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生化学调控技术

 LM0318 2012-05-15

花生化学调控技术

时间:2010-05-04 14:49来源: 作者:
       应用化学物质对植物生理代谢活动进行调节,使其向着预定长相发展,是科学种田的新技术之一。针对花生生产中存在的旺长、徒长、花位高、果针入土率低,及由此而引起的倒伏和花多不齐、针多不实、果多不饱等问题,化学调控技术的应用效果相当明显。现将常用药剂及应用技术介绍如下:
      1、多效唑。多效唑又名氯丁唑。代号PP333,是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当前农用的是含有效成分15%的可湿性粉剂。
       (1)功能和效果:多效唑的功能主要是有效地提高花生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内激素的含量,促进体内脱落酸和乙烯浓度增加。花生喷施一定浓度多效唑后,植株很快停止增高。喷药2~3天后叶色开始变深,叶片增厚,直到收获叶色深绿,光泽度明显。光合性能强,开花早而集中,可有效地促进荚果发育,提高结实率。并对病害和杂草有抑制作用,还能提高花生幼苗的抗旱性。试验和推广应用结果证明:增产率为20%左右。
      (2)施用方法:施用多效唑的对象是生长繁茂和旺长田块。在始花后30~50天内均有显著增产效果,以始花后35天左右为最佳。用药量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50克。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
      (3)注意事项:应用多效唑必须严格掌握浓度和使用时期,浓度过大抑制过头反而造成减产,施用过早过晚都达不到预期效果。
      2、缩节胺。缩节胺又称调节啶、助壮素、早哌啶。为低毒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剂型为25%水剂。
      (1)功能和效果:对植株有较好的内吸传导作用,能促进植物的生殖生长,提高根系活力,抑制茎叶疯长,改善群体光照条件,使果实增重,品质提高。生产上广泛用于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红薯、花生、蔬菜、果树、花卉等多种作物。
      (2)施用方法:在花生下针期每亩用缩节胺20毫升,对水50千克进行叶面喷雾。
      (3)注意事项:助壮素不是肥料,土壤瘠薄、水源短缺的三类苗地不可施用。本品可结合防治病虫,与其它非碱性农药混合使用。
      3、增产灵:
      (1)功能和效果:增产灵属于生长激素。具有促进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转,加速细胞分化,防止落叶,保花保果和提早成熟的作用。据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报道,施用一定浓度的增产灵可增产9.7%~29.2%,从各地推广应用情况来看。花生喷施增产灵的增产效果与地力肥瘦有关系,土壤瘠薄,生长较差的地块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灵不是肥料,施用后还要合理进行施肥浇水,
      (2)施用方法:在花生盛花期至结荚期,每亩使用增产灵1~2克。对水50千克均匀喷雾。
 

花生播种后田间管理措施

 

花生播种后必须及时进行查苗补种、清棵蹲苗、除草追肥、中耕培土、排涝灌溉、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工作。创造对花生生长发育有利的条件。

      1、查苗补种。苗全苗壮是花生丰产的基础。花生基本齐苗后,需及时进行查苗补种,一般宜在播种后1015天进行。补种的种子应该经过浸种催芽,并在缺苗地可撒少量化肥,以加速幼苗生长使其赶上早播的幼苗,达到生长平衡。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可采取育苗移栽,在房前或地头平地作苗床,与大田同期播种,双粒并播,当花生子叶转绿至主茎4片真叶时起苗移栽到缺苗处。

      2、清棵蹲苗。花生清棵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是我国北方花生主产区全面推广的一项先进的苗期田间管理技术,增产效果为6.6%23%。清裸时闻掌握在花生齐苗后510天。清棵方法:可先用大锄在行间深锄一遍。随后用小锄扒土清棵,把幼苗周围的土向外面扒开,使2个子叶露出来,清裸的深度以两片子叶露出地面为准,要注意不要损伤或碰断子叶。通过清棵可使子叶及其叶脉间的侧芽露出土面,提早接受阳光的照射,从而使基部节间缩短、茎枝粗壮、根系发达、开花结果早、数量多而集中。通过清棵还可以尽早把根际杂草彻底清除,对于减轻蚜虫为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3、中耕培土:

      (1)中耕:中耕的作用,一是疏松表土,蓄墒散墒,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温。二是减少杂草危害,适时中耕,可以有效地消灭或减少杂草,同时可以减轻病虫害。中耕锄草要做到勤、净。中耕应在清棵15天后,在现花时结合施苗肥进行,要求浅锄,刮净杂草,尽量使花生茎枝基部少掩土,以保持清棵蹲苗的环境。

      (2)培土:培土的主要作用是缩短果针入土距离,使果针及早入土,并为荚果发育创造一个疏松的土层,同时培土后在行间形成垄沟,便于排水增湿。培土应在田间刚封垄时或封垄前已有少量果针入土、大批果针即将入土时进行。如果大批果针已经入土再培土,往往会增加后期的上部果针入土机会,只能增加秕果和幼果,而使原已入土的果针所处的土层变厚,反而对荚果发育不利。培土过早则杂草尚未全部发芽,培土后还会继续滋生,只能用人工拔草。培土要求达到垄顶平、垄腰胖,切忌培成锥形。

      4、看苗追肥:

      (1)苗期的长势长相要求:叶色和株形是衡量长相和长势的主要外表特征。我省各地花生栽培实践证明,每亩产量200千克以上高产花生,苗期生育形态要达到:苗矮节密,叶色浓,主茎高不过2535厘米:枝多(56)棵壮不过旺,根瘤菌多固氮强;叶面积系数0.30.6,茎粗节密花早放;开花时主茎叶6,7,叶色较淡、株健壮。开花时主茎不到78叶,则表示植株个体营养不足,长势差,必须适当追肥。主茎高超过35厘米,茎枝基间距大于1.5厘米,主茎叶片超过7叶才开花则有徒长现象,

      (2)花针期长势长相:生长正常的花生,进入花针期时,叶色逐渐由淡转浓,但植株生长不过猛,主茎与侧枝日生长量普通型品种不宜大于1厘米,珍珠豆型品种不大于0.4O.5厘米,主茎叶片数不少于1214片,叶面积系数宜达到2左右,大量下针期以3为好。要求此期茎齐叶厚,侧枝封行。达不到这样的长势长相则需要追施磷、钾肥,超过上述指标则应进行化学调控,

      5、排水和抗旱:

      (1)花生的需水特点:各种类型的花生的需水规律都是“两头少,中间多”。以春播珍珠豆型中,小粒花生为例:在齐苗至开花阶段的耗水量只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6.3%19.5%。在开花下针期至结荚阶段占全生育阶段总耗水量的52.1%61.4%,每亩昼夜耗水量1.32.1平方米,适宜的土壤水分是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土壤水分低于最大持水量的50%时,花量下降,过低则开花中断。在饱果成熟期,中、小粒花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14.9%26.6%。土壤适宜的含水量是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60%,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4%,则荚果饱满度差,出仁率、含油率明显降低。土壤水分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则容易烂果。降低品质。珍珠豆型花生单产200千克时,全生育期耗水量120170立方米。

      江西的气候特点是正常年份46月份是雨季,7月中旬以后进入旱季,据统计伏秋于旱发生率为47.8%。伏旱对处于结荚成熟期的花生而言,起始早晚和程度与花生胁迫呈正相关。如果7月末才出现轻中度干旱,则因地面花生藤叶覆盖,表土干旱滞后,对8月上、中旬收获的花生威胁不大。   

      根据江西的气候特点与花生的需水规律,春季播种前,无论是水田改旱地种植花生,或是红壤旱地种植花生,都应注重作畦、开沟排水。抗旱措施主要有:一是选用抗旱花生品种并适时早播;二是红壤丘陵旱地要积极开发浅层地下水,每10亩旱地挖1口井,旱期利供水4055吨;三是深耕浅锄、多蓄少损;四是覆盖禾草、降温保墒,如花生地垄沟铺盖禾草175千克/亩,可节水80120吨,延缓旱情35天,单产增加15%以上。

 

花生的播种方法 

 

花生播种深度对出苗有很大影响,播种过浅,水分不足,种子容易“落干”不能保全苗。播种过深,幼苗出土困难,在土中消耗过多养分,容易形成弱苗,群众的经验是“干不种浅,湿不种深”。在土壤水分适宜时,一般以3.35厘米左右为宜,最浅不能浅于3厘米,最深不能深于7厘米。带壳播种要求浅而实,对于带壳出土的花生幼苗应及时去掉果壳。

