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進入微距大世界(2)

 柳灞牧笛 2012-05-16
談及了一些微距拍攝時先要了解的項目後,是時候到大自然走走,透過實際的拍攝以改進自己的技巧。當然可以在室內作微距拍攝,家裡任何一件小玩意也是不錯的拍攝對象。不過在室內拍攝的難度會稍稍比在野外來得低,在自然之中有太多不能操控的變數出現,在遇到這些變數後再經思考想出解決辨法便是提昇經驗的好方法,能克服野外要面對的困難,也可以克服大部場合的挑戰了。
------------------------------------------------------------------------------------------

  圖為長赤椿象,像不像一隻鮮蝦呢?自然界裡充滿形形色色的微距對象

怎樣以景深來襯托和營造相片效果一向是攝影時的大課題,如何把焦點放在合適的景深裡更是技巧所在。首先,在按下快門之先,了解清楚究竟想得出一種甚麼樣的影像,朦朧與清晰之間的份量比重如何,然後選擇出恰當的光圈數值。

上文提及了一個規律:放大率愈高,景深愈淺。微距裡要 "朦朧" 比要 "清晰" 來得容易,只要放大率高的話,就算用上f/8的光圈值也會使影像大部份朦朧而一小部份清晰。上文也提及了並不是所有時候也需要焦外的朦朧,這時便要好好把光圈值收細來得到預計的清晰範圍了。

這是紫花酢醬草的花蕊。此花極小,花卉大概1cm左右。這張照片超過1:1的放大率,故必須要以f/16的光圈值才能有足夠景深
舉個不是昆蟲的例子。以微距拍攝花卉,想有較高的放大率如1:2甚至1:1,也想集中拍攝花蕊,起碼也要使用f/5.6或更小的光圈值,這樣才可以有足夠的景深把花蕊包含。若使用大光圈的話,只會落得景深太淺而影像一片虛幻,也因清晰度太小而不能突出花蕊的形態。

假如說,為了清晰而把光圈收小如f/32,就又是另一種極端的做法,在朦朧與清晰中間可以找出一個折衷。就像現在許多人喜歡拍攝的蝴蝶,某些種類體型細小,不過1cm左右,常要在近距離放大率達1:2或1:1的情況下才能有足夠大小呈現;拍攝蝴蝶總希望主體清晰而背影朦朧,才能突出蝴蝶的美。那麼要用那種大小的光圈值呢?能恰恰使主體清晰的光圈值便可以,通常是f/5.6至f/8之間,但務必要留意,鏡頭與主體盡可能平行(Parallel);若不平行,或是再收細光圈值但會影響背景,或是使主體只有部份清晰的參差情況。

請善用相機的「景深預覽鍵」;若情況許可,在拍攝前按一下便可預覽景深能不能覆蓋主題並即時作調整。這比在事後以LCD作檢視來得好,因為不是任何時候也會有「再拍一張」的機會。
  圖為東方菜粉蝶。前者能夠與蝶兒的翅膀成平行,故景深足夠使主體清晰;後者則比較朦朧,失色一點
                                                            
  青蛾蠟蟬愛在夜間出沒。這個自然環境裡無法「光圈先決」,因為自然光不足,快門太慢,故選取「手動曝光」,讓閃光燈作光源以提高快門速度。不能不以閃光燈來拍攝  
在微距拍攝時,閃光燈最好常伴左右,無論作光源也好,作補光也好;「燈不離身,萬無一失」。要知道單靠自然光如陽光在沒有腳架的情況下,光圈值不太小快門也不能太慢,有許多場合根本無法拍攝。相反加上閃光燈後就可以突破限制,讓拍攝者有更多的空間作不同程度的創作。當然不恰當的運用閃光燈會有種種缺點顯現:光源生硬、主體過曝、背景全黑、陰影覆蓋,甚至偏色等,但這全是可避免的。
  圖為鞋斑無墊蜂,這是他睡覺時的樣子:以口器咬著樹枝安眠。閃光燈雖然光源較硬,但可以使主體的毛髮纖毫畢現,很是清晰  
在上文提及「曝光模式」中「光圈先決」與「手動曝光」在微距拍攝的重要性;在運用閃光燈時也要好好地與這兩種曝光模式相互配合。在決定是不是使用閃光燈時,要先考慮現場有沒有足夠的光源維持安全快門速度不會抖動(請留意,當放大率愈高,鏡頭的進光量會愈小,快門會愈慢;只要試試把鏡頭貼近主體便會發覺快門速度愈來愈慢的了)。繼而考慮主體在光源的那個位置,如逆光時要不要作補光。若光源充足的話,無論要不要補光也會選用「光圈先決」以景深作主導,再調節閃光燈來配合。若光源根本不足時,改以「手動曝光」來選用光圈值及快門速度,再以閃光燈為主要光源。
請記著,在「光圈先決」模式中,開啟了閃光燈後也不會使增加快門速度的;閃光燈只是影響主體主動的曝光量,背景的曝光量仍取決於相機的快門及光圈值。要以閃光燈來提昇快門速度一定要使用「手動曝光」。

