而不稳定。29岁时在一个伯爵的小管弦乐队里任乐长,生活才安定下来,从而才开始了交响乐和四重奏的创作。后匈牙利权势最大的一位公爵很赏识他的音乐才华,请他去任宫廷乐长。他此时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进行音乐创作和指挥。1804年引退。此时写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告别交响曲》。后曾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12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名震欧洲。还写了英国国歌《上帝保护国王》。奥地利国歌《上帝保护弗朗兹皇帝》,后来在著名的C大调《皇帝四重奏曲》中运用了这个旋律,后来,德国也以此为国歌。他从英国归国后还写了两部至今盛演不衰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并作有交响曲《告别》、《惊鄂曲》、《时钟》等100余部,以及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各种乐器独奏的协奏曲、弥撒曲、歌曲等。他的交响乐曲和四重奏曲的创作奠定了古典派音乐的宏伟大业,成为古典乐派重要代表人物。

 

莫扎特(Mozhate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1756--1791

      奥地利古典派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其父在宫廷拉小提琴,又是作曲兼有理论著作,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并进行早期培养。其姐比他大五岁,在父亲教育下弹钢琴时,他在一旁专心聆听。而产生兴趣。他特别喜欢弹和弦,凡听过的旋律都能背诵。四岁开始跟父亲学弹钢琴,技巧复杂,难度很大的协奏曲他一练就会,而且只练过一次的作品都能背下来。一首小曲只要练二三十分钟,便能准确无误而完美地弹奏。虽没学过,但他拿到乐谱就能分析出旋律与和声关系的原理。五岁时,他便自己创作各种小曲,由其父记录下来,其作品和声与旋律的关系一点不差,而且具有名家风格。一次他在写曲子,父亲向他:“在写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拿来看满纸涂鸦,但仔细一看曲子不仅符合创作规律与要求,并且运用了很深的演奏技巧。6岁时,开始练习小型提琴,竟能与大人一起演奏三重奏。独立能一口气拉完6首曲子。1762年,父亲带着6岁的他与11岁的姐姐来到慕尼黑演出成功,同年9月又到维也纳,充分发挥了他超人的才华。7岁时,到德国南方城市演出,后又到巴黎、伦敦,3年后,10岁时才回到萨尔茨堡,轰动了欧洲。被称赞为“神童”。大主教认为他作为演奏家是令人叹服的,而说他有作曲家的才能是不可信的。就让他一周内写出一部清唱剧来,他果真如期交出了一部一百零八页的大型清唱剧,大主教被他惊人的才华所折服。1773年任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不甘忍受屈辱的仆从地位,于1781年愤然辞职,定居维也纳专事创作。后因生活贫困,积劳成疾,他仅活了35岁,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多达千余邪。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后期作品,即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后宫诱逃》等。共写了20余部都很著名的歌剧。写了50部交响曲,其中以欢乐而明快的《bE大调交响曲》、深沉而有力的《g小调交响曲》及宏伟而壮丽的《C大调交响曲》即朱皮特交响曲等三部交响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有小夜曲十余部、嬉游曲二十余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及一些奏鸣曲、屋内乐曲也是久负盛名,屡演不衰的传世佳作。成为维也纳古典派的主要代表。

 

贝多芬(Beiduofen , Ludwig , Van Beethoven , 1770--1827

      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在宫廷乐团任男高音歌手,酗酒又放荡,嗓子越来越坏。他4岁跟父亲学音乐,先学钢琴和小提琴。然而其父教学无计划,不耐心,有时任其自流,有时极其严厉,甚至半夜被父亲从睡梦中叫起来练琴。听说神童莫扎特的成功带来经济利益,其父就想把他也培养成神童,以名利双收来满足奢侈的生活。所以每当他不好好练时,其父就不问情由痛叱他。但他的演奏水平还是不断提高。9岁时,由于他演奏水平高,父亲已教不了他,其父便请了蒲费弗教他。蒲费弗也是一个酒鬼,时常与其父一起痛饮至深夜,回家来就把他从睡梦中拖起来,强迫他练琴,寒冷的冬夜冻红冻肿了他的小手,他难过地含泪饮泣地练呀,练呀!他真正发挥出他非凡的天才是在12岁,他开始师从于倪富先生,先生发现他绝顶天资和超人的音乐才智,决心牺牲自己的一切,倾尽心血培养他,选用巴林的《用琴十二平均律》为教材,还练习写变奏曲、赋格和奏鸣曲。14岁时,他在剧院担任伴奏工作,也在教堂弹凤琴。17岁时他首先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莫扎特,他弹了最拿手的钢琴曲给莫扎特听,他弹得非常好,但没有引起重视。因为来访者都是事前做了充分准备的。他便向莫扎特说:“请你给我一个主题,让我即兴演奏看着如何?”他在莫扎特给他的主题的基础上,即兴演奏非常出色。莫扎特非常惊讶,高兴得象个孩子,大声叫他的学生从邻屋出来,仔细聆听,并告诉他们说:“请你们注意这个青年人,他将来一定会震惊全世界的。”25岁时,他以卓越的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首先以钢琴家的身份登上乐坛,每次演出都弹奏许多自己的作品,他成功地开了许多次音乐会,并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这些都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豪门权贵都争取给他予以保护,有的拿出6万先令的年金,并让出自己的一部分住宅。但不幸的是他在二十五、六岁时就发现自己耳聋的症状,到32岁,病势已十分严重。35岁时,他极度痛苦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他在诀别人生的可怕时刻,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他,突然意识到:绝望是对人生挫折的屈服,是懦者的表现,于是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向命运挑战,顽强地活下去,继续为人类创作艺术珍品,自己用心血写一部闪光的历史。于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开始了,写出了许多名垂史册的不朽杰作。1804年他创作了雄伟壮丽的bE大调《英雄交响曲》、灿烂辉煌的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呜曲》。1805年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写了干古绝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E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完成了第五、第六交响曲和《告别奏呜曲》及《第五钢琴协奏曲)。1814年,他创作了康塔塔《光荣的瞬间》及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1820年,他在全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了最著名的《庄严的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及最后五部钢琴奏鸣曲和大部弦乐四重奏曲。57岁离开人间。他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被后人称为“永恒的九部交响曲”,他的《悲怆》《热情》等32部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还有17部弦乐四重奏和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哀格蒙》、《庄严的弥撒》等大量杰作,都是留给后世的无价之宝。另外,一些小品《小步舞曲》、《致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等也广为流传。

 

格里格(Gelige , Edvard Hagerup Grige , 1843--1907

      挪威作曲家。生于卑尔根。父亲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母亲是钢琴家,特别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母亲的高雅情趣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了他,六岁随母亲学钢琴。他曾梦想当诗人或预言家,不是一开始就想当责音乐家。虽然他在十二岁就写了变奏曲一类的小型作品,但他仍不打算以音乐为自己终生事业。在著名小提琴家布鲁发现他的音乐才能后,极力鼓励他,他才决定学音乐。1858年,他在15岁时考入莱比锡音乐院。1863年在哥本哈根从事作曲与演奏,并师从丹麦作曲家加岱。毕业后,1864年与挪威国歌的作曲者诺德拉克共同发起成立了音乐协会。1865年,他创作了《钢琴奏鸣曲》、《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后赴意大利,在罗马完成了《秋》序曲,这是他第一部管弦乐作品。1866年,他出任奥斯陆爱乐协会指挥。1874年,开始专心从事创作,当年为易卜生戏剧《皮尔·金特》配乐。1877年写了《弦乐四重奏曲》、《霍尔堡组曲》、《抒情组曲》、《挪威舞曲》,和许多钢琴曲、歌曲、男声合唱曲等作品。他差不多毕生在与病魔做斗争,尽管如此,他还是成为一流的近代作曲家。

 

