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先生

 沪学 2012-05-16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先生
  
  我尊敬的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老館長、著名青銅器專家)生前曾經給我介紹過何鴻卿先生。何鴻卿是香港何東集團主席何鴻章先生的弟弟,他曾經出資讚助上海博物館古代玉器館的裝修(何鴻章捐資建造了博物館貴賓廳)
  有不少人想當然的認為,中國文物能夠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必然能得到很好的保管,事實上,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保存狀況令人堪憂。英博為了增加收入,甚至鼓勵租借展館給個人或公司去開舞會。英博曾因借出放有希臘國寶帕台農神廟石刻的展廳給一個化裝舞會,而引起了希臘專家與社會的極大抗議。希臘一直就在為索回帕台農石刻而努力,這樣的事情發生,自然是火上澆油。
  中國展館也已有過很多這樣的舞會。如果有人願意付錢,我們可以把我們的展館借給他舉行舞會和晚宴,在裏麵可以邊聽音樂,又有吃有喝。所得收入,並不歸部門使用,而是上交博物館。這是博物館自身創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實,博物館裏許多文物展品都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式布展,放得像露天雕塑一樣,沒有任何保護。
  人手奇缺、資金困難,也導致了人手缺乏。這個部門已經有3年沒有人負責中國古畫了。盡管英博是世界公認收藏有最好的中國古畫的博物館之一,著名的《女史箴圖》亦是該館的收藏。
  而3年前一位負責中國古畫的專家離開英博後,就再也沒人負責這個崗位的工作。
  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陳列室對於中國人意義似乎更深、更重。這個陳列著近2000件中國文物的展室,最後還是由一個中國人出資改建的。1990年,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捐助200萬英鎊(約2700多萬人民幣),把舊的中國陳列室擴建、改造為現在這個有空調恒溫陳列保護設備的新館。
  實際上,英博不僅沒有資金用於這些中國文物的維修維護、陳列展出以及研究,而且也沒有資金用於相關的中國文物借展與巡展以及文化交流。一切的重要項目都必須有來自英博以外的資助才得以進行。
  英博一向將文物借展與巡展及文化交流作為一項重要政策,這也是他們自稱立館之本———“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Showtheworldtotheworld)”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英博物館主席JohnBoyd爵士說,“大英博物館需要加強與一些有著悠久曆史的國家的交流,比如中國、印度等,這是我們新一屆董事會為這間博物館製定的一項重要的新戰略。”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的JohnBoyd爵士2002年成為新一屆英博主席,1970年代曾在中國做過外交官,後來任駐日本大使,現同時是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校長。他與他的英博董事會並不直接參與管理,他們的工作重點在於製定戰略。香港商人何鴻卿爵士也是董事會成員。
  然而事實是,從近年英博的年度報告上來看,東方部對中國並沒有什麼文物借展巡展項目。而且,盡管英博的研究人員一再稱中國專家的支持非常重要,並且在中國的專家一向有求必應,但卻幾乎沒有學者被英博邀請來此共同做研究。一位重要的敦煌研究的中國專家,先獲英博的專家邀請,但當他提出正式申請後又被館方拒絕。這裏也沒有任何中國文物被送去中國展覽,更沒有大型的中國文物巡回展在中國進行。
  原因似乎很簡單———英博委員會製定的戰略並沒有資金的支持。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經過250年的經營,擁有近700萬件藏品。它給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對藝術、自然曆史和科學的理解和認同。自創建以來,大英博物館一直秉承三大原則:第一,完好、完整保留其所有藏品;第二,藏品向所有公眾開放;第三,由全職的博物專家守護文物。
  “英博”一向被認作是在中國之外藏有最多最好的中國文物的博物館。事實上,“英博”某些類別的收藏還要優於中國,例如敦煌畫卷與經卷(經卷現已隨大英圖書館一起搬出了“英博”)。
  中國文物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館方稱古代中國藏品與古代希臘、埃及收藏一並為“英博”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館中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