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是建筑市场改变了监理职能还是监理业自行退化的思考

 仓川 2012-05-16
关于是建筑市场改变了监理职能还是监理业自行退化的思考
作者:曹永忠 来源:建设监理2007年第1期 更新时间:2010-5-31 12:36:06

我国自1988年全面推行建设监制以来,已经走过了18年的历程,监理业的兴起为我国基本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建筑市场中的三大主体。但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监理职能已悄悄发生变化,现在监理工作职能已不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三控”的管理模式,监理人对监理事业的热情也在不断降温,监理业内人士对目前这种状况充满着焦急和忧虑。那么产生目前这种状况是建筑市场改变了监理职能?还是监理业自行退化?这一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并就此谈点自已的看法:

1.建筑市场的兴旺,促进了监理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将监理业引向不正当的竞争漩涡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市场呈现一派兴旺的景象,为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国家引进和推行了建设监理制度,《建设工程质理管理条例》对实行监理的建设工程作了明确规定,实际上所有的建设工程都实行了监理,随之而来监理企业象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致使目前全国拥有监理企业6000余家,有资质和挂靠资质的都在建筑市场中活动,他们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多种形式承揽监理项目,监理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低价抢活,甚至采用不阳光的手段达到揽活的目的,这些不正当的做法又被建设业主充分利用,无论是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都采用低价法,就连有的财政投资项目也同样如此,早已不执行国家物价局、建设部规定的价费字[1992479号《工程建设监理收费标准》,谁的报价最低就使用谁,他们以微弱的报酬要求监理企业承担无限的责任。由于监理费低,监理企业就不得不采用减少监理人员数量或使用新手等措施,应付建设业主,双方的这种做法实质上都是违法违规行为,竞争的结果使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失,所以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应当禁止。

2.建设业主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使监理职能自行退化。现在虽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但计划经济时代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依然可见,只不过是组织形式和名称有所变化而已。建设单位为了获得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了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仍然不惜高出监理人员工资23倍的代价,聘用工程管理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监督施工单位和监督监理人员的工作,其职能相当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程建设指挥部。本来这些人的工作监理人完全可以取代,建设业主只要有一名代表负责监理与建设业主决策人之间联络就可以,还能够节省大笔经费支出,但他们对监理不够信任,感觉用自己聘用的人可靠,其实不然。《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赋予,监理职能本来是“三控”,但在实际工作中,监理职能已自行退化,主要职能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其原因一是在投资控制方面,建设业主支付工程款时,有的根本不需要总监签字,不需要监理控制,但在他们资金紧张时也需要总监出来挡一挡,让监理挑工程质量毛病,以此拖延支付款时间,有的甚至影响监理的公证性。监理人的想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让监理控制就不去控制。二是在进度控制方面,工程总进度,月进度,周进度计划都是经过总监审核的,但实际工作中该拖的照样拖,因为影响工程进度的往往不是人力不足,不是气候条件影响,不是组织管理上不去所致,而绝大多数影响进度的是工程经费不到位或不按时拨付工程款、材料款造成的,由于建设单位在工程款支付方面违约,施工单位有权放慢施工速度或停止施工,所以让监理对进度控制也只能是写在《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和培训教材中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监理难以控制,因为监理没有投资控制权,也就无法控制进度,整个建筑市场基本都是这种形式。小小的监理企业,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是顺其自然罢了。因此监理职能只能由理论上的“三控”退化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3、监理队伍自身的素质与实行“三控”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监理职能之所以由原设定的“三控”逐步退化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有社会原因,有建筑市场发展的原因,也有监理队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原因。监理队伍“三多”和人才流失是监理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的根本原因,绝大多数监理人员还不具备对投资进行控制的能力。所谓“三多一是退休人员多,主要来源企事业单位,他们大多数是从事过建筑业管理或配套专业工程的管理,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是监理队伍中宝贵的“白发资源”,他们之所以从事监理工作,一是身体好不愿闲呆着,二是为了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三是监理工作也并不那么辛苦,待遇也还可以。但由于他们原岗位工作比较单一,当从事监理工作时不可能完全具备“三控”的能力。二是半路出家人员多,是指那些原企业倒闭,企业改制重组下岗失业的人员,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跳槽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说这部分人是目前监理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都有一技之长,有相应的技术职称,但他们都是改行才走上监理岗位,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缺乏系统学习与投资控制有关的理论知识,在以前的工作岗位上又没有进行投资控制的实践经验,所以走上监理岗位后,也同样不具备对投资控制的能力。三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多。这部分人群工作热情高,有干劲、有朝气、有活力、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是监理队伍中的后备力量。但他们刚出校门,走向社会,缺乏对工程施工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实践经验,他们从监理资格上和实际能力上也不具备投资控制的能力。因此监理人员要真正担负起《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赋予监理“三控”职能,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整体提升监理队伍的监管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具备监管和控制能力,

只要我们真正具备这种能力,建设业主也会要求监理人提供投资控制服务。

4.监理人应当振奋精神、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积极创造条件真正实现监理职能。目前监理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政策导向不够明确,行政法规滞后,监理行业竞相压价抡活,监理人承担的责任与其获得的报酬不相称(特别是安全监理只有责任没有报酬),监理队伍才严重流失,注册监理工程师数量比市场需求量比列严重失调,各地原持省级监理工程师证的人员没有合法的身份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将大大制约和阻碍监理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建设部和各省市正在不断加大对监理的管理力度,新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关于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若干意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等行政法规和建设监理收费标准将陆续出台。这对监理人继续做好监理工作是极大的鼓舞,是监理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正在从事监理工作的人们应当振奋精神,认真形势,面对现实,转变观念面向未来,树立科学创新的发展思维,要苦练“内功”即:培养和增强企业的经济和技术竞争能力。应当脚踏实地的按照监理行政法规和监理工作程序办事,在要求监理市场规范,业主行为规范的同时,深刻反省一下监理人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国家制定的监理人职责,我们是否称职,赋予监理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否真正履行,如果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好,就应当在查找和改进企业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就不会有发展后劲。

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名牌监理企业,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要有抗风险的经济实力,要有雄厚的技术人才实力,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管理,要有栓心留人的激励机制,要努力为员工创造一种爱企业、爱岗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谐发展的氛围。要用真正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诚信科学的服务去取信建设业主,用实际行动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未来的监理市场中站稳脚根,困难和机遇并存,谁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谁就是监理市场的佼佼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