舒伯特(Shubote , Franz peter schubert , 1797--1827

      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郊外冷落的村庄,父亲是小学教师,家贫,没有钢琴。父亲业余拉小提琴。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最初从父学音乐,也从哥哥学音乐。后又跟本村教堂风琴师学习,他非常聪明,许多东西一学就会。他是个音乐之家的孩子,每晚全家合奏,他也加入,父亲常出差错,首先发现的竟是他,11岁时,这个穿着父亲的旧衣服,戴着一副金属架近视镜去考一所能学音乐的公费神学校,他一考就中。在学校里不只学音乐理论,也接触许多优秀的器乐作品。他对莫扎特和贝多芬非常敬慕。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象他们那样鼓舞人心的音乐。他开始作曲了。每次创作灵感就象潮水倾泻。他没有五线谱纸,便把旧信封或旧纸翻过来,画谱纸进行创作。他16岁因变声退出重声合唱团离开学校。因怕应征入伍,次年到父亲工作的小学校当助理教师,教孩子ABC。这时他写了《纺线女》、《野玫瑰》、《魔王》等近二百首歌曲和五部交响曲等作品。1816年,辞去教师工作,专事创作成了收入甚微的自由的音乐家。21岁和27岁,曾两次去匈牙利,在伯爵家任家庭教师,后回到维也纳。由于积劳成疾,他二十五、六岁就常生病,身体过早地衰弱了。此后,他的作品也变得比较深沉、暗淡了。《未完成交响曲》写于1822年。《美丽的磨坊女》写于1823年,这部套曲共包括24首职曲,另两部套曲《冬之旅》和他最后一部作品《天鹅之歌》写于1827年。1827329他悲痛地参加了为贝多芬举行的葬礼。11月他因发烧不幸染上伤寒,两周之内卧床不起,于1119下午3时许,在贫病交加,愁困潦倒中悄然离开人世,他仅活了31个春秋。友人遵其生前夙愿,将他埋葬在贝多芬墓旁。他留给后世大量作品。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钓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钢琴曲《即兴曲》和《音乐的瞬间人歌曲《圣母颂》、《摇篮曲》、《博鱼》等。

 

格林卡(Gelinka , Michail lvanovith Glinka , 1804--1857

      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俄国西部斯摩梭斯克省叶尔宁县诺沃斯帕斯镇一个普遍地主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从小学钢琴、小提琴,并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17年到彼得堡高等师范附属贵族寄宿学校读书,在校期间,跟“夜曲形式创造者、在俄国乐坛颇负盛名的英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约翰·费尔德学钢琴、跟意大利人戈第学声乐,跟约瑟夫·贝姆学小提琴。1822年毕业。1823年,去高加索旅行,回到家乡后,他一面指挥他叔父的私人管弦乐团,一面潜心学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及凯鲁比尼等大师的作品,掌握了一些管弦乐方面的知识。1824年,遵从父亲去彼得堡运输部供职,业余从事音乐活动。1828年,辞退公职。1830年,经由德国赴意大利的米兰,师从巴吉里学作曲。后又到那不勒斯、罗马、波伦亚等地师从唐尼采蒂、贝里尼学写歌剧。1833年回国途中,他经维也纳到柏林,向S·M·德思学习五个月复调音乐。回国后,立即创作《伊凡·苏萨宁》,接着创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留德米拉》,他还为悲剧《赫尔姆斯基公爵》写了伴奏音乐。1845年,经由法国去西班牙,创作了《阿拉贡霍塔》和《马德里之夜》以及《华丽随想曲》,1847年回国,1848年创作了《回忆马格里的夏夜》,和管弦乐幻想曲《卡玛琳斯卡亚》。1857年客死于柏林。作品除上述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著名作品,如;《幻想圆舞曲》、《bE大调弦乐六重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曲》、歌曲《林声喧哗》、《云雀》等。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门德尔松(Mendeersong , Felix Mendelsson-Bartholdy , 1809--1847

      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其父是德国商港汉堡的大银行家,是亿万大亨。其母懂音乐,是他的启蒙老师。父母不惜重金,对他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3岁时同比他大4岁的姐姐一起开始学音乐,条件非常优越,常把最著名的音乐家请到家里给他上课。为了培养他学会指挥管弦乐和合唱,每星期天,便邀请专业管弦乐团与合唱团到家里演出。这时,他这个小指挥站在椅子上,态度严肃地挥动着指挥棒指挥乐队,这样他自然进步很快。9岁,他公开演奏钢琴,10岁开始作曲,11岁便写出几十首奏鸣曲及其他乐曲。他简直象神童莫扎特一样展露音乐才华。12岁时,在大文豪歌德面前演奏巴赫的赋格。17岁时,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谱写了序曲,这首与他16年后创作的《婚礼进行曲》均为名作。18岁时,写歌剧。1829年致力于介绍被埋没近百年的巴赫的作品,他一生交游极广,作品丰富,是室内乐重要作曲家。1835年移居莱比锡,任格文特豪斯管弦乐团指挥。1843年,在莱比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苏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名作。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848首。他的工作长期过于劳累,身体渐衰,于1847114深夜,他在“累呀,累呀,累呀”的微弱喊叫声中离开人世,享年只有38岁。

 

肖邦(Xiaobang , Frederik Francois Chopin , 1810--1849)

      波兰音乐家。生于波兰华沙,母亲是波兰贵族。父亲是法国人。在华沙两三所学校任法语教师,他从小就同贵族子弟一起读书、游戏。4岁时开始学钢琴。他对音乐特别敏感,常被动听的钢琴声感动得泪流满面。7岁时向捷克小提琴家、钢琴家兼作曲家兹尤威尼学习。写了《波兰舞曲》,他8岁便公开演奏协奏曲并作曲。15岁便出版自己的作品,18261829年学于华沙音乐学院。19岁去音乐之乡维也纳公演成功。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1830年,定居法国,创作大量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曲。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bB小调谐虐曲》和《bb小调奏鸣曲》及《小狗圆舞曲》、《葬礼进行曲》等。还有不少小夜曲、马祖卡、波洛涅兹、回旋曲、变奏曲等钢琴曲和幻想曲和近0首艺术歌曲,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少女的心愿》。晚年生活非常孤独、寂寞,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18491017在巴黎一个角落里,贫病交加悲惨地死去。仅活了39岁。亲人遵照他临终前的愿望,把心脏运回祖国赠送给华沙圣十字教会。

 

舒曼(ShumanRobert Schumann , 1810--1856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出生在德国中部萨克森州的小市镇茨维考。他很小就喜欢音乐,8岁开始学钢琴,9岁开始作曲,11岁写管弦乐作品,14岁已擅长演奏钢琴。此后他没能继续学习音乐,中学毕业后,他遵从父命考入莱比锡大学法律系。1829年转入德国南部的海德尔堡大学学习。该校有位梯勃教授很喜欢音乐,鼓励他学音乐。此后,他才立志当音乐家。其父不同意,认为音乐家不能保证生活的安宁和幸福。他到20岁时,父亲才支持他的志愿。他喜出望外,在著名钢琴教师门下学习。练琴时,他的手指不够灵活,他就从天棚上挂一条绳子绑在手指上,不停地活动手指,结果使左手的第四指越来越僵硬,以至完全不能动了。他痛苦、绝望,企图自杀。他悔恨不已,成了终生遗憾。1831年开始撰写音乐评论。此后他决心作曲。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1843年在门德尔松创办的莱比锡音乐学院教授作曲、钢琴与总谱读法等课。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童年憧憬》、《幻想曲集》等。1840年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妇人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等。写有四部交响曲和《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格序曲》等。其创作以富有浪漫主义激情著称。1856729因患精神病去世。年仅46岁。

 

瓦格纳(Wagena ,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生于德国莱比锡。幼时受过较好的普通教育,但对音乐不感兴趣。曾学了一点钢琴,但进步不大。后来他对戏剧发生了兴趣。13岁时曾翻译希腊史诗《奥德赛》,14岁又效法莎士比亚写大型悲剧。曾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与哲学课程,中途退学后钻研音乐理论。一次,他在听贝多芬交响曲时深受感动,认为当音乐家好。他立即行动,从图书馆借来和声学学习,又觉得收获不大,便师从学习,进步很快。几个月中就学完了和声学、对位法和赋格。18岁时他便写奏鸣曲、序曲和交响曲,1832年作《C大调交响曲人20岁时写歌剧《结婚》和《妖精》。1842年他的歌剧《利恩济》(1840)演出成功。1843年任德累斯顿宫廷剧院指挥。但后几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塞》(1845)演出失败。1854年,写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完成了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4年应巴伐利亚国王之邀到慕尼黑定居。1877年,创作《帕西法尔》1882年完成。1883213结束了他70年不平凡的一生。一生共写了《罗恩格林》、《纽伦堡名歌手》等11部歌剧,9部序曲,一部交响曲,管弦乐曲《齐格弗里牧歌》、《浮士德序曲》、四部钢琴协奏曲和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还写了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如:《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     