  

我省花生的适宜种植密度与播种量

        合理密植是根据不同的土壤、气候、品种及栽培条件等方面因地制宜来决定。土质好的熟地,肥水条件好,栽培管理水平较高的可稀些。土质瘠薄、施肥量少,无灌溉条件,容易干旱,和栽培管理较差的可密些。普通型的中、迟熟品种,以及茎蔓匍匐地面分枝多的花生品种宜稀些。珍珠豆型花生品种,生育期短,株丛小,开花早而集中,应该种密些。夏花生、秋花生又可比春花生适当密一些。据试验,我省春播珍珠豆型品种每亩适宜密度为2万株左右(900011000穴,每穴2粒种仁)。在适宜的密度范围内,只有结合良好的播种方式,才能获得良好群体结构达到增产目的。花生密植方式有:穴播多粒、条播窄行单粒、条播宽行双粒、条播宽窄行双粒等多种方式。据试验条播行株为33×17厘米,每穴两粒仁的播种方式效果较好。

      播种量随播种密度和种子大小而异,丛生型小粒品种,在每亩2万株的情况下,需种仁10千克左右,普通型中粒品种需种仁12.5千克左右。

 

 我省花生的适宜播种期

 

       春花生适当早播,是获得丰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播种过早,遇上倒春寒,容易造成烂种缺苗。播种过晚,则生育期缩短,下针结果期容易遭遇高温干旱,影响荚果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花生适宜的播种期,是根据品种特性,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确定的。在自然条件中,温度是确定播种期的主要因素,温度抵于12℃,花生种子不能发芽,在土壤水分适宜时,珍珠豆型早熟品种15℃即可顺利出苗。普通型大花生品种则要在1518℃幼苗才能很好出土。因此,以土壤510厘米土层的平均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比较适宜。根据此要求,我省南部春播宜在3月下旬播种为宜,中部宜在4月上旬清明前后,北部及山区宜在4月中旬播种为宜,据省红壤研究所试验,420日以后播种减产显著,麦行套种则宜在清明至谷雨之间播种,带壳播种可适当提前10天左右。

  

花生种子拌种方法

 

1、药剂拌种:花生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可以减轻或防止病虫害。药剂拌种,一般可用种子量0.3%0.5%的多菌灵与种子充分拌和,对防治茎腐病,根腐病有良好效果。多菌灵还可与钼酸铵混合拌种(每亩种子量用5克钼酸铵)

 2、菌剂拌种:用根瘤菌拌种,能加速根瘤菌的形成和增强固氮作用。在新垦红壤地上种花生,拌种效果更好。一般在播种前每亩用25100克花生根瘤菌剂加150250克清水(最好掺入50克米汤)调和,然后倒入种子,轻轻翻拌均匀,随拌随播,当天播完,以免减低根瘤菌的成活率。在无菌剂时,可在先1年花生盛花期或收获前,按第2年种植面积每亩选留2030个健壮单株,连根拔起,除去茎叶,悬于阴凉通风处,播种前,把根瘤菌摘下碾碎,加水稀释拌种。

3、肥料拌种:红壤花生地播前每亩可用1015千克钙镁磷肥拌种,用相当于种子量1/40.2%-0.3%浓度的钼酸铵溶液或0.1%0.2%硼酸水溶液,均匀洒在种子上,均能补充花生的营养元素,提高出苗率,并能增加饱果率。

      有些地区为了防止病虫鸟兽危害,采用桐油、煤油拌种,用量相当于花生种子重量的O.1%0.2%为宜。

  

花生播种前种子处理措施

1、晒种:晒种可增强种皮透性,提高种子生活力,播种发芽快而整齐,特别是贮藏期间受过潮的花生种子,晒种效果最为显著。晒种一定要带壳,于晴天上午10时左右,把种子放在土晒场或竹晒垫上,连晒2天,并要经常翻动以求一致。

