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补充题、压轴题语文试题
2012-05-16 | 阅:  转:  |  分享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补充题、压轴题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正是习惯成自然的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给了这种特殊语言以约定俗成的语义,赋予它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戏曲脸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如脸谱色彩的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等。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脸谱的构图章法与中国画一样,讲究疏密、穿插、虚实、均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致,有谱有法。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戏曲产生于民间,戏曲文化与民间美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中的木版年画、窗花剪纸、纸扎糖塑、服饰刺绣、泥人、葫芦雕刻、建筑彩绘和雕刻等,都有戏曲人物形象,其中戏曲脸谱艺术也是民间美术经常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相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美术中感情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不一定符合科学规范,但却能传神写意。这样一来,脸谱与民间美术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的了。脸谱给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又给脸谱提供了可供吸取的丰富营养,而且民间美术为脸谱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戏曲人物形象(包括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

?脸谱艺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与戏曲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使富有民族性的脸谱艺术,更加辉煌灿烂。

(选自2011年2月《黄梅戏艺术》,有删节)

1.根据文意,下列有关“戏曲脸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脸谱属于戏曲文化现象的范畴,其文化意蕴和历史内容都很丰厚。

B.戏曲脸谱作为一种文化语言,或供娱乐之用,或便于戏曲演员与观众对话。

C.戏曲脸谱有其约定俗成的含义,脸谱的不同色彩往往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D.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使戏曲脸谱中折射着诸多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戏剧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可以用色彩表现人物性格、品德节操,同时承载者寓褒贬、别善恶、扬正气以及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

C.戏曲脸谱和中国书法都有谱有法,在勾画、构图、笔法等三方面有相似之处,依次为程式化特征、讲究布局、讲求节奏。

B.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了人物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脸谱中的体现。

D.戏曲脸谱艺术为民间美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民间美术使戏曲人物脸谱深入到百姓生活的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戏曲脸谱的审美之所以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是因为戏曲艺术综合了多门类传统

艺术,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B.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脸谱,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大多是相同的,而那些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都是自由发挥和再创造的结果。

C戏曲艺术汲取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的长处和优点,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超越了文学

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高度,审美价值提升。

D.作为人类文化精品的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继承和发展好戏

曲脸谱艺术,它才能拥有更辉煌灿烂的未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守仁传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薄:攻击。

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战。

D.守仁不赴,请归省省:探望。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3分)

①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②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③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④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⑤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⑥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5分)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山园小梅

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967—1028)字君复,北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死后谥和靖先生,所以后世称他为林和靖。他的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8.试分析这首诗中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5分)





9.这首诗的第二联被人称为“咏梅的绝唱”,你认为这两句好在哪里?试作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陶渊明饮酒。,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3),。最是一年春好处,鲍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一天天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在乡村;城市是宁静美好乡村的对立面,让人厌恶,文章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目的?(6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分)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①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晰电视画面,与千里之外的友人视频聊天……这些事情改变着人类生活,世界也因此拉近了距离。但你可曾想到,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华人科学家发明的“光导纤维”,是它,牵动着世界的神经更敏锐地向前发展。可以说,没有光纤,就没有互联网时代。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掀起了一场人类通信技术的革命。

②这个人,就是英国华裔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光纤之父”高锟教授。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他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③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取名。祖父高吹万,乃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其父高君湘是律师,家境优渥,但家教甚严。高锟幼时便受到国学启蒙。扎实的国学基础,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高锟从小就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孩子,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都想亲手鼓捣尝试一下。当时,高家楼顶有个小阁楼,这里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拆得七零八落的闹钟,大卸八块的收音机……尽管凌乱不堪,但这里却是他科学梦萌发的温床。后来,他迷上化学,尝试自制炸弹。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组装了一部收音机。

⑤1948年,高锟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由于港大没有他感兴趣的电机工程专业,他只好远赴英国,入读著名的伦敦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毕业后,高锟加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工程师。

⑥光,也许是最平常的东西。它时刻在人身旁,很久以来却又一直无法捕捉、称量。高锟,就是一个与光游戏并作出巨大成就的人。如果将光比成淙淙水流,那么通过“管道”输送它的科学尝试,早有先例。早从1841年开始,就有科学家尝试利用玻璃棒甚至是水柱,制造传输光的管道。但直到高锟之前,光纤的实际价值也仅限于医疗等有限领域。

⑦主流的科学家都认为,基于极高的损耗,光纤虽然可用在短短的胃镜导管上,但用于长距离通信根本不可能。而伟大的发现,往往就蕴藏于对于“不可能”的否定。高锟带领着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选择了光纤通信研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从小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的人,开始了对传统思维的挑战,这种探索的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一意孤行的高锟,曾向不同的材料专家请教,在人们的争议声中,他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从此,比人的头发还要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的铜线,成为传送容量接近无限的信息传输管道,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高锟说:“做事固执,冥顽不化,可能不是个好品质,但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固执己见,一旦认准的路,就要百折不回走到底,撞上南墙也不回头,否则的话,你永远不会成功。”

⑧在学术上,儒雅的高锟严谨执着,终获成功;在生活中,高锟同样是个让人钦敬的谦谦君子。

⑨在事业上,高锟追求的是技术成果而不是金钱。他已是“光纤之父”,却不曾取得光纤技术的专利权,更没有获得巨大的财富。高锟说:“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我告诉你,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的技术成果。”他每年为贫困学生捐款两万港币,还经常把奖金捐献出来成立奖学金。

科学需要严谨,但严谨背后的高锟却童心未泯,充满孩子气。虽已至古稀之年,但凡是新鲜的事物都仍能引起他极大的好奇心。六十岁时,他才开始学习潜水,后来又迷上了打网球和做陶艺。“静静地抚弄泥土,这种感觉我很喜欢。”他似乎返老还童,又回到了童年捏土炸弹的岁月。恍然顿悟高锟教授之所以能够在事业和生活上获双丰收,那是因为植根于泥土的光纤支撑着他毫无任何杂质的信念和追求;同时又令他从朴实的泥土中不断汲取无穷无尽的养分和力量,去努力研究光纤制造和运用,并透过光纤去牵动整个世界的神经!