 

威尔第(Weierdi G.Verdi 1813--1901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18131010生于意北部商业城镇布塞托附近的隆科莱(Roncole)。其父在村里开小旅店并兼售日用杂货。威尔第幼年时,1814年俄、奥军队经过意大利,一小股军人闯入隆科莱,到处烧杀抢掠,其母抱小威尔第躲在教堂钟楼里面,才保护这位歌剧的奇才大师免遭劫难。威尔第少年时代即显露超人的音乐才能,7岁时,曾由于倾听教堂弥撒曲,而忘掉把水送到神父手里,而遭到神父的怒责,把他一脚从神坛上踢下来,他央求父亲说:“让我学习音乐吧!”父亲以他微薄的收入为儿子买了一台旧钢琴,并师从学习音乐知识及钢琴,后来父亲送他去布塞托读书,至十二岁每天往返布塞托和隆科莱之间,为了每年40里拉的收入,为教堂弹奏风琴。有一次圣诞之夜由于天寒风雪交加,为了赶路的威尔第竞跌进一条河里,后被人救起,已四肢冻僵,险些丧命。后来其父结识了城内富商巴雷齐,巴雷齐热爱音乐,后吸收威尔第在他店内工作,威尔第得以更多地接触音乐,他在布塞托和当地乐团指挥普罗维希学习音乐。在他16岁时,普罗维希把风琴师及乐团指挥的职位,都交给了威尔第。这时他写了不少歌曲、钢琴曲及其它宗教歌曲和乐曲,在镇上已小有名气。他181832年)岁时去米兰报考音乐学院,但未被录取(主要由于年龄大大超过该院14岁的限制年龄)。于是他只能成为歌剧作曲家拉维尼亚的私人学生。1939年他的第一部歌剧《波尼法西奥伯爵奥贝托》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成功。该歌剧院领导梅雷利对威尔第的才华异常赏识,当即邀他再写三部歌剧,但他第一部歌剧《王国的一天》并不成功,再加上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给威尔第精神上打击极大,他发誓今世不再作曲。经梅雷利多次劝说,并拿来歌剧剧本《纳布柯》给他看,他深为剧中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再次振作精神把《纳布柯》写出,又一次获得巨大成功,其中的合唱“希伯莱奴隶合唱”《在幼发拉底河岸》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成为流传至今久唱不衰的名作。并与剧中女主角女高音歌唱家斯特雷波尼结为夫妇。威尔第自己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作曲生涯可以说是从这一部歌剧开始的”。在这以后8年间,威尔第先后创作并演出了13部歌剧,每年都有新作上演。他的歌剧气势宏伟,激动人心,剧中歌曲旋律优美、真挚感人。当时意大利正处于外国的统制之下,意大利人深深感到威尔弟的歌剧表达他们不愿作奴隶,求得自由解放的心声。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像《纳布柯》、《麦克白》、《莱尼亚诺之战》等都是爱国主义主题。在此之后威尔第的成功之作有《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和《阿依达》等。都是意大利歌剧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世界歌剧宝库必不可多得的珍宝。之后他又写了最后两部歌剧《奥赛罗》和《法斯塔夫》已进入八旬的高龄了,这两部歌剧开拓了意大利歌剧的创作之路,成为后人创作的楷模。1901121他突然患中风半身不遂。27日与世长辞,终年86岁。意大利政府为表彰他在歌剧事业上的巨大贡献,以隆重的民族英雄光荣称号举行了葬礼。

 

李斯特(Lisite Liszt Forencz , 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生于莱町。父亲爱好音乐,能演奏小提琴和钢琴。6岁从父学钢琴,9岁便在肖普朗和爱丁堡公演协奏曲,成为天才少年。1821年全家搬到音乐之乡维也纳,他开始正式学音乐,师从采尔尼,当时只10岁。他的演奏大大轰动了维也纳。1823年演奏会上,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结束时,掌声雷动,贝多芬走上舞台,抱起他,在额上热烈地亲吻。16岁定居巴黎。1834年创作钢琴组曲《旅行者画册》,1848年至1861年寓居魏玛,任公爵宫廷剧院指挥。1875年创办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任院长。在音乐上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的体裁,作有《匈牙利》、《前奏曲》、《塔索》、《普罗米修斯》、《玛捷帕》等13部交响曲《浮士德人《但丁》、19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练习曲,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并著有《肖邦》、《匈牙利的茨冈人及其音乐》等。1886731与世长辞,终年75岁。

 

约翰.施特劳斯(Yuehan.shitelaosi Johann Strauss , 1825--1899

      奥地利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与父同名。小施特劳斯从小非常热爱音乐。耳濡目染受到父亲的音乐熏陶。老施特劳斯是宫廷圆舞厅乐长,又会创作,名震欧洲。但老施特劳斯深知音乐界,特别是轻音乐界竞争激烈,若想成功决非易事。他7岁已创作一首圆舞曲,并在父亲的反对下学习小提琴。他中学毕业后,父亲让他考入工业学校,然而,他决心要跻身于音乐界。幸而母亲悄悄给他买了乐器,并拿钱供他学习。父亲发现便大发雷霆,严斥母亲,并闹到夫妻分居的地步。工业学校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干着使他厌烦而又不得不干的工作。19岁时,在维也纳指挥演出他父亲的乐曲和自己的作品,在演出中,他父亲的乐曲仍很成功,而他自己的作品6次返场,受到初烈欢迎。这次成功的演出,决定了小斯特劳斯的命运。此后,父亲便不再反对他当音乐家的决心了。父亲死后,他自己任指挥并作曲,带领乐队巡回演出,走遍欧洲,直达俄罗斯。1863年,他任宫廷圆舞曲厅指挥。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酒与女人之歌》、《维也纳性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维也纳糖果》和《春之声》等120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三”,其父老斯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还作有《雷鸣与闪电》等120多首其他舞曲。1870年,他45岁后写作了16部轻歌剧,如:《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为维也纳轻歌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福斯特(Fusite stephen Collins Foster , 1826--1864

      美国作曲家。生于美国北方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父亲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喜欢音乐,业余拉小提琴。他是第五个儿子,大家都疼爱地叫他“小斯梯费”。他爱好音乐,6岁时,在帽子上插根羽毛,打着鼓,吹着《莹之光》的口哨,模仿军乐队队员在路上走。7岁时,母亲带他到乐器店,他随手拿起一支银笛,稍微摆弄一会儿,便吹起了《哥伦比亚》之歌,而且吹得很出色,使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奇。他没有限任何人学过音乐,只不过他唱过或吟诵过许多诗歌。不知他从哪借来一本音乐书,每天爱不释手地用心读。十四岁,他考入中学,他越来越喜爱音乐,经常与好朋友一起重唱或重奏。并为四支长笛写过一首圆舞曲,大家一同演奏。1841年,他考入大学,开始作曲,1842年,他16岁时出版了歌曲《爱人啊,请打开格窗》。后在匹兹堡的棉花仓库担任工作,接触了黑人演唱的歌曲,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一生他写了近200多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其中有160余首已出版,而且几乎全是自己创作歌词。如:《哦,苏珊娜》、《尼德叔叔》、《家园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中人》、《老黑奴》等。1864113病逝于纽约,年仅38岁。

 

勃拉姆斯(Bolamusi Johannes Brahms , 1833--1897

      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生于德国西北部的汉堡穷人居住的公寓里。父亲在市立剧场拉低音大提琴,工资很低,顾不上教育孩子。他从小喜爱音乐,自修音乐,也弄到一些旧书看。10岁已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并尝试作曲。12岁时,他向极其严格的教师马克森学音乐,他后来具有无比高超的音乐技巧得力于这位老师的严格教育。能显出他神童才能,是他从4岁开始公演自己创作的变奏曲。当时有资本家要带他到美国演出,他听从了马克森老师的劝告,没有去,留下来学习深造。为了学习和生活他经常到码头酒场和舞厅演奏钢琴。他特别热衷于创作,每天一定要写点什么。他把海涅的诗集,全部写成了歌曲。1853年,他20岁,写成《匈牙利舞曲》。他与一位匈牙利小提琴家到外地演出,剧场的钢琴比标准音低半音,时间紧迫来不及调音,他便比原曲高半音为小提琴伴奏了贝多芬的作品。30岁时移居维也纳,专事创作。1872年至1875年任维也纳爱乐协会艺术指导,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擅长创作非标题音乐,七十年代后半期完成重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悲剧序曲》等。曾作有90余首改编曲,还写了200余首艺术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奏鸣曲、协奏曲,其中以《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有名。他的大合唱《德志意安魂曲》被公认为继贝多芬以后最高成就的合唱曲。有人把他的《第一交响曲》称为《第十交响曲》这意味着它是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后的成功之作。其它作品还有《海顿主题变奏曲》、《单簧管五重奏曲》等,音乐史上他与巴赫、贝多芬并列,由于三人的名字都从B字开头,世人称他们为“三大B”。