部份EOS數碼單鏡反光相機在機頂有內置閃燈,GN值(閃光指數 Guide Number)雖然不太高,但在微距拍攝時,因距離接近已堪足用。可是內置因不能調整角度的關係,只建議作補光之用,讓拍攝主體的細節更突出──就是閃光燈的好處,能使影像更清晰。尤其在逆光拍攝時,適當的補光很重要,可以先以內置閃燈作練習,多運用相機的「閃光燈補償」,以調節閃光燈正負兩級的閃光量。

  龜椿的體型極細小,大約5mm。把外置閃光燈調向上,盡量減低其背部反光的情況。效果不俗  

外置閃光燈能進一步提昇影像質素。一般外置閃光燈均會比內置閃光燈有更高的GN值,調節的參數也較多,更重要是可以作多角度的變化。如讓閃光直接照射主體會使影像顯得生硬,如果拍攝環境本是比較暗黑時更會使背景漆黑一片。外置閃光燈基本能上下左右轉動;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將閃光燈向上調高,避免直接照射。要知道微距拍攝時閃光燈與主體的距離不會太遠,儘管向上照射,也會有一定的光源投射到主體上,所以不用擔心曝光不足的情況。拍攝者也可以在閃光燈上加上柔光罩(或以一張牛油紙蓋著光源也可),或張貼一張白色硬紙張於閃光燈上來作反射,這也會減低光源過硬過曝的情況。
  圖為花螳螂,喜歡在草叢中捕獵,是用上MT-24EX雙邊微距閃光燈,能使主體看來更立體,光的分佈也較均勻  
請留意閃光燈調節的角度會影響曝光的程度,而外置閃光燈本身能作出更大程度的閃光量調整,拍攝者更可以好好掌握曝光量了。一些微距專用的閃光燈如MR-14EX環形微距閃光燈和MT-24EX雙邊微距閃光燈,在閃光輸光度的調節和閃光燈角度上有著更仔細的調節。最重要是這類微距閃光燈均架設在前方,可避免外展閃光燈架設在機頂時在某些場合,給一些物件遮擋造成影像出現陰影。加上MT-24EX雙邊微距閃光燈設有左右兩個光源,可以自由控制左右閃光量的情況,故能創造更立體的影像。

總括來說,一般外置閃光燈也可以得到很不俗的效果,當然想更上一層樓便不得不依靠微距閃光燈了。但無論是那一種閃光燈,也要因不同情況來作出調節;別以閃光燈直射主體,不妨調低1/3級閃光量,曝光有一點不足會令影響保留更多細節。

------------------------------------------------------------------------------------------

談了那麼技巧的理論,這裡列舉了數種拍攝昆蟲所使用的實際設定,來說明運用閃光燈的方法,當中舉的例子使用的均為EF 100mm f/2.8 Macro USM微距鏡頭及外置閃光燈。
現場光線不足時,把光圈設在f/11,快門設在1/80,然後以閃光燈作唯一的光源。許多時昆蟲照片也會以這個設定來拍攝,因為牠們出沒地大多是現場光源十分不足的。這設定因為景深較大,使昆蟲主體大部份也很清晰,並能好好拍攝昆蟲局部的大特寫,例如頭、足等。缺點是主動的背景會顯得漆黑,而主體有機會曝光過度。若用外置閃光燈作主要光源,切不可直射而向上調節;或以「閃光燈補償」減低1/3-2/3級。

現場光線不足時,把光圈設在f/5.6,快門設在1/80,然後以閃光燈作唯一的光源。這情況適合以俯視的角度來拍攝昆蟲(或者拍攝一些比較平面的物件,如蝴蝶,花卉等),景深不需太大,便能得出清晰的景像。而因為光圈大了,背景會顯得明亮,而閃光燈的光也不會集中於昆蟲的某一點,會有較均勻的曝光。

