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渎镇灵岩山脚下、御道之旁、灵岩下院之前有一个古墓。人们上山常常走过,但往往熟视无睹或许从来没有注意过。这就是是清初诗人张永夫的墓地。张永夫在苏州历代众多的文人高士中也许是最默默无闻的,但他依然如寒夜星光照亮着我们苏州的历史天空。
张锡祚,字永夫。生性好诗,没有其他的嗜好。最初居住在横山,也就是现在的七子山,跟从著名学者叶燮学习。后来张永夫移居苏州葑门内南园,也就是城内十全街南面。再后来迁徙木渎下沙塘村居住,并且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啖蔗轩”。家里十分贫穷,但他还是全身心地写诗,平时靠卖卜为生。张永夫性格耿直,不喜欢与权贵相交。一介不取,最后穷困而饿死。他与沈德潜、薛雪、张景崧同为清初叶燮的学生。张锡祚诗初尚生新,后归平淡。有《锄茅集》传世。现把他的诗篇举例如下:
访沈石田故居(清·张锡祚)
“抗心希古贤,闲情缅高士。孤舟渡平湖,日落遵枉渚。逶迤入荒村,徘徊觅遗址。人语散凫鹥,草长眠鹿豕。何处有衡门,田中问孙子。”
重九后溪南采杞菊(清·张锡祚)(五言排律.)
“佳节倏复过,寒商激林杪。霜清杜若洲,花发蒹葭岛。空庭无嘉卉,何以慰幽抱。缘源路转迥,穿林人渐少。朱实披榛丛,黄花掇香草。寻异心无厌,适已物逾好。即此俗虑遗,逍遥可忘老。”
过卢老人鹤园(清·张锡祚)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闲日穷幽赏,行行过水田。竹篱遮老屋,花气散晴川。旷野无车马,斯人得醉眠。何曾谋鹤食,四壁正萧然。”
谒韦刺史祠(清·张锡祚)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平生轻吏舍,祠宇傍宫墙。谁载花林酒,来分画戟香。道心栖野寺,诗思冷秋塘。日暮瞻遗像,斜阳正满堂”。
从以上诗中可以看出张永夫的淡泊之心,以及诗作的功夫,风格也接近晚唐。王士禛尝谓叶燮诸门生中,以张锡祚、张景崧、沈德潜三人为“韩门张籍”,“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体”。沈德潜曾评选张锡祚、黄子云、盛锦所作为《灵岩三家诗》。可见前人对之评价甚高。
张永夫的诗篇在当时评价甚高,而他死后却流传一件十分奇怪的故事。俞友清1935年编著成书的《灵岩山志》上有故事的全文。大概意思是说:张永夫死的时候没有子女,朋友盛青嵝就出了丧葬费用,并且为他树碑立石。事后盛青嵝到北京去做官府幕僚,并且游历到四川,过了十几年后退休回到家乡苏州。到了80岁举办了寿宴,做官的朋友、当地士绅都来祝贺。正在这时,忽然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东北客人投了名片来祝寿。那个东北客人是个很年轻的小伙子,风度翩翩,风度不凡。奇怪的是所有的客人都不认识他,大家因此都觉得很奇怪。主人盛青嵝就问这位小伙子:“你究竟是谁啊?或者你的长辈是否与我认识?说出来听听。”这位东北来的小伙子笑着说:“先生忘记了吗?我的前生就是你最好的朋友张永夫啊!”主人听了差一点晕过去。客人微笑着还说:“你算算看张永夫死了多少年?现在我已经是十八岁了,而且已经科举中式,进了翰林院为官,因为不忘你是我前世的最好朋友,所以梦寐以求要来看望故人。听说你现在真巧在做寿,所以特地远道来祝贺。”盛青嵝听了这些话还是不信。小伙子就说:“不必多虑,我们两个人当年作诗唱和,其他人是不知道内情的。现在我们各自背诵几篇当年的和诗听听,是真是假马上就见分晓,怎么样?”主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等到背出写下来一看,果然不差一字。盛青嵝欢喜若狂,于是告诉所有的宾客朋友。为此主客两人欢饮三日。小伙子最后送上黄金百两,感谢当年为自己的前生收葬树碑。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盛青嵝为此专门去张永夫墓地上另立了一块“再来人”石碣。没有多久盛青嵝自己也故世了,至于这个小伙子也就不知其下落了。盛青嵝手立片碣,我没有亲眼看到过,是为遗憾。而沈归愚(沈德潜)所选《灵岩三家诗》,就是张永夫与黄野鸿、盛青嵝之作也。这样奇怪的人这样奇怪的故事,木渎下砂塘村的老一辈人过去都能讲述。村子里的人都称之谓“再来人”墓,这使得该墓地成为灵岩山一大景观。但好景不长,随着当今社会的变化,此等离奇故事当然不能允许存在。盛青嵝所立的“再来人”石碣也不知在什么时间不见了,而这个故事也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中,只有志书上依然保留下来了。
无独有偶,苏州不但出过这样奇特的故事,这样高洁的诗人,同样还出过隐士式的文人,这就是虎丘钱处士。钱处士的墓在虎丘山二山门的左手边,墓地由乾隆57年江苏按察使汪志伊亲笔所书墓碑,如今是苏州市级文保单位。钱处士就是钱近人,清代乾隆年间苏州人。家境贫寒,父母早丧,寄居于鞋匠家,于是就学习做鞋匠。然而他从小喜读诗书,经史子集、九流百家无不浏览,特别致力于学习《孝经》、《论语》。苦学成才后,诲人不倦。他性格朴实而不善言语,做鞋匠也不随意多拿人一分一钱。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人称“补履先生” 。死的时候已经76岁,也没有子女,当地百姓自发地把他葬在虎丘。下葬的当天,四面八方前来凭吊致哀者有好几百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小鞋匠居然有这样大的影响,使得江苏按察使汪志伊也不能不等闲视之,所以亲自为这位鞋匠题写墓碑。《吴门补乘》、《桐桥倚棹录》、《吴县志》等虽早有记载,但过了近200年此墓年久失修,差不多没有了。1958年文物调查时重新发现才加以修整保护。1982年再次维修。现土垄高1 米余,直径2.5米,前立椭圆形石碣,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汪志伊所书“钱处士墓”四字。
苏州的文脉不断,高人隐士辈出,如汉代的梁鸿、明代的赵宧光等人都是如此。虽然他们因各种原因比张永夫、钱处士等要名气响得多,但隐居不图富贵,与山水相依的高洁品质依然是如同一辙。这不但是我们苏州过去文人的特点,也是苏州百姓崇尚的风气。如今思来,保护和还原苏州文人的历史本来面目,为我们苏州的风景添一点风彩,也是十分的重要。
 吴县文保单位张永夫墓
 夏天所看到的张永夫墓地
 夏天墓地被树草遮得严严实实
 张永夫墓地就是这里上山的路旁
 走近看雍正年间的墓碑
 到了冬春之交子再来看张永夫墓地
 1986年吴县政府立的保护碑
 正面看张永夫墓地的全景
 1957年苏州文管会重修的墓碑
 这是虎丘钱处士的墓地
 钱处士墓碑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