 

斯美塔那(Simeitana B.Smetana 1824--1884

      捷克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1856年以前一直在布拉格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早期作品深受古典大师们的影响,后来结识了李斯特和柏辽兹,对自己作品的传统风格产生疑问,使他逐步摆脱西欧传统古典音乐的束缚,走上民族音乐的道路。1848年斯美塔那在布拉格开设了一所音乐学校,后来又去瑞典旅居,在那里担任教学与指挥工作。6年后,再返回祖国,他发现捷克战争年代带来的沉闷气氛已消失,一个新的捷克已经诞生,他充满热情地写作,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与风格写歌剧,他先后写了10部歌剧都以爱国主义主题为主导。1866年完成的《被出卖的新嫁娘》成为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歌剧宝库中的珍品,1874年又写了三部民族题材的歌剧后,突然耳聋。但他仍然写出他的不朽名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其中包括6首乐曲,从各方面歌颂了他的祖国美丽的河山,和祖国的苦难、传奇的过去并展望光辉灿烂的未来,其中《波尔塔瓦河》一段,更是烩炙人口,家喻户晓,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曲目之一。1884512月逝世于布拉格。

 

德沃夏克(Dewoxiake A.Dvorak 1814--1901

      捷克作曲家。184198生于布拉格以北20公里的小村尼拉霍柴维斯。德沃夏克从小就非常喜爱自己家乡的民歌,并开始学习小提琴,9岁开始和村里的小乐队里拉提琴。12岁时,由于当地的习俗必须接替父亲的职业,被送往士洛尼茨当屠户两年。在士洛尼茨遇到音乐家和教育家A·李曼,他看到德沃夏克的音乐才能,便热心地教他中提琴、钢琴和风琴,并带他去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18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后在布拉格哥姆扎克乐队拉中提琴。后来又转入布拉格临时剧院(即国家剧院的前身)德沃夏克除参加日常排练演出外,还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德沃夏克对待自己的作品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拘,稍不满意即顺手撕毁,至今保留他的最早作品是1861年写的《a 小调弦乐五重奏》。在德沃夏克早期作品中,深受西欧古典乐派风格影响。1872年,他三十一岁时.写出第一部歌诵捷克人民团结起来为祖国的幸福和自由而斗争的赞美诗《白山的子孙》,获得极大的成功。在以后德沃夏克在申请奥地利政府发给的穷苦音乐家奖学金中,其作品得到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汉斯立克的赞赏。勃拉姆斯把他的作品推荐给柏林出版商F.西姆洛克,由此他的作品得到这位出版商的支持。而勃拉姆斯也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具体的帮助与指导。并且彼此建立了很深厚的情谊。另外他的作品也得到奥地利指挥家H·李赫特和H·彪罗的赏识。同时德沃夏克还和柴可夫斯基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们互赠作品,发表文章。1890年布拉格卡尔洛夫大学赠给他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并被捷克艺术科学院吸收为会员,接受了奥地利三级金质勋章。1892年他接受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邀请去担任该院院长。他运用美国黑人的民歌于189210月写下了举世不朽名著《e小调第九交响曲》,题名“新世界”。他在寄回祖国的信中写道:“如果我没有看见美国,我是永远也写不出像现在所写的交响曲来的”。1894年他从美国回到捷克,这期间他的好友彪罗和柴可夫斯基相继去世,这给他精神上很大打击。1899年完成歌剧《魔鬼与卡嘉》;1900年创作了他的代表歌剧作品《水仙女》;1901年,被任命为捷克布拉格音乐院院长。1903年在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阿尔密达》以后突然患了中风症,几分钟后就突然逝世了。55捷克举行了国葬,悼念这位用音乐为祖国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的音乐家。

 

--桑(Sheng--sang Camille Saint--Saens , 1835--1921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演奏家。生于巴黎。父亲在他出世不久便去世了。在母亲和伯母抚养下长大。3岁开始学钢琴,5岁能演歌剧,11岁钢琴以家身份公演,13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学习风琴和作曲,师从伯努瓦、阿列维。因学习成组优秀几次获奖。1852年,17岁第一次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但遭失败,1864年,29岁参加罗马大奖比赛,又没成功。他在风琴演奏和即兴演奏方面是首屈一指的高才生,1853年,他担任玛德林教会风琴师,工作20年之久,人称法国第一位风琴家。1871年创办国民音乐协会,以演出法国作曲家新作,促进法国音乐创作为宗旨。1877年辞职专事创作和演出生涯。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晚年旅居北非、印度支那等地。作品超过170部。涉及音乐的每个领域。较优秀的有:歌剧《桑孙与达利拉》、《第三交响曲》、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二、四、五钢琴协奏曲》、《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奥姆法尔的纺车》及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天鹅》等等广为流传,被誉为世界名曲。

 

比才(Bicai Georgs Bizet , 1838--1875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他的家庭代代有音乐家。父亲是位声乐教师,也是位先进的音乐家,培养了他这个天才,幼时从母学习钢琴。九岁这样小小年纪就能考入巴黎音乐院。师从阿列维、古诺等著名作曲家,19岁他创作了康塔塔《克罗威斯和克劳泰尔德》而获罗马大奖。同年,他创作的喜歌剧《奇迹博士》而获奥芬巴赫一等奖。在此之前,他就曾获得各种奖赏,并写了《C大调交响曲》。后来他去意大利留学,22岁回国,他根据意大利的印象而写了《罗马交响曲》。他还写了歌剧《加米列》,为都德的话剧《阿莱城姑娘》配乐。1874年着手写歌剧《卡门》,1875年完成。187563去世,年仅37岁。其它作品还有音乐会序曲《祖国》、钢琴四手联弹《儿童游戏小组曲》,以及艺术歌曲《西班牙小夜曲》等。

 

柴可夫斯基(chaikefusiji Peter Chaikovsky , 1840--1893

      俄国作曲家。出生在乌拉尔沃特金斯克镇。父亲是工程师,工厂厂长,母亲很有教养,并有一副美丽的歌喉,他在母亲影响下,自幼学钢琴,并显露后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4岁开始弹钢琴,6岁便弹得很出色。8岁考入彼得堡寄宿学校,同时开始正规学钢琴。1850年考入法律学校予科,学习时常试着作曲。1854年,他写的钢琴圆舞曲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下来。1855年,他跟德国人鲁道尔夫·克思定盖尔学钢琴与作曲理论。1859年毕业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考入欧洲最著名的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开设的音乐班,学作曲理论与配器之法。后这个班改为俄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彼得堡音乐学院,他成了正式的学生,专修作曲。1863年辞去司法部工作。学习期间,他主要写一些管弦乐与室内乐小品。如根据戏剧写的序曲《大雷雨》及根据席勒的诗写的毕业作品,康塔塔《欢乐颂》等。1865乍,他音乐学院毕业。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189O年获得梅克夫人的赞助,辞去教职,专事创作。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交响曲有《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幻想曲《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一八一二年序曲》、协奏曲有《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套曲《四季》、《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忧郁小夜曲》、《意大利随想曲》及艺术歌曲等。1893年完成《第六交响曲》,当年1028日在剑桥演出,不慎患致人死亡的霍乱病,病中他予感自己生命即将结束,因之把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悲怆交响曲》,116与世长辞。其创作着重内心刻画,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哈恰图良(Haqiatuliang Aram khachaturian , 1903--1978