(选自《名人传记》2010年第1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锟的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起名,可见高家是书香门第,有很深的国学渊源,讲究细节。他祖父高吹万是著名爱国诗人这一点是极好的证明。

B.高锟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四处求学,专注于斯,为此,他从大陆移居香港就读;又远赴英国,入读著名的伦敦大学;毕业后又就职于英国公司。

C.文中说,主流科学家认为光纤根本不可能应用于长距离通信,正是为了反衬高锟具有突破传统思维的创造精神,借此表明高锟取得成功的内在原因。

D.高锟从事光纤研究,不以金钱为重,是因为他深知金钱会成为人的负累,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他认为如果自己追求金钱,未必会有今天的成果。

E.这篇文章构思严谨,注意前后呼应。题目及结尾时的“牵动世界神经”的比喻非常恰切地表现出了高锟给现代网络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生动形象。

(2)分析文章的第一段,说明它的作用。(6分)





(3)高锟获得诺奖的成功跟他哪些良好的思想个性有关?请简要概括。(6分)





(4)文章的第④段写童年高锟着迷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文章的第段写晚年的高锟依然如年少时一样童心未泯。这两处表述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加以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动漫”是由两个词缩略结合产生的,需要给予一个禁得起推敲的解释,相关解释已经给出了数个,又总是出尔反尔。在政府严禁大面积拆迁的情况下,某些房地产商偷换概念,剥茧抽丝,“小片小片拆”,“小片小片建”,到最后再连成一个整体。?B.《金陵十三钗》随着上映票房的攀升,出品人张伟平在底气越来越足的同时,说话也越来越谨慎。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关注民生,笑侃时事,幽默语句和夸张动作,常常观众鼓掌欢呼。

16.仿写下面的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上下文衔接连贯。(6分)

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真花王也。

夏天①。

秋天②。

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真猛士也。

17.?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材料一????材料二????(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说的现象。(不超过10字)(2分)

???(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3分)

8.首句的“众芳摇落”,写其他花的凋零来反衬梅花的独特不俗;第三联,通过写“霜禽”欲下与“粉蝶”断魂,来表现梅花的美丽与魅力。(答一点3分)

9.“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逸不羁、自在与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梅香随风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喜爱,蕴含了诗人散淡自由、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水清浅”与“月黄昏”,写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完整意境,光与影,色与香,动与静,浑然一体,自然天成。(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BE。(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地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2)①是我永远的家园。

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

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3点就可给分)

目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3)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生气。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

②“铁质”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要像农人们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高昂豪迈。

③“铁质”是生存意义的象征,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能够挺直脊梁,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铁质,它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参考答案:

12.

(1)(5分)CE(解析: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A项前后因果关系牵强。B项从大陆移居香港不是高锟刻意为之。D项高锟“深知金钱会成为人的负累,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文中无依据。)

(2)①表现光纤给现代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和对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影响,暗示高锟给人类的伟大贡献。

②照应题目,并用生动的比喻和悬念设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引出人物,为下文写高锟挑战科学难题、探索科技新路做铺垫。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深受国学影响,儒雅谦逊。②富有好奇心,对未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③动手能力强。④富于挑战和探索精神。

⑤研究学术严谨执着。⑥淡泊名利,富有爱心。

⑦朴实好学,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地追求。

(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两处表述都揭示了一点: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②高锟正是因为从小就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所以受兴趣指引,在幼年就培养起了动手

实验的能力。

③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远赴英国,积极求学;因为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他挑战传统思维,探索新科技。

④即使到晚年,好奇心和兴趣依然让他的生活保持着丰富多彩的活力,让他始终积极乐观。

(每点2分,答对任何3点即得6分。)

⑤好奇心和兴趣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作用巨大,它是积极生活的一种催化剂。当我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有进步的动力,也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失去好奇心和兴趣就往往导致不但做事效率低下,难以有成果,而且心态消极,精神萎靡。)

(2分,结合自我体验部分能从正反两方面谈均可)

13B(剥茧抽丝:指拨开茧子抽出丝来,比喻根据顺序寻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句中说的是将事物由原来的一个整体分割成若干个部分。可改为“零敲碎打”7.(1)央视台标引起争议(或“央视台标要不要改”)(2分)

(2)(3分)

示例一“CCTV”早已深入人心。(1分)首先,CCTV多年来作为央视的标识,早已为国人乃至世界所认同,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其品牌价值对央视、甚至是对国家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次,央视还肩负着对国外宣传的重任,如果改成中文,肯定会给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造成不便。(2分)

示例二“CCTV”没有中国味。(1分)首先,作为汉语载体的方块形的汉字,沿用五千多年,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具有中国味的。其次,汉字已经作为一种国家标准,它是国家形象的标志,央视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媒体,肩负着张扬我们文化自信的社会责任。(2分)























1







=自我感觉良好







献花(0)
+1
(本文系刘增国0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