2、剥壳和选粒:花生种剥壳不宜过早,一般在播种前35天内进行,直到播种前才能将壳和果仁分开,若有条件,随剥随种更好。(如果花生带壳播种,应将花生种直接用冷水浸种48小时至60小时)。剥壳后应选大粒和中粒饱满、种皮鲜艳的种仁作种子。

3、发芽试验:花生种子在剥壳前应进行发芽试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每份样本50100粒,重复3次。先使种子吸足水分,然后放置在25℃左右的温度条件中,经常保持种子湿润,待种子萌发后,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把2昼夜以内发芽的总数作为发芽势;3昼夜以内发芽的总数作为发芽率(以胚根长3毫米以上为准)。做种用的花生,发芽势要在80%以上,发芽率要在95%以上。

4、浸种催芽:浸种催芽播种是获得苗全、苗齐的好方法,具体方法是:将种子放在35℃温水中浸4小时,吸足水分后放入箩内,上盖干净禾秆或通气的棉布,置放温暖处保温,每隔5小时浇1次温水,经24小时即可发芽,发芽仅露胚根即可播种,催芽种子宜冷尾晴头当天播完,在时间安排上应避开低温阴雨。采用20%草木灰溶液浸种催芽,因为草木灰中的氧化钾可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强发芽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能起到增产效果。带壳播种用凉水浸种48小时,能达到出苗快而整齐的效果。

  

花生施肥种类、施肥数量和方法

 

       1、基肥和种肥。花生基肥用量一般应占施肥总量的80%90%,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有机肥和石灰撒施,化肥沟施,注意肥种隔开。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千克以上;施用碳铵2530千克,或尿素810千克;或施用总含量25%30%的花生专用肥40千克~50千克。红壤地增施熟石灰2550千克。

      在花生播种时,每亩用钼酸铵或钼酸钠515克,硼砂或硼酸水4克,先用少量40℃温水溶解,对清水1.52千克,用喷雾器直接喷到花生种子上,边喷边拌匀,晾干后播种。用根瘤菌肥拌种,活性在每克510亿以上,每亩拌种量150250克。菌剂温度不能超过25℃。

      2、追肥。花生追肥应根据地力、基肥施用量和花生生长状况而定。

       (1)苗期追肥:幼苗健壮是花生丰收高产的基础。瘠薄地或基肥施用不足的地,幼苗生长不良,根瘤菌不能正常发育,势必影响主要结实枝的生长和前期花芽的分化。苗期一般在出苗后1520天,花生主茎36片叶时结合中耕除草。春播田一般每亩追肥尿素45千克,过磷酸钙1020千克,氯化钾35千克或草木灰5075千克。

      (2)开花下针期追肥:本期不用施氮肥,以免引起徒长,加重病虫害。可以每亩撒施黑白灰50千克(草木灰20千克,熟石灰30千克),微碱性土壤每亩增施57.5千克生石膏粉,以改善结实层磷、钾、钙营养条件,抑制徒长,防治病虫害。追肥可结合培土进行。

      3)叶面喷肥:叶面喷肥也叫根外施肥。微量元素追施多采用叶面喷肥的办法。可在初花期喷施O.25%硼砂,加0.05%钼酸铵(每亩钼酸铵超过20克反而有害)终花期喷施0.2%磷酸二氢钾,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

 

花生的合理施肥原则

 

1、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配合使用。江西省种植花生的土壤多为红壤旱地,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再结合施用化学肥料以及时补充土壤养分,使有机和无机相结合,既可大大减少无机肥料养分的流失,叉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化,加速有机肥的分解而提高肥效。

      2、氮减半,磷加倍,钾全量。花生根瘤菌的固氮能力较强,氮肥多了会抑制根瘤菌活动。因此在计算施氮量时应减半。磷易被氧化铁固定,移动性较小,施用时应加大用量。钾肥在作物体内流动性较大,可全量施用。据江西农科院土肥研究所试验红壤旱地采用10.815的比例施肥,抗旱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3、施足基肥,适当追肥。施用基肥既方便,肥效又高。在大面积生产中。如果能结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养分齐全的基肥(氮、磷、钾、钙、硼、硫、钼),一般可以少追肥甚至不追肥。如果必须追肥。应该追施速效肥,必须掌握“壮苗轻施,弱苗重施,于旱淡施,地湿浓施”的原则,适时适量追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