      前苏联作曲家。生于梯弗里斯,这里聚集着30个民族,民族音乐极为丰富。他在青少年时期没能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在这种具有丰富多采的民间音乐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他18岁去莫斯科,19岁考入格涅辛音乐学校,先后学大提琴与作曲。1929年毕业,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作曲,师从米亚斯科夫斯基。在学习期间,他创作了小提琴与钢琴的《歌与诗》。1933年,他的毕业作品是《e小调第一交响曲》。毕业后,进入研究生班继续深造,1935年创作《钢琴协奏曲》,1939年,为莱蒙托夫的话剧《假面舞会》创作深受群众欢迎的通俗音乐。1940年为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一跃而居于苏联著名作曲家的行列。1942年创作舞剧《加雅涅》获斯大林奖金一等奖。1943年创作了《第二交响曲》(又名《排种》)1946年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1949年创作电影音乐《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再次获得斯大林奖金一等奖,1950年创作群众歌曲《誓为和平》。19521954年创作了舞剧《斯巴达克》。作品还有:《第三交响曲》、小提琴、双簧管、钢琴三重奏》和钢琴曲《托卡塔》、《童年时代的画面》等世界著名的优秀作品及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1951年起任莫斯科音乐学院和格涅辛师范学院作曲教授。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卡巴列夫斯基(kebaliefusiji Domitry Borissovitch kabalevsky , 1904--

      前苏联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数学家,在国营生命保险公司工作。他6岁学钢琴,8岁正式学音乐。1918年全家迁居莫斯科。1919年考入莫斯科第三音乐学校,1922年毕业,考入莫斯科音乐院,专攻钢琴与作曲。1929年于作曲系毕业,1930年于戈登威森的钢琴系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获优异成绩。后又创作《第一钢琴小奏鸣曲》、《第一交响曲》、合唱与管弦乐《悼念列宁安魂曲》。1934年创作的《第二交响曲》驰名国际乐坛。后又创作了《第二钢琴协奏曲》、歌剧《哥拉·布勒尼翁》、儿童剧《发旺家与丑角》、1938年创作组曲《丑角》电影音乐《肖尔斯》和《第四交响曲》同年被聘为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0年一1946年任苏联作曲家协会机关报《苏联音乐》主编。之后又创作了合唱组曲《人民的复仇者》、歌剧《在战火中》、轻歌剧《春天在歌唱》、康塔塔《伟大的祖国》钢琴曲《二十四首前奏曲》、《第二弦乐四重奏》、《钢琴第二奏鸣曲》、《钢琴第三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第三钢琴协奏曲》、《追思曲》、第三部歌剧《塔拉斯一家》、歌剧《尼基塔·威鲁西宁》,他还写了许多钢琴小品和歌曲,如:《为孩子们演奏的30首简易小品》和《莎士比亚的十首短诗》等。70年代后在莫斯科教育大学音乐教育学部授由他创立的“卡巴列夫斯基教育体系”,八十年代创办并主编音乐刊物《学校教育人》。

 

肖斯塔柯维奇(Xiaositakeweiqi Dimitry Shosta kovich , 1906--1975

      前苏联作曲家。出生于彼得堡,9岁从其母学钢琴,并开始作曲,13岁考入列宁格勒音乐院尼古拉耶夫的钢琴班,由于勤奋,他6年完成了10年的学业,19岁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作品的《第一交响曲》震惊了国际乐坛。人称“当代的莫扎特”“苏联出生的第一个天才”。1927年获华沙第一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荣誉奖。他一生写有大量的乐曲。他写有交响曲15部;歌剧《鼻子》和《姆岑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后改名为《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等,舞剧组曲《黄金时代》、《清澈的溪流》等,管弦乐曲《节日序曲》、《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戏剧配乐《臭虫》、《哈姆雷特》、《李尔王》、《被开垦的处女地》、《人间喜剧》、《祖国》等;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太阳照耀着我们的祖国》;电影音乐数十部,如《马克辛的青年时代》、《相逢》、《伟大的公民》、《带枪的人》、《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难忘的一九一九》,《牛虻》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各两部;各种室内乐、合唱曲、独唱曲等等,数不胜数。曾三次获斯大林奖金。1953年获国际和平奖。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并先后被授予瑞典皇家音乐研究院院士,罗马圣切契里亚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普契尼(Puqini Giacomo Puccini , 1858--1924

      意大利歌剧作家。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偏北一点的洛卡。他儿时并不太喜欢音乐,也不好好学。常常逃避他父亲教他弹钢琴,到处躲藏,父亲是位作曲家并写有歌剧。还是洛卡音乐学校校长,父亲为他请来自己的学生,本地优秀的教师给他上课,他仍没有长进。入学后,学习成绩很不好,数学最差,而且讨厌唱歌。但其母坚信他的血管里必然流着距今170年代代出音乐家的家族传统的血液,母亲时时刻刻鼓励他,后来他常在教会担任独唱或弹风琴,成绩不错,他还即兴演奏过很优美动听的歌剧音乐。19岁时曾几次参加音乐比赛都没成功。不久,他写了一首宗教音乐——《经文歌》,博得好评,后又写了弥撒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增强了他的信心。他因没钱而竟步行十五英里去听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他深受感动,激动得说不出来,于是他下决心成为一名歌剧作曲家。1893年,他35岁时发表了成名作《曼浓·列斯科》。还作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10余部。他在创作歌剧《图兰多》中曾以中国民歌《茉莉花花》为素材。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舞台效果,所以人称" 台音乐的天才,舞台脚灯的魔术师”。

里嫫斯基.柯萨科夫(Limusiji.ke sa fu Nikolai Rimsky-korsakov , 1844--1908

      俄国作曲家。生在诺夫戈罗德省齐赫文市。父亲是贵族地主。他孩提时代便显露非凡的音乐才华。6岁开始学钢琴,9岁作曲。他开始愿当海军军官而考入彼得堡海军学校。后来热衷于音乐,常去看歌剧,听贝多芬、格林卡的音乐,而向往当一名音乐家。于是又学钢琴。后他加入巴拉基列夫组织并领导的,大力提倡建立民族乐派的《五人团》。他们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正式学习音乐和写交响曲。1871年,他被聘为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1873年所作的歌剧《普斯科夫姑娘》首演成功。1874年,领导巴拉基列夫创办的义务音乐学校,代表作有歌剧十五部,交响乐曲也很有名,如:歌剧《沙皇的未婚妻》、《金鸡》、《沙皇萨尔丹的故事》、《雪姑娘》、音画《萨特阔》、组曲《安塔尔》、《天方夜谭》和管弦乐《西班牙随想曲》等。并著有《和声学实习》及《管弦乐法原理》至今仍是音乐院的必修教材。并著有自传《我的音乐生活》。他是被国际音乐界极其敬重的著名音乐家。

 

德彪西(Debiaoxi Claude Acille Debussy , 1862--1918

      法国作曲家。出生于巴黎郊外圣日尔曼昂莱。小时常跟父亲到剧场看戏,对戏剧产生了些兴趣。他最喜欢捉蝴蝶,他曾想当一名画家,把世界上所有的美都画在画版上。7岁开始从一位意大利老师学钢琴和作曲。他进步之快令人吃惊,他11岁便考入巴黎音乐院。十三、四岁时,为不中断自己的学业,不得不教别人家孩子弹钢琴,把微薄收入交纳学费,但他非常厌恶教学工作,没多久,便停止了教学,此后,一生再也没有从事教学工作。1884年康塔塔《荡儿》获罗马大奖,翌年留学罗马,1877年回国。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接近浪漫主义风格,如;《阿拉伯斯克》、《贝加摹组曲》,后创作了印象主义佳作,如;钢琴曲《欢乐岛》、《梦》、《版面》、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等,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以及选自钢琴组曲的《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他一共写了六首室内乐奏鸣曲,他写了《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等。并著有论文集《克罗主先生》等。1918325他在隆隆的炮火声中与世长辞。

 

