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似伪君子”,你认同吗?

 一树秾姿独看来 2012-05-15
“竹似伪君子”,你认同吗?

上世纪三十年代,丁文江写了一首《嘲竹》的打油诗:

竹似伪君子, 外坚中却空。

成群能蔽日, 独立不禁风。

根细善钻穴, 腰柔贯鞠躬。

文人多爱此,生气息相同。

简直把文人骂臭,骂尽。但诗却不能说不好。林语堂先生认为“妙喻而深”,于是“抢”去发表在《人间世》杂志(1935年10月20日《人间世》第38期)。但是,它同我们民族心理,感情相扞格,无法改变历史积淀下来爱竹,赞竹的民族心态,所以并不能为一般人所接受,这首诗也就不能广为流传。

喜爱竹子的人很多,人们赋予竹子以高贵的人格象征。柯自牧在《竹谱详录》序中仿用《礼记》“君子于玉比德”,提出了“君子以竹比德”。概括了竹之德有三:

竹心虚,不骄不吝,与物无忤;

竹性直,身处高洁,浩然莫屈;

竹节贞,人伦品镜,勇冠三军。

自从此论出,后世奉为圭臬。《诗经.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朱熹说:“猗猗,美盛;青青,茂密坚刚之貌。”《淇奥》应是赞美竹子的最早文字。

至晋宋,画竹就很盛了。南朝宋齐时候人戴凯之写了中国第一部《竹谱》。降至唐五代,白居易写了《画竹歌》,李夫人于月下临窗摹竹,开创了写生墨竹画。李商隐则以凌云之竹笋自况。其少年时所作《初食笋呈座中》云: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心!

宋代苏东坡则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把竹子看作比古代士大夫三餐不可或缺的肉食还重要!可知东坡特重一己之精神寄托。

清人郑板桥说,宋人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说自己画竹,是胸无成竹。他不仅随意挥洒,更从风中竹子的萧萧之声,想到了民间的疾苦之声。他在所作的《风竹图》上题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桥当时在山东潍县任上,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一位同情人民疾苦,有良心的官吏的心声。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咏物诗,最早的一首,当推屈原的《橘颂》,汉代则有班婕妤的《团扇歌》,三国时有魏国刘桢的咏松等等。此后咏物诗则蔚为大观,唐人白居易,李商隐咏物诗最多,各有一百多首。到了清代就有俞琰选编了《咏物诗选》。我没有统计过,植物当中,竹子在咏物诗中恐怕是最多的。

《礼记.玉藻》云:“君子于玉比德焉。”,这是有名的“比德说”的最早的记载。汉代刘向《说苑》中亦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要观水,孔子也提出以水比德。他列举了水有十一种品格。如”遍予而无私,似德”,“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意(意志坚定)”等等。从“修辞立其诚”来看,比德,比喻,象征,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但是对于“物”,各人各有自己的理解和象征,是因为除了历史的积淀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的缘故。相对杨柳,你可以说它善于适应环境,插到那里就活到那里;你也可以说它柔不禁风,东风吹来向西飘,西风吹来往东摇,“立场不稳,东倒西歪”,如此等等。对于丁文江的《嘲竹》,也可作如是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