(這兩種情況只是很典型的例子,照這設定多數能得出一張清晰合格的照片;若要追求更高的影像質素,以及克服某些例外,請隨時作出合適的調整。不同光圈的設定會呈現有極大的變化;運用之妙,全乎一心,可以多加嘗試。)

  圖為可愛的小瓢蟲,體型大約1cm。由於他出現的地方光源不足,故以f/16光圈值及1/200快門速度,以閃光燈作光源     夜蛾因從身體扁平,故不需要太大景深也能使主體清晰  
  圖為六斑曲緣蜻的正面,因陽光充沛,能以自然光好好拍攝  
現場光線足夠時,可以用光圈先決,閃光燈作補光之用(甚至不用)。但一定要注意快門的速度,不可低於安全快門以下。這適合拍攝在陽光下活動的昆蟲,如蝴蝶,蜻蜓等,很容易拍出一張主體與背景都明亮合宜的好照片。但請留意,若要拍攝局部特寫,就算在陽光充足,快門也會變得十分緩慢的,這也不得不用閃光燈或三腳架。

以上這三種設定都是針對室外自然地方作微距拍攝時之用以上這三種設定都是針對室外自然地方作微距拍攝時之用。若在室內或可以用三腳架的情況下,根本上光圈快門的限制會大大減低,也可以靈活調節得到不同的效果。
                                                           
  圖為曉褐蜻。拍攝時以手動對焦於蜻蜓頭部,使其複眼也能清晰拍下  
微距許多時都以一些體積較小的東西作主體作焦點,如何對焦也是頗考人的問題。現在的相機性能出眾,自動對焦快準寧靜,就好像Canon的超聲波馬達,在絕大部份場合也能瞬迅合焦而毫不猶豫。然而,凡事總有例外,在某些極端的環境如太暗太黑的地方,如環境雜亂的場合,自動對焦的能力會減低,甚至有迷焦及錯對焦點的情況。另外,微距鏡頭在放大率愈高的情兄下,對焦行程會較長,有時候更會由最近對焦點至無限遠來回搜索一圈,對於某些分秒必爭的場合如拍攝昆蟲時,更會令拍攝者心急。解決的方法,也許就是回歸基本靠自身的手與眼來對焦,或是「輔助」相機來「半自動」對焦。
別以為飛行的昆蟲很難拍。只要好好熟習相機的對焦特性,也不是甚麼難事。圖為虎頭蜂
要手動對焦,先要熟悉使用的微距鏡頭。對焦環左右的方向決定對焦的距離,如EF 100mm f/2.8 Macro USM及EF 180mm f/3.5L Macro USM微距鏡頭,把對焦環旋向右方代表在更近的距離下對焦,一見到主體出現,看一看鏡頭對焦點現時的位置,預估對焦距離,然後扭動調節對焦環,近的向右遠的左,最後才在觀景窗細細調整,就是這樣簡單。

而「半自動」對焦也是這個原理:在依靠相機自動對焦之先,自己預測一下與主體的距離,然後把對焦環扭動到差不多的位置,再按快門交給相機自動對焦,這樣便不用等候鏡頭自動轉一個圈搜索對焦點了。

也許在九成九的場合裡單靠相機便能自動對焦,但能純熟地以手動對焦總是有備無患吧,請多加練習。
圖為睡蓮。練習微距可以先從植物入手,起碼主體不會隨時離去 圖為花蜂,很漂亮的藍色蜂類。待掌握了多一點技術後,面對會走來飛去的主體也不用擔心
                                                            
  基本上任何東西也可以在微距世界裡顯出獨特不平凡的一面。對於愈熟悉的事物,微距愈能帶以另一種面貌呈現出新鮮的一面。建議有心嘗試微距攝影的拍攝者,可以先以靜物如植物入手,到住所附近的公園,備上腳架,以自然光拍攝,感受微距帶來的樂趣。進以可嘗試手持相機再配上閃光燈,挑戰難度。遇見一些在花間裡飛舞的小昆蟲如蜜蜂,也是很好的練習對象。攝影一向可以訓練拍攝者以不同獨特的目光觀察這個世界,發掘有趣的地方,只要願意再細心一點去觀察,題材可謂無處不在。  
試過這樣接近察看蜻蜓的翅膀嗎?
  葉脈在逆光下閃閃發亮,仿如銀河     一張不是自然之物的微距照:正在晾曬的咸魚。微距的題材俯拾皆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