布里顿(Bulidun Edward Benjamin Britten , 1913--1977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生于洛斯托夫特。其父亲是牙科医生,母亲是位业余女高音歌手。两岁开始弹琴,显露对钢琴的极大兴趣。5岁写歌,7岁写钢琴曲,9岁写弦乐四重奏曲。16岁获奖学金考人伦敦皇家国立音乐大学。在学习期间写了一部交响曲、6首弦乐四重奏曲、10首钢琴奏鸣曲等学习作品。1934年,他大学毕业。从事电影音乐创作。1937年首演了他的管弦乐《弗朗克·布里吉主题变奏曲》引起国际乐坛的瞩目。1939年,他对病态的英国绝望而加入美国国藉。写了《米开朗琪罗的七首短诗》及《交响安魂曲》等作品。1943年他发表了为男高音、圆号和弦乐合奏而写的《小夜曲》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44年,他创作了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和《比利·巴德》。他又写了《大提琴奏鸣曲》和《大提琴交响曲》及《战争安魂曲》等。此外,他还写有大量的管弦乐曲、室内乐曲、声乐曲、钢琴曲和小提琴协奏曲等佳作。又采用普赛尔的主题作有变奏与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也是卓越的指挥家和钢琴家。1975年被授予男爵爵位与英国上议院终身议员称号。

 

普罗珂菲耶夫(Puluokefeiyefu Sergey Sergeie Prokofiev , 1891--1953

      原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出在叶卡捷林诺斯拉夫省松磋夫卡镇。儿时从母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7岁看歌剧,受很大启发,感慨万端。9岁写歌剧《巨人》,10岁正式从格里埃尔学作曲,这期间他写了交响曲和许多钢琴小品以及歌剧《无人岛》。1904年,13岁,他考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里亚朵夫学习作曲,从叶西波娃学钢琴,18岁,创作的《b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获鲁宾斯坦奖,后又发表《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歌剧《玛格达列娜》以及一些钢琴小品引起音乐界的注目。后又写交响曲多部,以《第七交响曲》为典型。主要作品还有童话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狠》,声乐交响组曲《冬日的筹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以及不少钢琴、小提琴器乐作品。他被誉为苏联三大作曲家和世界五大作曲家之一。

 

卡鲁索(Kalusuo Enrico Caruso , 1873--1921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著名歌剧演员。生于工人家庭。曾师从于威尔琴和隆巴地。1894年开始舞台生涯,1895年在家乡那不勒斯初次以男中音登台演唱《浮士德》,1898年在米兰扮演《菲杜拉》剧中的男高音角色罗列斯·伊巴诺夫伯爵获得成功而声誉日盛。后旅行热那亚、圣彼得堡等地演唱,深受欢迎。1904年赴英国修道院花园歌剧院演出,一举成名。毕生刻苦磨炼,演出歌剧50余部,在纽约的10年内即演唱过600余场,随时能演出的曲目有50O多首。嗓音既刚劲宏亮又柔润甜美,呼吸控制及分句法十分完美,再长的乐句也能唱得从容自如。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男高音”。以善演威尔第、普契尼、梅耶贝尔等人的歌剧著称。1909年嗓子动手术后,于1913年重返歌坛,虽仍受到热烈欢迎,但已不如当年。1921年逝世于那不勒斯。是第一个录有唱片的歌唱家,拍过电影,又长于雕塑和漫画。著有《歌唱法》一书传世。

 

加里.库契(Jali.kuqi Amlilita Galli Curci , 1882--1963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生于米兰。190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钢琴、作曲专业并赴欧洲各地举行个人钢琴演奏会,以后自学声乐,获得高超的技巧。1909年在米兰首次登台扮演《弄臣》中的吉尔达。翌年赴南美及意大利各地演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前往美国,在芝加哥首演《弄臣》,初露头角。1921年在大都会歌剧院主演《茶花女》,后在该院演唱10年。晚年定居加利福尼亚州。是本世纪初期花腔女高音的典型,擅演意、法歌剧中的抒情角色,如咪咪、拉克美、朱丽叶等。

 

吉里(Jili Beniamino Gigli , 1890--1957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著名歌剧演员。生于雷坎纳蒂的一个鞋匠家庭。7岁担任教堂歌童,后入罗马圣西西莉亚音乐学院从罗萨蒂学习声乐。1914年获帕尔玛国际歌唱比赛头奖。同年在威尼斯附近的罗维戈首次登台,扮演《歌女》中的恩佐。后去都灵、罗马等地演出。1918年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唱,1920年起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连续演唱了12个演出季,受到热烈欢迎。在此期间还常赴欧美各国演出。晚年返意大利,于1955年在罗马举行告别音乐会。其嗓音柔美洒脱、刚柔兼济,“半声”(mezzavoce,一种轻柔的声音)技巧圆熟;感情热烈、真挚,能打破与观众间的隔阂。擅演威尔第、普契尼等歌剧中的抒情戏剧型或抒情型角色。

 

罗伯逊(Luoboxun Paul Robeson , 1898--1976

      美国男低音歌唱家、演员、社会活动家。生于普林斯顿奴隶出身的黑人牧师家庭。在穆维尔高级学校求学时就参加过莎士比亚戏剧演出。大学学习期间当过足球教练和运动员。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此后,从事演剧和拍摄电影等工作。1925年于纽约哈伦剧院举行第一次黑人灵歌独唱会,以优异的声乐天赋和艺术才能为社会各界所瞩目。3040年代,曾亲临西班牙内战前线,并去苏联演出。通晓多国语言,能用英、法、汉、俄等二十余种语言歌唱。我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以示同情和支援。晚年疯瘫,卧病在家,因脑溢血逝世于费城。所著《我站在这儿》一书,表达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论文《黑人民族歌曲》等,阐述了民歌与民族特征、民族风俗的密切联系。

 

庞斯(Pangsi Lily Pons , 1904--

      法国女高音歌唱家。早年在巴黎音乐学院主修钢琴。21岁起从戈罗斯梯阿加学习声乐。3年后,在阿尔萨斯的米卢斯首次登台扮演拉克美。1931年以《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的露契亚一角声震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舞台。19311938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歌剧院演唱,同时又去欧美各地旅行演出。1940年入美国藉。1972年在纽约爱乐协会交响乐团的伴奏下,举行晚年的一次成功的独唱会。噪音优美流畅而富于高度的灵活性,音域宽广,表情生动,是本世纪前半叶西方最受欢迎的花腔女高音之一。露契亚、拉克美、吉尔达、罗西娜、迷娘、阿米娜等是她最拿手的角色。

 

瓦伦(Walun Leonard Warren , 1911--1960

      美国男中音歌唱家。生于纽约。曾师从于斯通学习歌唱并去意大利深造。1939年以《西蒙·波卡涅拉》中的帕渥罗一角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后演出于欧美各著名歌剧院。一生演出600余场,扮演过26部歌剧中的主要角色。嗓音优美柔润而又坚实奔放,富有戏剧性的特质。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男中音之一。196034在《命运之力》的演出中催、猝然逝世。

 

科莱里(Franco Corelli , 1921--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于安科纳,父亲是教堂合唱指挥。从小具有非凡的童声嗓音,后当过制图工人。30岁时参加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声乐比赛获奖,1952年在斯波莱托首次登台公演。以后在斯卡拉歌剧院和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演出,1960年起成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台柱。嗓音通畅、宽厚、宏亮、音域宽阔、激情充沛、风度潇洒,名列当代男高音前茅。胜任抒情——戏剧型和戏剧型男高音角色,又擅唱那不勒斯歌曲,并灌有唱片。

 

帕伐洛蒂(Pafaluoti Luciano Pavarotti , 1935--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生于莫德纳附近的卡尔比。从小受其父母的音乐熏陶,9岁时与父母参加教堂唱诗班,早年当过小学教师。1951年在卡尔比初次演出《弄臣》中的蒙图阿公爵,获得成功。1961年在雷基渥.埃米利亚国际比赛中获奖。同年,在当地市立歌剧院扮演《艺术家的生涯》中的鲁道夫,1963年在科凡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演出,1964年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出。1965年应萨瑟兰邀请去澳大利亚演出及录制唱片。1967年被卡拉扬挑选为威尔第《安魂曲》男高音独唱者。从此声誉节节上升,成为活跃于当前国际歌剧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之一。具有十分漂亮的音色,在两个八度以上的整个音域里,所有声音均能进射出明亮、晶莹的光辉。被一般男高音视为畏途的“高音C”也能唱得清畅、圆润而富有穿透力,因而被誉为“高音C之王”。

 

普拉西多.多明戈(Pulaxiduo Duomingge Placido Dominggo , 1941--

      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是世界闻名的威尔第、普契尼及其他意、法歌剧的杰出演员。生于西班牙的马德里,9岁时全家迁居墨西哥。父母均是西班牙民族歌剧演员。青年时期热衷于斗牛和唱歌。16岁的时候,在费尔南德斯·卡巴列罗的西班牙抒情歌剧《巨人与大头》中首次演出。于席德音乐学院毕业后,曾加入墨西哥国家歌剧院,先唱男中音,后来唱男高音。1961年在歌剧《茶花女》中扮演阿尔弗莱多,作为他在墨西哥的首次公演。1961年在美国的达拉斯市歌剧院中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萨瑟兰共同演出《拉美莫尔的露茜亚》的阿图尔。19621965年,他在以色列国家歌剧院中担任演员3年。1965年起在马赛、维也纳、汉堡、柏林、纽约、伦敦等地著名歌剧院演出。他的嗓音丰满华丽,坚强有力,胜任从抒情到戏剧型的各类男高音角色。他的足迹走遍世界各大歌剧院,不愧为当代最出色的男高音之一。特别是1972年,在慕尼黑举行的斯卡拉歌剧院的奥林匹克纪念公演上,他演唱了《阿伊达》中的拉达梅斯,特别体现出他是当代最优秀、最繁忙的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歌唱家,而且是一位钢琴家和指挥家。他曾跟随伊戈·马基维奇学习指挥,有时也担任指挥,初次指挥演出的威尔第的《奥赛罗》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卡雷拉斯(Kaleilasi , Jose Carreras , 1946--

      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10岁在法雅的木偶剧《彼德罗先生》中饰报幕少年。22岁始登歌剧舞台。在意大利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后,曾到意、西、法等国巡回演出,并先后在纽约市立歌剧院和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登台演出《茶花女》、《唐·卡洛斯》等剧目。7O年代中期被卡拉扬挑选为威尔第《安魂曲》的男高音独唱者。嗓音流畅抒情、清峻柔美,气息均匀、线条清晰,任何时候都不放纵声音。是目前西方最负盛誉的男高音新秀。

 

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曲家。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亚那。父亲是小商人,没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爱音乐,是一个吉他和曼托林业余爱好者。父亲教他弹曼托林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亚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八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亚那举行公开演奏会,获极大成功。他13岁开始旅行演出。他十四、五岁时,当时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也就是贝多芬写的《克鲁采尔奏鸣曲》所献给的那个人,听了他的演奏时被惊呆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杂。1805年任卢加宫廷乐队小提琴独奏家。1825年后,他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他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1840527夜,这位被誉为“小提琴之神”和“音乐之王”的人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八岁。

 

许那贝儿(Xunabeier Artur Schnabel , 1882--1951

      奥地利钢琴家。生于奥地利与波接壤的边界的雷布尼古。6岁学钢琴,在维也纳先后师从于汉斯·施米特和著名钢琴家雷协替兹基。1890年正式登台,后定居柏林并去各地旅行演出,1922年任柏林高等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1933年逃亡瑞士,晚年定居纽约并入美国籍。后成为著名演奏家,被公认为演奏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权威。多次访问演出到英国、美国,备受欢迎。所录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唱片,是钢琴演奏具有长期保留价值的珍藏品和宝库。晚年定居美国纽约,演奏并从事作曲。作品有交响曲、弦乐四重奏曲、钢琴协奏曲与独奏曲等并著有《我的生活与音乐》。

 

埃尔曼(Aierman Mischa Elman , 1891--1967

      美国小提琴家。出生于俄国斯塔诺基,俄罗斯后代,22岁入美国籍。幼年学琴,5岁公演,7岁时能在学校的音乐会上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拜里奥特第七协奏曲),13岁在柏林首次公演,获得具大成功,后在世界各地旅行演出。14岁在伦敦皇后大厅演出也同样获得成功,自此享有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胜名。1911年移居美国,1923年入美国籍。曾被誉为“具有东方色彩的美声唱法:优美音色”。

 

梅纽因(Meiniuyin Yehudi Menuhin , 1916--

      美国小提琴家。犹太后裔,纽约出生。3岁学琴,师从于帕辛格、艾奈斯库和布什等。7岁在旧金山公演,9岁在旧金山交响乐队伴奏下演出了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被誉为“神童”。10岁时,赴欧洲师从布什和艾涅斯库。后进入了世界著名小提家行列。与欧、美许多著名交响乐队都合作演出,出访过苏联、以色列、印度、日本等。1958年组织梅纽因室内管弦乐团,兼任指挥和独奏员。1959年定居伦敦。47岁时,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一所天才儿童的音乐学校。1969年至1972年创办温莎音乐节和梅纽因音乐节。1969年起三次连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音乐理事会主席。63岁时,访问我国,第二年选拔我国两名儿童到他创办的音乐学校学习。他出版了自传《未完成的历程》。

 

大卫.奥依斯特拉赫(Dawei.Aoyisitelahe 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 , 1908--1974

      俄国小提琴家。出生于俄国的敖德萨。5岁学琴,18岁在敖德萨音乐戏剧学院毕业,并在基辅演出。26岁在莫斯科音乐学院高级班任副教授、教授。1935年在华沙获维尼亚夫斯获国际小提琴比赛一等奖。27岁到土耳其、波、英、瑞典等数十个国家巡回演出。接连在全苏、全乌克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和依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获一等奖和冠军等,被誉为“莫斯科的帕格尼尼”。1953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奥尔森(Aoerson Garrick Ohlsson , 1948--

      美国钢琴家。生于纽约。童年在魏斯彻斯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3岁,人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在著名教授露莎·列文及戈鲁尼斯基班上学琴。演奏技巧娴熟而辉煌,擅长演奏李斯特的作品,如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22岁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在布索尼和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首奖。

 

福德(Fude Engeno Fodor , 1950--

      美国小提琴家。生于丹佛。8岁学小提琴,先后师从于惠普勒等人。后人朱利亚音乐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期间曾至南美、英国和波兰等地旅行演出。并随普里姆罗斯等学习室内乐。22岁在日内瓦帕格尼尼国际比赛中获一等奖。24岁获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最高奖,一举成为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栾基(Luanji Dezso Ranki , 1951--

      匈牙利钢琴家。生于布达佩斯。8岁开始学钢琴,入李斯特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学校,13岁在巴托克音乐中学毕业后,入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18岁获舒曼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后巡回访问演出于东德、西德、意大利、法国、捷克、原苏联、芬兰和美国等。擅长演奏舒曼的作品,也很喜欢演奏肖邦的作品。他的肖邦作品独奏音乐会,在21岁时获法国巴黎查尔斯·克鲁斯学院大奖。22岁时获李斯特奖。

 

齐玛曼(Qimaman Krystian Zimerman , 1956--

      波兰钢琴家。生于扎布热。自幼学习音乐,后入波兰卡托维茨音乐学院,师从于雅辛斯基教授。少年时代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7岁还在上学时,就荣获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8岁获波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比赛一等奖。19岁荣获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囊括了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的演奏优秀奖。享誉英国、比利时、荷兰、维也纳、罗马、哥本哈根等地。演奏曲目以肖邦为主。

 

郑京和(Zhengjinghe ,1948--

      南朝鲜女小提琴家。生于汉城的一个音乐家庭。4岁开始学钢琴,6岁改学小提琴,9岁在汉城交响乐队合作下演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1960年赴美深造,入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师从于加拉米安。19岁获美国勃文垂特国际比赛一等奖。1968年与纽约曼乐管弦乐团合作在纽约首次演出获很大成功,后多次与欧美亚著名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近年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托斯卡尼尼(Tusikanini 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

      意大利指挥家。生于帕尔马。9岁入音乐学院学大提琴和作曲。18岁毕业。19岁为里约热内卢歌剧院管弦乐团任大提琴手。曾代理指挥演出歌剧《阿依达》成功,而聘为正式指挥。后以指挥歌剧新作和瓦格纳的歌剧而著名。初期在江大利都灵、罗马、米兰等城市任指挥,1926年离开斯卡拉剧院,1928年移居美国,任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31年后拒绝去意大利和德国演出。他专事指挥近70年。如指挥列昂卡瓦洛的《丑角》、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和瓦格纳的《名歌手》等。曾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歌剧院指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任指挥、卡拉歌剧院音乐指导、纽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美国NBC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指挥。87岁才退休。

 

瓦尔特(Waerte Bruno Walter , 1876--1962

      德国指挥家。生于柏林。原名布尔诺·瓦尔特·施莱辛格。早年学于柏林施特思音乐学院。18岁开始指挥生涯,曾任好几个城市歌剧院指挥。后结识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并深受其影响。25岁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乐长。37岁任慕尼黑歌剧院音乐指导。并相继在柏林的市立歌剧院、莱比锡万特豪斯管弦乐团任指挥,后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与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任指挥。后赴多国演出,国际声望大振。1938年移居法国,1939年始定居美国22年,艺术成就达到顶峰。先后在NBC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大都会歌剧院任指挥。他又是优秀钢琴家,曾以钢琴独奏兼指挥的身份演出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并写有交响曲等作品,并著有《马勒其人与艺术》,《主题与变奏》等。

 

斯拖科夫斯基(Situokefusiji Leopold Stokowsky , 1882--1977

      美国指挥家。生于伦敦。父亲波兰人,母亲爱尔兰人,自幼学小提琴、钢琴、管风琴。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毕业后,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1900年毕业后,在伦敦教堂任管风琴师。23岁去美国,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26岁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指挥。30岁起任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并长达24年。1915年入美国籍。并组织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从35岁起录制唱片,90岁还在继续这项工作。是世界一流的指挥家。

牧拉文斯基(Mulawensiji Evgene Mravinsky , 1903--

      原苏联指挥家。生于彼得堡。1920年入彼得堡大学。1922年入马林斯基剧院,后彼得堡芭蕾舞学校任钢琴伴奏。21岁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师从谢尔巴乔夫学作曲和师从高克学指挥。28岁毕业任国立彼得堡基洛夫歌舞剧院副指挥。指挥了芭蕾舞剧《睡美人》。35岁获全苏首次指挥比赛头奖后,被聘为列宁格勒音乐馆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达40多年。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指挥家之一。

 

贝姆(Beimu Karl Bohm , 1894--1981

      奥地利指挥家。生于格拉茨。早年学钢琴,并在维也纳从音乐学家门迪契夫斯基学和声学,对位法与作曲理论。十七岁登台指挥歌剧。十九岁在格拉茨大学获法律学位。27岁任慕尼黑歌剧院指挥。后相继任达姆斯特、汉堡、德累斯顿和维出纳等地歌剧院的音乐指导。60岁后,在伦敦及纽约歌剧院任指挥。他曾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达40年之久。70岁时,获“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的最高称号。1967年被授予维也纳爱乐乐团终身名警指挥的称号。曾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拜罗伊特音乐节、大都会歌剧院定或演出。并在欧洲各国广泛旅行演出。他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能与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相媲美。

 

卡拉扬(Kalayang , Herbert Von Karajan , 1908--1989

      奥地利指挥家。生于萨尔茨堡。从小学钢琴,8岁公开演奏。曾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维也纳大学学习钢琴、指挥和音乐学。21岁在萨尔茨堡指挥莫扎特音乐学院管弦乐团。26岁考上亚深歌剧院的指挥。30岁任柏林歌剧院指挥。39岁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后相继兼任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终身常任指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指导。59--61岁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指导。人称“欧洲音乐的总指导”。并于1967年主办他个人的音乐节——复活节音乐周。1969年创办卡拉扬国际指挥家比赛。

 

小泽征尔(Xiaozezhenger Ozawa Seizi 1935--)

      日本指挥家。生于中国沈阳。6岁随父母回国。16岁入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科学指挥,师从斋藤秀雄。24岁在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伯克郡音乐节指挥比赛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获奖。并在卡拉扬的指导下深造。25岁开始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等。35岁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任波士顿交响乐团终身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

 

梅达(Meida Zubin Mehta , 1936--

      印度指挥家。生于孟买。父亲是孟买交响乐团创始人与常任指挥,并在洛杉矾美国青年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和指挥。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音乐部长。他7岁随父学钢琴、小提琴。18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斯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22岁在英国利物浦国际指挥比赛中获一等奖,随即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并任欧洲各国客席指挥。24岁任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副指挥,后升为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32岁兼任以色列爱乐乐团音乐顾问。42岁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他和小泽征尔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著名东方籍指挥家。

 

伯恩斯坦(Boensitan , Leonard Bernstin , 1918--

      美国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生于马萨诸塞州劳伦斯。1939年哈佛大学毕业。后人卡蒂斯音乐学院,从赖纳学指挥,同时学作曲与钢琴。二十五岁任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40岁成为该团第一个美国指挥。在任11年间,该团盛况空前,也确立了他第一流指挥家的地位。享有纽约交响乐团桂冠指挥家称号。并在他59岁时奥地利举行了“伯恩斯坦音乐节”来表彰他的艺术成就。1969年被纽约爱乐乐团授予终身名誉指挥称号。他51岁时专事作曲,作品有交响曲、舞剧和通俗音乐剧等。

 

海丁克(Haidingke Bernard hetink , 1929--

      荷兰指挥家。生于阿姆斯特丹。10岁学小提琴,毕业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习小提琴和指挥。26岁任荷兰广播联合所属四个乐队副指挥。27岁指挥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同年指挥康采特盖色乌交响乐团演出获极大成功,立即升为广播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32岁任该团常任指挥,并率团赴美、日、西德、加、英等国演出,同时客席指挥欧美著名乐团。1964年后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艺术指导兼首席指挥,38岁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艺术指导。40岁获荷兰女王所赐勋位,后演出遍及全球,使他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之一。

 

阿巴多(Abaduo Claud io Abbado ,1933--

      意大利指挥家。生于米兰。父为小提琴家,兄为钢琴家、作曲家和米兰音乐学院院长。自幼在音乐家庭受英才教育并入威尔第音乐院学钢琴、作曲和指挥。10岁起就研究指挥法和指挥室内管弦乐队。毕业后至维也纳,从匈牙利指挥家斯瓦洛夫斯基学指挥。25岁在美国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30岁在纽约获果特罗普洛斯国际指挥比赛一等奖,加之,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成功地指挥了维也纳管乐乐团而一举成名。36岁任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38岁任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管乐乐团终身首席指挥。1973年受维也纳莫扎特协会赠送的莫扎特纪念牌。

 

索尔蒂(Suoerti Geovg Solti , 1912--

      匈牙利指挥家。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曾入李斯特音乐院师从托豪那尼、柯达伊、巴托克等人学指挥、作曲和钢琴。2127岁任布达佩斯国立歌剧院指挥。1937年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任托斯卡尼尼的助手。二次大战时,移居瑞士。30岁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优胜奖。34岁任慕尼黑国立欧剧院音乐指导,由于指挥成功而任拜仑歌剧院指挥。40岁入德国籍。后任旧金山歌剧院及交响乐团、芝加哥抒情歌剧院、伦敦修道院花园歌剧院任指挥和音乐指导。他录制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而名声大振。59岁获爵士称号后人英国籍。从57岁开始任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兼常任指挥,还任巴黎交响乐团巴黎歌剧院、伦敦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和指挥。

 

卡姆(Kamu OKKO Kamm , 1946--

      芬兰指挥家。生于赫尔辛基。其父是该市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他6岁入西贝柳斯音乐院学小提琴,毕业后任该团小提琴手。第二年升为首席和副指挥,后又兼赫尔辛基国立歌剧院指挥。1966年在芬兰国家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兼指挥。20岁获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优胜奖,因而应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欧洲各地频繁演出。1971年任赫尔辛基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75年兼任挪威奥斯陆爱乐管弦乐团艺术指导。

 

巴莱鲍依姆(Balaibaoyimu Daniel Barenboim , 1942--

      以色列指挥家、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自幼随父母学钢琴,7岁开始钢琴生涯。10岁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从菲舍尔学钢来,从马凯维奇学指挥。11岁与柏林爱乐乐团协奏演出,12岁获国际比赛优胜奖。后入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院和罗马的圣西西莉安音乐院学习钢琴和指挥。23岁任英国室内管弦乐团的定期客席指挥。27岁率该团巡回演出于全世界。后又在伦敦、柏林、纽约爱乐乐团及艺加哥、巴黎交响乐团等团客席指挥,同时以钢琴家身份进行演出。33岁他继卡拉扬、索尔蒂任巴黎交响乐团音乐指导,同时创建巴黎管弦乐合唱团。1981年任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音乐指导与指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